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海明威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也是当时文学流派“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因小说《老人与海》获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
B.白居易是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
C.纳兰性德是清代词人,他的词作以小令见长,内容多抒写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思闲愁,情调感伤低沉,凄婉哀怨,感情自然真挚,多用白描手法。 |
D.“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以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主要宣传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等。 |
A.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中更多表现出他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思考与忧虑,并以文学为武器向旧社会制度宣战。 |
B.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社会环境。 |
C.《观沧海》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曹操所写的一首律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演奏时附加的内容,与正文内容无关。 |
D.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马说》是寓言性的杂文,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
A.“女娲炼石补天之时,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此石“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得换人形”,“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意欲下凡,指的是贾宝玉。 |
B.《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刚弃舟登岸,作者就写了她的心理活动:“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些描写反映了林黛玉那种寄人篱下的心态。 |
C.《林黛玉进贾府》从四个方面正面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出场,肖像,见黛玉,回王夫人。黛玉的“纳罕”,则从侧面表现王熙凤的与众不同。王熙凤的出场显示了她的张扬的性格以及在老祖宗面前受宠的程度、在贾府中的地位。 |
D.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这是黛玉初见宝玉的心理活动。黛玉应贾政之召来到了荣国府。宝黛初见,两人竟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此后两人之间的感情奠定了基础。 |
A.第三回中的“护官符”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富足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反映了中国古代权势者们侵吞民脂民膏、相互勾结的黑暗事实。 |
B.《红楼梦》判词中“可叹停机德,堪叹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四句写的是薛宝钗,二、三句写的是林黛玉。 |
C.“金玉良缘”指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玉,两人应结成姻缘;“木石前盟”指林黛玉前生为绛珠仙草,贾宝玉前生为女娲炼补苍天之余石化成的神瑛侍者。 |
D.《红楼梦》里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