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表现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表现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9世纪中叶以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中、日两国表现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存在差别,这一差别无疑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在中国人不断后退,并很可能会继续后退到帝国彻底崩溃时,日本人即使不实际处于逐渐进步的状态之中,也处在从即将洒向他们的一片强光中得益的状态之中,处在利用那些中国人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在开始更加了解我们时多半不但能够采纳并急于采纳的进步和发明的状态之中。
——当时一位英国外交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面对西方挑战时中国和日本的应对态度和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观点。(5分)
答案

(1)态度:日本——学习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中国——固守传统观念和思想,排斥西方思想和文化(4分)原因:①地理位置的影响,日本:地理位置独特、面积小、人口少,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对外作出一致的回应,有助于他们迅速传播新思想: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内地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难以改变,不利于对外迅速作出一致的回应,不利于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②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的原因,日本:对外来事物有较强的适用性,善于吸收和采纳。中国:中国人对外来事物不屑一顾,思想保守。(6分)
(2)材料的观点有一定道理,看到了造成中日差异的部分因素,但没有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角度全面解释中日差异的原因。(5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由此可以概括出两者的态度分别是:日本学习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中国固守传统观念和思想,排斥西方思想和文化。差异的原因从材料中可以概括出地理位置是否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是否善于吸收和采纳、两个国家的传统思想是否容纳外来思想等因素。(2)材料一主要提供了中日发展结果不同原因的分析视角。该题的要求即对该视角进行评价或个性认识,结合老师平时教的分析角度,可以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角度全面解释中日差异的原因进行反对或赞同。
举一反三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是两个语词结构相近的概念,它们表明中日两国在早期近代化的路径选择中拥有着类似的文化处境,即必须处理好强势文化的引入与本土传统文化的保存问题。——人教版历史选修1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材料二 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含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3分,不得照抄原文。)并指出其观点产生的主要背景。(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明治政府实行的改革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有(   )   
①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更多的自由  
②华族和士族只要不当官也可以经营工商业和农业  
③政府以公债补偿形式逐步收回华族和士族的俸禄   
④取消封建割据局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20世纪最初20年间提出了“宋代近世说”为核心的中国历史时代划分学说和 “中日文化同一体”、“文化中心移动说”的中日文化关系论。对清末中国的研究,对辛亥革命以后中国陷入政局反复动荡、军阀割据的黑暗时代的失望,促使他去追寻他所看到的这些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现象,到底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中国史上的什么时期开始形成的?他找到的答案就是“宋代”。他发现“宋代以来的近世”是中国目前弊端的根源,是中国走向未来所必须克服和超越的对象。
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问题,他提出“文化中心移动说”,他预言:东洋文化的发展,有时还会越出本民族、本国的界限,形成一个“东洋文化圈”。今后,中国文化的中心将移至日本,将由日本来代替中国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这就是近代日本的国家使命、文化天职。
评材料中内藤湖南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分)
(2)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点?(8分)
(3)材料二对戊戌维新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的?(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02年,《新民丛报》连续刊登《新民说》:“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也。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推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也。法令由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文中省略的应是
A.英美B.法德C.英日D.美俄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