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探测器从行星旁绕过,由于行星的作用,可以使探测器的运动速率增大,这种现象被称为“弹弓效应”。在航天技术中,“弹弓效应”是用来增大人造小天体运动速率的一种有效

空间探测器从行星旁绕过,由于行星的作用,可以使探测器的运动速率增大,这种现象被称为“弹弓效应”。在航天技术中,“弹弓效应”是用来增大人造小天体运动速率的一种有效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空间探测器从行星旁绕过,由于行星的作用,可以使探测器的运动速率增大,这种现象被称为“弹弓效应”。在航天技术中,“弹弓效应”是用来增大人造小天体运动速率的一种有效方法。1989年10月发射的伽利略探测器就曾利用这种效应。土星的质量M=5.67×1026 kg ,以相对太阳的轨道速率u0="9.6" km/s 运行;伽利略空间探测器的质量为m="150" kg ,相对于太阳迎向土星的速率为v0="10.4" km/s ,由于“弹弓效应”探测器绕过土星后,沿与原来速度相反的方向离去,求它离开土星后相对于太阳的速率。
答案
以太阳为参照系,u0 的方向为正方向,由
动量守恒:
动能守恒:
联立求解有:
由题意可知,m<<M,即:
解析
1、抽取有用的信息:土星的质量M=5.67×1026 kg ,以相对太阳的轨道速率u0="9.6" km/s 运行;空间探测器的质量为m="150" kg ,相对于太阳迎向土星的速率为v0="10.4" km/s ,相互作用后,探测器绕过土星后,沿与原来速度相反的方向离去,求它离开土星后相对于太阳的速率。
2、抽象为纯物理过程:这一问题的物理过程就是一个简单的两个物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3、建立物理模型:凡物体相互作用,交换动量和能量的过程都叫碰撞,凡碰撞问题,都具有动量和能量守恒两大核心特点。
举一反三


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长度为L.一质量为m的小球从h高处自由下落到竖直放置的弹簧上端,并将弹簧压缩.在此过程中,小球动量的最大值的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传送带以4m/s的速度沿图示方向匀速运动。已知传送带的总长度为l=4m。现将一质量m=0.6kg的可看作质点的小木块放到传送带的左端,使它具有初速度v。已知木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0,取g=10m/s2。求木块的初速度分别等于下面的数值时,木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摩擦力对木块的冲量。(取g=10m/s2
v=v1=2m/s。 ②v=v2=6m/s。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质量为0.5kg、长1.2m的金属盒AB,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与桌面间动摩擦因数μ=0.125。在盒内右端B处放着质量也为0.5kg、半径为0.1m的小球,球与盒间无摩擦。若在A端给盒以水平向右的冲量1.5N·s,设盒在运动中与球碰撞时间极短,且无能量损失,求:
(1)盒从开始运动到完全停止所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2)盒从开始运动到完全停止所经过的时间是多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7分)
如图17所示,固定的凹槽水平表面光滑,其内放置U形滑板N,滑板两端为半径=0.45m的1/4圆弧面,A和D分别是圆弧的端点,BC段表面粗糙,其余段表面光滑.小滑块P1和P2的质量均为m,滑板的质量M=4m.P1和P2与BC面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μ1=0.10和μ2=0.40,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开始时滑板紧靠槽的左端,P2静止在粗糙面的B点.P1以v0=4.0m/s的初速度从A点沿弧面自由滑下,与P2发生弹性碰撞后,P1处在粗糙面B点上.当P2滑到C点时,滑板恰好与槽的右端碰撞并牢固粘连,P2继续滑动,到达D点时速度为零.P1与P2视为质点,取g=10m/s2,问:
(1)P1在BC段向右滑动时,滑板的加速度为多大?
(2)BC长度为多少?N、P1、P2最终静止后,P1与P2间的距离为多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两小车中间夹一压缩了的轻弹簧,两手分别按住小车,使它们静止,若以两车及弹簧组成系统,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物体同时放开后,系统总动量始终为零
   B.先放开左手,后放开右手,动量不守恒
   C.先放开左手,后放开右手,总动量向左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