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

题型:难度:来源: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二    (明太祖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设置有何不同看法。(6分)
(2)基于以上不同看法,唐太宗与明太祖采取了怎样的措施?(6分)
(3)综上材料,指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8分)
答案
【答案】(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君主失策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力于皇帝一人。        
(2)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并直接对皇帝负责。
(3)趋势:相权渐趋衰弱,皇权日益强化。
影响:①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于事稳便,方可奏行”、“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等信息可以得出唐太宗对宰相的认识是,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君主失策亡国;由材料二中的“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罢相,设五府、六部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以看出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力于皇帝一人。        
(2)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为了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避免皇帝专断导致的决策失误,唐太宗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明太祖为了防止丞相专权乱政,采取了废除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并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做法。
(3)趋势:由于材料所提供的都是皇权和相权的史实,所以可以得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相权渐趋衰弱,皇权日益强化。其影响应该从政治、经济等方面一分为二的去分析,一方面这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是也不可避免的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太祖废丞相
举一反三
【题文】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宋、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   )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
C.二府三司制D.一省制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元世祖时)议立三省。侍御史高鸣上封事曰:‘臣闻三省设自近古,其法,由中书出,改移门下。议不合,则有驳正或封还诏书;议合,则还移中书。中书移尚书,尚书乃下六部、郡国。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且多置官者,求免失政也……政贵得人不贵多,不如一省便。’”元世祖接受这一建议,在中央设立(    )
A.三省六部B.中书省
C.军机处D.内阁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材料三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回答:
(1)材料一中左图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2)材料一中右图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三省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设置有何目的?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大学教授张传玺认为,中国历史上形成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当时的国情和民情决定的,其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也反证了我们的先人在两千余年前选择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道路是正确的。
材料二     梭伦规定,国家的官职应先由各部落分别投票预选候选人,然后就从这些候选人中抽签选举。……梭伦又创立了一个四百人议会。每部落一百人,但他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贵族议会)。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 某国宪法的若干条文: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1)据材料一概括张传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
(2)据材料二,指出梭伦调整政治机构方面的措施,从材料可以看出梭伦试图在改革中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明该国的政体及其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上述不同政治制度的认识。
题型: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