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

【题文】《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B.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C.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D.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答案
【答案】A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材料反映了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孰重孰轻以及社会稳定等问题,故排除B、C、D三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北宋时期司马光的经济政策
举一反三
【题文】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标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这种状态(  )
A.表明只有精耕细作才能发财致富B.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结果
C.自然经济占主导D.是由农民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决定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恰当的是(  )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D.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 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成阳(向汉武帝)言:“……敢私铸铁器煮盐者, 钬(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四:(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五:荣氏兄弟(荣敬,德生)抓住时机,向面粉业大举投资。1914年——1919年,茂新,福新厂的生产能力激增,其面粉不仅畅销我国北方各省,而且远销英法及东南亚各国。。。。在棉纺业方面,1915年荣氏兄弟创办办申新纱厂  
——《荣氏兄弟的创业思想》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5分)
(2)材料三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1分)
(3)材料四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5分)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此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原因?(8分)
(5)据材料五回答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行业是什么?为什么?(3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蠡提出 “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 “夏则资皮,冬则资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此后的100年间,广东十三行向清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对此理解错误的有
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②乾隆时期开始设立广州十三行
③十三行是政府设立并经营的对外贸易机构 
④十三行成为清政府海关收入的主要来源
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