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生物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A.研究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功能和结构,采用差速离心法和显微观察法B.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研磨过
题型:吉林省模拟题难度:来源:
下列是生物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 ] |
A.研究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功能和结构,采用差速离心法和显微观察法 B.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采用研磨过滤法和纸层析法 C.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采用活体染色法和持续的显微观察法 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采用对比实验法和产物检测法 |
答案
C |
举一反三
太湖水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科研人员为了探究湖底底泥是否是引起水华的藻类种源的越冬场所,在冬季用柱状底泥采样器(外径60mm、内径52mm、高50cm)从太湖中采集柱状底泥。采样的每个泥柱总长40cm,将泥柱上层3cm段(编号HI)、中层10~13cm段(H2)和下层20~23cm段(H3)小心切出,立即取少量底泥置于干净的小烧杯中,加少许无菌水,充分混匀,静置1分钟后取上部液体进行显微检测,重复三次取样检测,采得各生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请据表回答: |
|
(1)某同学认为,为了减少显微检测时工作量,可只进行一次取样检测,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表数据,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上层底泥的藻类物种丰富度高于下层底泥 B.较上层与底层而言,中层底泥中的生物多样性最丰富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3)①.科研人员为了进一步确定底泥原样中是否存在某种藻类活细胞,将底泥样品接种到一定量的培养基中。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好__________等外界环境条件,在接种后的培养初期,培养基中的铜绿微囊藻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曲线增长。培养过程中发现,在矿质营养等环境条件相同适宜的情况下,培养液中藻类密度过高时其净光合放氧率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②.调查发现。铜绿微囊藻和广源小球藻在底泥中的分布较广,种群密度较高。培养表明,这两种藻类的环境适应能力最强。同时这两种藻类也是太湖夏季水华中的优势种和常见种。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4)水华发生时藻类大量繁殖,除了与气候因素有关外,还与氮、磷等藻类所需营养大量进入水体有关。某兴趣小组欲探究造成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的矿质元素种类,请写出主要的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 |
利用纤维素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高性能纤维素酶的获取。请补充完善下列实验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 实验原理: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用葡萄糖的产生速率表示酶活性大小,用显色反应表示葡萄糖的生成量。 实验材料:三种微生物(A~C)的纤维素酶提取液(提取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蒸馏水、pH7.5的缓冲液、纤维素悬浮液、新配制的斐林试剂等。 实验步骤: (1)取四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1,2,3,4。 (2)在下表各列的一个适当位置,填写相应试剂的体积量(单位:mL),并按表内要求完成相关操作。 |
|
(3)将上述四支试管放入37℃的水浴,保温1h。 (4)在上述四支试管中_________。 (5)观察比较实验组的三支试管与对照组试管的颜色及其深浅程度。 |
|
分析讨论: ①.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因变量的呈现方法是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上述三种微生物中,最具有应用开发价值的是_____________。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 |
下列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或技术,不正确的是 |
[ ] |
A.研究光合作用释放的O2是来自于H2O还是来自于CO2:同位素标记法 B.萨顿的假说:类比推理法 C.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一演绎法 D.提取绿色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 |
下列生物学研究所选择的技术和方法中,正确的是 |
[ ] |
A.样方法就是设置一个1m2样方,统计这个样方的某植物的个体数量 B.“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活动中建立了物理模型,归纳时建立了概念模型 C.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D.利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
下列关于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
A.在探究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格里菲思对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进行了分离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C.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的测交是提出假说的基础 D.摩尔根借助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经实验证明是科学的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