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①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①。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①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①。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①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①。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②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爱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③晏专用榷②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忧,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使司:指转运使官署。②榷:专卖。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每旬月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2)一斛得八斗至者
(3)其间水置仓                             (4)若与之屑屑校计锱铢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小题3:对下列两句中“以”字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②以河流湍悍
A.①②中的“以”都是介词B.①中的“以”是连词,②中的“以”是介词
C.①②中的“以”都是连词D.①中的“以”是介词,②中的“以”是连词
小题4:第②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小题5:第③段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3分)
答案

小题1:(1)记录 (2)大致 (3)沿着 (4)立即
小题2: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小题3:D
小题4:在各道设置知院官,及时掌握情况,一旦需要,就及时救助,让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增加了户口数量。
小题5:第③段的内容体现了刘晏按需置官、因地制宜、从长计议的管理理念。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应熟练掌握课本中学到的实词,做好课内实词迁移,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成语对照法等。本题中“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的意思是“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具”是“记录”的意思;“率一斛得八斗至者”的意思是“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率”是“大致”的意思;“其间缘水置仓”的意思是“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缘”是“沿着”的意思;“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的意思是“如果立即同这些人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遽”是“立即”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考点。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通常会涉及对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把握,对句意的整体理解和通顺表达的能力。解答的方法是,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画线句子中“为”,动词,做、担任;“以”,拿、用;“直”通“值”,钱财;“觇”,察访;“虽”,即使;“数”,几。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属于《2014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提醒考生在备考时要熟练掌握常考虚词的用法,同时做好课本虚词的迁移。虚词的“以”的用法有:(一)作介词①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③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④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⑤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⑥ 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⑦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二)作连词。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②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③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④表示因果关系,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三)作助词 。 ①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② 起调整音节作用。(四)作动词。①以为,认为;②用,任用。(五)作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如,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六)通假。①通“已”,已经;②通“已”,止。本题中“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中的“以”是介词,“把”的意思;“以河流湍悍”中的“以”是连词,“因为”的意思。因此答案应为D项。
小题4: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的段落,确定问题所涉及信息的区间,然后分析归纳。文章第②段一共五句话,其中涉及刘晏增加户口数量办法的信息在中间三句,“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写刘晏设置知院官,及时了解情况;“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若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写知院官的职责;“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写救助的及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写出刘晏采取措施后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增长的结果。考生根据上述信息就可总结出答案了。
小题5: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所要求段落的内容,明确段内共有几句话,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逐层归纳,就可以得到答案。本文第③段共有八句话,第一句是第一层,写刘晏只在盐乡设置盐官,其他地方不设置,体现了按需设置官职的理念;第二句到第四句是第二层,写刘晏根据水情分河段运送粮食,沿河建粮仓,减少了损失,体现了他因地制宜的理念;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刘晏对造船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而是从长远打算,体现了他从长计议的管理理念。
【参考译文】
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衡标准,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能丰收的端倪,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的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古代计量单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
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卖办法来增加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在刘晏任职之前,把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水流湍急凶险,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根据各处的不同特点,依据各地的便利条件,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负责漕运的士兵,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处,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从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刘晏在扬子这个地方造船,每造一艘船,付给一千缗钱。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做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窘迫,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品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立即同这些人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治学   (东汉)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兮B.哉C.夫D.矣
小题2: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3分)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小题4: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5: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葬。孺卿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班固《苏武传》)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扶辇下,触柱折辕除:台阶
B.孺卿从河东后土祠:祭祀
C.子卿听陵言。壹:务必
D.自已死久矣分:职责
小题2:下列各级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惶恐饮药死②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①加老母系保宫②久之,能足音辨人。
C.①子父死亡所恨② 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
D.① 泣下沾衿,与武决去② 践华为城,河为池
小题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苏武对汉朝坚贞不贰的是 (3分)
①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②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③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④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⑤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⑥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
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④⑥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单于之所以派李陵去劝降苏武,是因为两人同是汉朝侍中,同时出使匈奴,而且两人一向交情深厚。
B.李陵为劝降苏武,叙述了苏武的兄长与弟弟服务汉朝皇帝,都不幸身亡;母亲去世,妻子改嫁了,两个妹妹和三个子女,如今也不知去向了;暗示苏武回去没有好处。
C.苏武却表示,皇帝对自己及家族有恩,甘愿像服务父亲一样报效朝廷,即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坚信朝廷不会怀疑自己的忠贞而加害自己。
D.李陵被苏武豪言壮语所感动,意识到自己背叛汉朝罪孽深重,于是挥泪与苏武诀别自刎了。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9分)
(1)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3分)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3分)
(3)今得***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母邹孺人灵表
汪 中
母讳维贞,先世无锡人,明末迁江都凡七支,其六皆绝,故亡其谱系。父处士君鼐,母张孺人。处士授学于家,母暇日于屏后听之,由是塾中诸书皆成诵。张孺人蚤没,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抚二弟有恩,家事以治。
及归于汪,汪故贫。先君子始为赘婿,世父将鬻其宅,先主无所置。母曰:“焉有为人妇不事舅姑者?”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已而世叔父数人皆来同爨,先君子羸病不治生。母生子女各二,室无童婢,饮食衣屦,咸取具一身,月中不寝者过半。
先君子下世,世叔父益贫,久之散去。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犹思与子女相保。直岁大饥,乃荡然无所托命矣。再徙北城,所居止三席地,其左无壁,覆之以苫。日常使姊守舍,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归则藉藁於地,每冬夜号寒,母子相拥,不自意全济,比见晨光,则欣然有生望焉。迨中入学宫,游艺四方,稍致甘旨之养。母百病交攻,绵历岁月,竟致不起。呜呼痛哉!
母忠质慈祥,生平无妄言,接下以恩,多所顾念。方中幼时,三族无见恤者,母九死流离,抚其遗孤,至于成立。母禀气素强,不近医药。计母生七十有六年,少苦操劳,中苦饥乏,老苦疾疢;重以天属之乖,人事之湮郁,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故吾母虽以中寿告终,不得谓其天年之止于是也。呜呼!生我之恩,送死之戚,人所同也;家获再造,而积苦以陨身,行路伤之,况在人子,呜呼痛哉! 以乾隆五十二年七月辛丑朔卒,明年三月戊寅合葬于先君子之墓,其哀子中泣血为之表曰:
呜呼!汪氏节母,此焉其墓。更百苦以保其后,后之人尚保其封树。
【注】①汪中(1745--1794)清代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②疾疢(chèn):恶病。③天属:父子、兄弟、姊妹等有血缘关系之亲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屦以为食缉:缝
B.稍致甘旨之养甘旨:美好的食物,后特指奉养父母的食品
C.人事之郁湮:堵塞
D.岁大饥直:一直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先母辛勤操劳的一组是(3分)
①处士衰耗,母尽心奉养           ②请于处士君,割别室奉焉
③母教女弟子数人,且缉屦以为食   ④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
⑤母百病交攻,历岁月,竟致不起   ⑥盖终其身,鲜一日之欢焉
A.①③④B.②④⑤C.②③⑥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祖母祖籍无锡,明朝末年迁到江都,出生于书香门第,小时聪慧,空闲时偷听她父亲讲课,能背私塾中的书。
B.因为伯父要卖掉祖屋,汪中的祖父无处居住,先母非常不忍心,就请求自己的父亲另安排房子奉养他。
C.先母由于年轻时操劳辛苦,中年饱受饥困,晚年遭遇疾病,在作者稍有成就时,母亲却饱受疾病折磨。
D.先母虽然过世,但作者一想到母亲一生的辛劳,悲痛不已,写下这篇灵表希望汪氏后人能够永远记住母亲。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日常使姐守舍,携中及妹,傫然匄于亲故,率日不得一食。(5分)
(2)论其摧剥,金石可销,况于血气?(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文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信誓旦旦,不其反②今我来,雨雪霏霏
B.①枝枝相覆盖,叶叶交通②不久当还归,誓天不
C.①哀吾生须臾②唯江上清风
D.①以故其后之曰“褒禅”②后人以贯休诗之也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冯虚御风②悟言一室之内两句都有通假字
B.①何以解忧②俯察品类之盛两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C.①歌窈窕之章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两句都有古今异义词
D.①顺流而东也②渔樵于江渚之上两句都有词类活用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