(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有为人垢病之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似吸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了哪些成效?(4分) (2)材料三中,苏辙抨击的是王安石的哪一项变法措施?抨击的理由是什么?(3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的经济工作的建议。(3分) |
答案
(10分) (1)措施: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2分) 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 (2)措施:青苗法。(1分)理由:造成官吏徇私舞弊;增加地方政府负担。 (2分) (3)建议:政府不可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关注民生。(任答三点给3分) |
解析
试题分析: (1)联系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可知,材料一“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反映的是市易法;材料二“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描述的是均输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项改革法令的作用。 (2)材料三中“以钱货民,使出息二分”说的是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取利息。苏辙认为青苗法实施中“吏缘为奸,法不能禁”,出现了官吏徇私舞弊的现象;“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增加了地方政府的事务。 (3)该问考查史学的治世、明理和镜鉴功能,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政府不可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关注民生等等。 |
举一反三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之,谓之常平盆。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急.善救灾省者,匆使至给。”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走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 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无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6分)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几十年间君主七朝八姓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体制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出任地方长官 |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 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 D.皇帝直接掌握科举考试的录取权 |
|
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至忠直疏远,馋佞辐辏”。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最接近司马光说法的是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 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 | 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 | 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熙宁二年,罢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熙宁四年,以锡庆院朝集院为大学讲舍,其所教者,以经为主。熙宁五年,又建武学于武成王庙,教以诸家兵法。熙宁六年,又于大学置律学教授四员,凡命官学人,皆得自占入学。又于大学置医学教授,有方脉科、针科等。 ——摘编自《中外名人传记百部·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光绪帝谕自下科为始,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正式科目包括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大类35个门学科,此外,还有预备科的另设一些科目。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1)概括材料一、二中有关科举、教育改革措施的共同点。(8分) (2)分析材料二改革内容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8分)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征伐四夷,国用空竭,兴利之官自此始也。……元封元年,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以诸官各自市,相与争物,以故腾跃,而天下赋输或不偿其僦费……。如此,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 ——《通典·食货典》 材料二 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宜假以钱货,继其用之不给,使(转运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余而移用之。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亡,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财不匮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 (1)根据材料一、二,从背景角度比较西汉与北宋实行均输法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均输法实施的作用。(9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