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之不足,或者归咎于科举,以为教之以课试之文章,非独不足以成天下之材,反从而困苦毁坏之。科举固非古,然观其课试之文章,则圣人之经,前代之史,道德仁义之宗,治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人才之不足,或者归咎于科举,以为教之以课试之文章,非独不足以成天下之材,反从而困苦毁坏之。科举固非古,然观其课试之文章,则圣人之经,前代之史,道德仁义之宗,治乱兴亡得丧之故,皆粹然于其中,则其与古之所谓‘学古入官’‘学而优则仕’者何异?”能够支持上述观点的正确史实是A.唐朝设明经科,培养了实用人才 | B.北宋设进士科,培养了人才 | C.王安石变法中重编教科书,整顿太学 | D.明代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培养 |
|
答案
B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点。由材料的“人才之不足...科举固非古,然观其课试之文章,则圣人之经,前代之史,道德仁义之宗,治乱兴亡得丧之故,皆粹然于其中”可知人才选拔应该注意学习“课试之文章,则圣人之经,前代之史,道德仁义之宗,治乱兴亡得丧之故”,因此北宋设进士科最符合该材料的人才选拔理念。所以选择B. |
举一反三
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前朝制度之弊,而忽视了创新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地说明这一点的是( ) ①北宋初的军事改革 ②北宋的财政改革 ③王安石的募役法 ④商鞅变法按军功授爵 ⑤唐募兵制 |
(8分)北宋的制度变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括北宋初年“旧弊虽防,新弊渐生”的具体表现。(4分) (2)简述王安石为革除“新弊”采取的措施及效果。(4分)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熙宁四年宋神宗、王安石、文彦博等在讨论募役法之利害时,文彦博奏曰:“祖宗法制俱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神宗反问他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失不便?”文彦博则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史学月刊》 材料二:他没有满足平民的平分财产的要求,但下令取消当时所有的公私债务,这样,至少使当时的穷困者不再负担任何债务;同时不仅废除了“债务奴隶”,也禁止今后任何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这就防止了自由公民分化成主奴两个阶级。夫人的借贷收不回来,财富当然要“缩水”,但他们已我在自己手中的财富却没有被剥夺,更无肉体被消灭之虞。 ------《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宋政府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从材料可以判断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依据又是什么?(5分)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10分) |
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王安石在经济、军事、科举制度等方面推行新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究固宜少”。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主要是A.抵御辽.夏的进攻 |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 C.减少政府开支 | D.巩固自己的权势 | 小题2: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 C.否定了科举制度 |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 小题3: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 | 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但变法用人不当 | 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 | 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 | 小题4:“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小题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 | 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 | 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
|
(18分)读史使人明智。回顾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与改革过程中的争论,可以获得很多启示。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攀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史记》卷68 材料二:今君实(司马光)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迁,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抖三:荣禄、王文韶还在慈禧召集的御前会议上说:“大经、大法自有祖宗遗训,岂容轻改。”他们还说:“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不可变通。” ——《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纲》第52页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述的争论发生于何时?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在这场争论之后,秦孝公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6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人主“是指哪位皇帝?王安石变法期间采取的措施为什么会引起一些人的“怨诽”?(4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与荣禄、王文韶等相对立的政治(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政治主张。(4分) (4)为什么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总与争论相伴?就此谈谈你的看法。(4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