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发遥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发遥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摘自《宋会要辑稿·食货》 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原取,使者以多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摘自《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三:苏轼说:“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援救民之田,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重法不可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非理之费,及其纳钱,虽富家不免违限。” 材料四:熙宁二年诏书,(青苗钱)务在优民,公家无所利其入。今乃乡村自第一等(富裕人家)而不皆(被迫)立借钱贯百,官借一千,令纳(归还)一千三百,则是观放息钱,与初“抑兼并,济困乏”之意绝相违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 摘自《韩魏王家传》卷8 回答: 概括变法派和反对派关于青苗法争论的观点及反对派的阶级实质。(6分)评述反对派对青苗法的攻击。(5分) |
答案
(1)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的困难,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2分)反对派认为,青苗法的“抑配”将造成违限拖欠,并造成地方混乱的严重社会后果。(2分)实质:反映大官僚地主敌视和反对变法的立场。(2分) (2)由于变法派在用人和推行上的失当,确定存在一些扰民的弊端。王安石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推行青苗法,应予以肯定。(5分) |
解析
从“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虽富家不免违限”等关键语我们可以看出变法派与反对派的观点差异,当然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反对派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的;而弄清了这一基本问题我们就可以做出对青苗法的正确评价了,注意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评价 |
举一反三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有 ①青苗法 ②农田水利法③方田均税法 ④市易法 |
古代中国的某一时期为了改变民众“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的局面,政府规定叫地方出钱,每家摊派,如此可免地方上私家为政府办公差***之苦。这一政策A.客观上使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 B.由于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被废除 |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 D.废除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 |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反对 |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 | C.支持变法的皇帝过世,他们失去了支持 | D.保守派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
|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王安石“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格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监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农民坏于差役,……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 ——《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材料三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四 王安石认为: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认为: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争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续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为改变这些现状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3)材料三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2分)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推行这些措施的目的。(2分) (4)你对材料四中王安石、司马光的理财之道的认识有何看法?(2分) |
(32分)阅读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此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使富弼的上书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当时王安石变法的追随者在其诗中写道:“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餮。信令朝廷重,仲威塞境牢。……” 材料四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指不怕天变、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引自曹余章《上下五千年》 材料五 王安石在进行变法过程中,一些改革派官员置新法中民户自愿原则于不顾了,强制推行新法,虚报成绩,互相攻击,争权夺利,乃至贪污腐化也不断发生,给守旧派攻击王安石以种种借口。 ――引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六 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于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了北宋的哪些社会危机?(6分) (2)据材料二,王安石认为变法措施中哪一项最重要?结合背景分析其原因。(8分) (3)材料三认为王安石变法有哪些作用?(6分) (4)依据材料四、五、六,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2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