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书澹斋事黄宗羲澹斋者,武林大佛头寺僧也,尝以***人入狱,为狱吏所困苦,久之得脱。以为人世不堪无逾于囚,遂舍身为僧,发愿以济狱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书澹斋事黄宗羲澹斋者,武林大佛头寺僧也,尝以***人入狱,为狱吏所困苦,久之得脱。以为人世不堪无逾于囚,遂舍身为僧,发愿以济狱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书澹斋事
黄宗羲
澹斋者,武林大佛头寺僧也,尝以***人入狱,为狱吏所困苦,久之得脱。以为人世不堪无逾于囚,遂舍身为僧,发愿以济狱中之人。每晨担粥饭,遍行各狱,聚囚而饭之。旬日则为具汤沐,夏则竹扇,冬则席藁。诸凡丸子膏药、凉水姜汤、驱蚊***虫,琐碎当厄之物,无不曲体备用。囚见其入狱门,欢呼如孺子之见慈母焉。比户亦怜其志,有所请假,使之应手不匮。盖数十年如一日也。
岁戊戌四月,余宿昭庆寺,澹斋来求募疏,欲泥金佛首。一日,澹斋衔袖,堕一纸,拾之,则两人姓名。余惊曰:“此某某妻与子也,汝何自书之?”澹斋伪为不知状。余固问之,始曰:“两人在仁和狱中,僧因饭囚,故习之,知其为忠臣家属也。今开赎例,得四十金,则两人可矣。世路悠悠,无可告语,书之以识吾愿耳!”余曰:“此吾辈事也,奈何累子?”时钱虞山亦寓武林,余弟晦木往告之,以五十金俾澹斋。过三日,某某之子来告得赎。劝之他往,迁延不决,复见收捕。然澹斋之心尽矣。
然从此以后,亦遂不相记忆。今岁丙辰,偶见范文园谈丛林①事。余曰:“僧中之人,未必尽在丛林。”文园曰:“某所交,如悟玄之拾字,澹斋之饭囚,皆以一事终其身,亦异人也!”余曰:“所谓澹斋者,得非大佛头寺僧乎?”曰:“然。”余问近况何状,文园曰:“噫,死矣!澹斋自湖上迁城内小庵,去年鼓楼火,澹斋与焉,又迁而卒,塔临平山。”又曰:“先生既识其人,阖一言不朽其人,俾某刻之塔上?”余遂诺之。
为说者曰:夫②圜土之设,圣人之所不得已也,不得已而救之于末流,亦且详慎哀矜。澹斋之所为,皆有司之事也。此不为而彼为,可叹哉!至其救忠义,行任侠,吾不得以浮屠目之矣!                                       (选自《黄宗羲文集》,有删节)
【注】①丛林:寺院。 ②圜土:监狱,牢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不曲体备用曲体:尽力
B.僧因饭囚,故之习:习惯
C.迁延不决,复见收捕迁延:拖延
D.亦且慎哀矜详:周详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够体现澹斋“行任侠”的一组是(3分)(   )
①发愿以济狱中之人            ②聚囚而饭之
③欲泥金佛首                  ④澹斋伪为不知状
⑤得四十金,则两人可矣        ⑥不得已而救之于末流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澹斋在武林的大佛头寺出家,后来因为***人而被捕入狱,在监狱中备受折磨,出狱后,发愿要救助狱中的囚徒。
B.某位忠臣的妻子和儿子被关押在仁和县的监狱里,澹斋想赎他们出狱。在钱虞山的帮助下,澹斋实现了这一愿望。
C.杭州城的鼓楼失火,澹斋所居住的小庵也被烧掉,澹斋被迫又迁到别的地方。圆寂后,澹斋被埋葬在临平山。
D.澹斋所做的救冤补弊之事,本应是官吏应尽的职责;同时,澹斋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在传记中,作者对澹斋的品质深表敬意。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户亦怜其志,有所请假,使之应手不匮。(4分)
(2)阖一言不朽其人,俾某刻之塔上?(3分)
(3)至其救忠义,行任侠,吾不得以浮屠目之矣!(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1)邻居们对他的志愿也同情(理解赞同),有什么要借的,都使他随手得到不感到匮乏。(“比户”1分;“怜”1分;“假”1分;“匮”1分)
(2)何不为他写几句使他不朽,让我把文字刻在塔上。(“阖”1分 ;“不朽”(使动)1分;“俾”1分)
(3)至于他救助忠臣义士,行任侠之事(或尚义任侠/扶助弱小/帮助他人),我更不能把他当和尚看待了!(“忠义”(忠义之士)1分;“以”1分;“目”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僧因饭囚,故习之”意思是我因为给囚犯送饭,所以熟悉他们,“习”在这里是动词,“熟悉”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①救助囚徒的宏愿;②救助囚徒的行为;⑤救助忠臣家属的急切心情。③写其向佛、礼佛之心;④写其掩饰的神态;⑥关于监狱设置的议论,与澹斋无关。排除含③④⑥的选项,可得到答案为A项。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小题3:
试题分析:由原文“尝以***人入狱……遂舍身为僧”可知,入狱、出家时间表述有误。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比户”,邻居;“怜”,同情(理解赞同);“假”,借;“匮”,匮乏。(2)“阖”,何不;“不朽”,使动,使他不朽;“俾”,让。(3)“忠义”,(忠义之士),忠臣义士;“目”, 动词,看待。
【参考译文】
澹斋,是武林大佛头寺的僧人,曾经因***人入狱,被狱吏折磨,很久以后才得以出狱。他认为人世间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做囚徒了,于是舍身做了僧人,发愿要救助狱中的囚徒。每天早晨担着粥饭,走遍各个监狱,招集囚犯让他们进食。每十天就为他们准备热水沐浴,夏天就带上竹扇,冬天就带上席子(禾秸编成的席子),所有药丸膏药、凉水姜汤、驱蚊***虫等各种对付疾苦的东西,没有不尽心竭力准备以供使用。囚犯看见他踏入监狱门,欢呼如同孩子见到慈母。邻居们对他的志愿也同情(理解赞同),有什么要借的,都使他随手得到,不感到匮乏。这样几十年如一日。     
戊戌年四月,我住在宿昭庆寺,澹斋来求我写一篇募化财物的疏文,准备在佛头上泥金。有一天,澹斋捋袖子,掉下来一张纸,拾起来一看,则是两个人的姓名。我吃惊地问:“这是某某人的妻子和儿子,你是从哪里抄来的?”澹斋假装不知道的样子。我追问他,他才说:“这两个人在仁和县的监狱里,我因为给囚犯送饭,所以熟悉他们,知道他们是忠臣家属。现在官府颁布赎人的条例,(如果)有四十两银子,两人就可以出狱了。人世久长遥远,无处可以求诉,只能写下他们的姓名记下我的愿望罢了!”我说:“这是我们这些人的事情,为什么要(怎么能)麻烦你呢?”当时钱虞山(常熟人钱谦益)也住在武林,我的弟弟黄晦木前往告诉他这件事,他拿出五十两银子让晦木交给澹斋。过了三天,某某的儿子前来告诉我被赎了出来。我劝他到别处去,他拖延不决,又被抓了回去。但澹斋的心意已经尽到了。
然而从此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澹斋。今年丙辰,偶然见到范文园,谈起寺院中的事。我说:“僧中之人物,不一定都在寺院里。”文园说:“我所交往的,像悟玄捡拾字纸,澹斋给囚徒送饭吃,都终身专做一件事,也是不同寻常的人啊!”我说:“你所说的澹斋,莫非是大佛头寺的僧人吗?” 文园说:“是的。”我问澹斋的近况如何,文园说:“啊,死了!澹斋从西湖边迁至城内的小庵,去年鼓楼失火,澹斋的小庵也被烧掉,又迁到别的地方,之后死了,埋葬他骨灰的石塔在临平山。”又说:“先生既然认识他,何不为他写几句使他不朽,让我把文字刻在塔上。”我就答应了。
创立学说的人说:监狱的设置,是圣人不得已而为的,不得已从颓风弊俗中救助囚徒,尚且周详谨慎哀怜同情。澹斋所做的事,本来全是官吏的事情。官吏不做而澹斋做了,可叹啊!至于他救助忠臣义士,行任侠之事(尚义任侠/扶助弱小,帮助他人),我更不能把他当(一般的)和尚看待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B.何厌之有
C.群臣侍殿上者D.君安与项伯有故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乱易整B.越国鄙远
C.焉用亡郑陪邻D.阙秦利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国,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小题5:翻译题(6分)
(1)敢以烦执事
                                                                                                                 
(2)因人之力而敝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l9—21题。(10分)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至 其 神 妙 之 境 又 须 于 无 意 中 忽 然 遇 之 非 可 力 探 然 非 功 力 之 深 终 身 必 不 遇 此 境 也 古 体 伯 昂 尤 有 魔 气 就 其 才 所 近,可先读阮亭所选古诗内昌黎诗读之,然后上溯子美,下及子瞻,庶不至如游骑之无归也。
(节选自姚鼐《与伯昂从侄孙一首》)
小题2:“子美”、“子瞻”分别是哪两位古代诗人的字?(2分)
子美:____________、子瞻:____________
小题3:姚鼐在这段文字中告诉他的叔伯侄孙伯昂,学诗须注重什么?(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每题3分,共9分)
周续之,字道祖,雁门广武人也。其先过江居豫章建昌县。续之年八岁丧母,哀戚过于成人,奉兄如事父。豫章太守范宁于郡立学,招集生徒,远方至者甚众。续之年十二,宁受业。居学数年,通《五经》并《纬候》,名同门,号曰“颜子”。既而闲居读《老》、《易》,入庐山事沙门释慧远。时彭城刘遗民遁迹庐山,陶渊明亦不应征命,谓之“寻阳三隐”。以为身不可遣,余累宜绝,遂终身不娶妻,布衣蔬食。
刘毅镇姑苏,命为抚军参军,征太学博士,并不就。江州刺史每相招请,续之不尚节峻,颇从之游。常以嵇康《高士传》得出处之美,因为之注。高祖之北讨,世子居守,迎续之馆于安乐寺,延入讲礼,月余,复还山。江州刺史刘柳荐之高祖,曰:“窃见处士雁门周续之,清真贞素,思学钩深,弱冠独往,心无近事。性之所遣,荣华与饥寒俱落;情之所慕,岩泽与琴书共远。若升之宰府,必鼎味斯和;濯缨儒官,亦王猷遐缉。臧文不知,失在降贤;言偃得人,功由升士。愿照其丹款,不以人废言。”俄而为太尉掾,不就。
高祖北伐,还镇彭城,遣使迎之,礼赐甚厚。每称之曰:“心无偏吝,真高士也。”寻复南还。高祖践阼,复召之,乃尽室俱下。上为开馆东郭外,招集生徒。乘舆降幸,并见诸生,问续之《礼记》“傲不可长”、“与我九龄”、“射于矍圃”三义,辨析精奥,称为该通。续之素患风痹,不复堪讲,乃移病钟山。景平元年卒,时年四十七。通《毛诗》六义及《礼论》、《公羊传》,皆传于世。(《宋书·隐逸传》有删改)
注: ①王猷(yóu):王道。 ②臧文:春秋时鲁卿,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 ③言偃:孔子晚年的学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续之年十二,宁受业       诣:到……去
B.名同门             冠:位居第一
C.俄而为太尉掾,不就       辟:升官
D.高祖践阼             践阼:登基
小题2:下列选项中全都体现周续之是“高士”的一项是(  )
①续之年八岁丧母,哀戚过于成人 ②于郡立学,招集生徒,远方至者甚众
③遂终身不娶妻,布衣蔬食 ④命为抚军参军,征太学博士,并不就
⑤弱冠独往,心无近事 ⑥情之所慕,岩泽与琴书共远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彭城的刘遗民在庐山隐居,陶渊明也不接受朝廷的征召,周续之与刘遗民、陶渊明一起被称为“寻阳三隐”。周续之认为无法抛弃自己的身体,但可以抛弃其它拖累。
B.周续之通过几年的学习,通晓《五经》、《纬候》和《老》、《易》,被称为“颜子”, 后来进入庐山侍奉佛僧慧远。
C.江州刺史刘柳很看重周续之,向高祖推荐他,认为如果将他提升到宰相府中任职,必定使政事和谐;如果让他做儒官,也会使王道显扬。
D.周续之一向患有风湿症,不能再胜任讲学的工作,于是称病告退,住往钟山。景平元年去世,时年四十七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常以嵇康《高士传》得出处之美,因为之注。(4分)
⑵高祖北伐,还镇彭城,遣使迎之,礼赐甚厚。(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4-6题每题3分,共9分,7题10分)
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子,除荆州刺史。粱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①,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日:“荆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国家,使箭中王罴额;不尔,王罴须破贼。”屡经战阵,亦不被伤。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入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轨遂城遁走。文帝闻而壮之。时关中大饥,征税人间谷食,以供军费。或隐匿者,令递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唯罴信著于人,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而无怨讟。文帝以华州冲要,遣使劳罴,令加守备。及神武至城下,谓罴曰:“何不早降?”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家,死生在此,欲死者来!”神武不敢攻。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③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性又严急,尝有吏挟私陈事者,罴不暇命捶扑,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时人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
[注)①铁券: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②讟:怨恨。③台使:六朝时的朝廷使者。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既内外多,未遑救援  虞:忧虑,忧患
B.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袭罴   济:渡河
C.轨遂城遁走              投:投奔
D.时人其均平,嗤其鄙碎         尚:崇尚,推祟
小题2: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的一组是
①死生在此,欲死者来    ②便袒身露髻徒跣
③乃手自取靴履,持以击之 ④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分给将士
⑤尔之选择,当是未饥    ⑥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A.①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罴为官清廉,办事公允。当荆州被围,城中粮尽时,他和将士平均分食煮好的粥。每逢宴会,他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
B.王罴作战勇猛。出战时经常不穿铠甲,不戴头盔;面对敌人的偷袭,他英勇***敌;镇守华州时,他竟欲与神武帝拼命。
C.王罴虽是性情中人,却为人小气。他请台使吃饭时,竟因对方撕去薄饼边儿而撤去食物;还曾因客人削的瓜皮太厚,而使客人下不来台。
D.王罴性格质朴正直,倔强急躁,别人总是对他又敬又怕。曾有下属挟带私心跟他谈事,他勃然大怒,拿起靴子来击打对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5分) 
(2)唯罴信著于人,莫有隐者,得粟不少诸州。(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佟   客
董生,徐州人,好击剑,慷慨自负。偶于途中遇一客,跨蹇①同行。与之语,谈吐豪迈;诘其姓字,云辽阳佟姓;问何往,曰:“余出门二十年,自海外归耳。”董曰:“君遨游四海,阅人綦②多,曾见异人否?”佟问异人何等,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佟曰:“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董又奋然自许,即出佩剑,弹之而歌;又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佟掀髯微笑,因便借观。董授之。展玩一过,曰:“此甲铁所铸,为汗臭所蒸,最为下品。仆虽未闻剑术,然有一剑颇可用。”遂于衣底出短刃尺许,以削董剑,脆如瓜瓠,应手斜断如马蹄。董骇极,亦请过手,再三拂拭而后返之。邀佟至家,坚留信宿。叩以剑法,谢不知。董按膝雄谈,惟敬听而已。
更既深,忽闻隔院纷挐③。隔院为生父居,心惊疑,近壁凝听,但闻人作怒声曰:“教汝子速出即刑便赦汝。”少顷,似加榜掠,***不绝者真其父也,生捉戈欲往,佟止之曰:“此去恐无生理,宜审万全。”生皇然请教,佟曰:“盗坐名相索,必将甘心焉。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妻子;我启户为君警厮仆。”生诺,入告其妻,妻牵衣泣。生壮念顿消,遂共登楼上,寻弓觅矢,以备盗攻。仓皇未已,闻佟在楼檐上笑曰:“贼幸去矣。”之已杳。逡巡出,则见翁赴邻饮,笼烛方归,惟庭前多编管遗灰焉。知佟异人也。
异史氏曰:“忠孝,人之血性;古来臣子而不能死君父者,其初岂遂无提戈壮往时哉,要皆一转念误之耳。昔解缙与方孝儒相约以死,而卒食其言;安知矢约归后,不听床头人呜泣哉?”
  邑有快役某,每数日不归,妻遂与里中无赖通。一日归,值少年自房中出,大疑,苦诘妻。妻不服。既于床头得少年遗物,妻窘无词,惟长跪哀乞。某怒甚,掷以绳,逼令自缢。妻请妆服而死,许之。妻乃入室理妆;某自酌以待之,呵叱频催。俄妻炫服出,含涕拜曰:“君果忍令奴死耶?”某盛气咄之,妻返走入房,方将结带,某掷盏呼曰:“咍,返矣!一顶绿头巾,或不能压人死耳。”遂为夫妇如初。此亦大绅者类也,一笑。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 跨蹇(jiǎn):骑着毛驴。② 綦(qi):很。③拏(ná):纷乱。④坐名相索:点名要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慷慨自负每:常常
B.自海外归耳适:刚刚
C.之已杳烛:点燃
D.知佟异人也乃:才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董生“慷慨自负”的一组是(      ) 
董又毅然自许           ②君遨游四海,阅人綦多,曾见异人否? 
③斩路侧小树以矜其利      ④邀佟至家,坚留信宿 
⑤董按膝雄谈              ⑥自酌以待之,呵叱频催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生有狂妄白大的缺点,既不白知,也不知人。遇到佟客,夸耀自己的宝剑何其锋利,然而其剑根本无法与佟客削铁如泥的利刃相提并论。
B.父亲被盗贼拷打时,董生壮气冲天,寻弓觅矢,要与盗贼拼命,其行为恰恰印证了他是一个孝子,最终还是佟客仗义出手,帮其退贼。
C.蒲松龄认为,想要尽忠孝,是人人都具有的基本品质,然而,最终是成为义士还是懦夫,往往就在一转念之间。
D.某快役发现妻子与人私通之事,十分恼怒,强令妻子白缢以谢罪,可最终还是没能忍下心。
小题4: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董乃自述所好,恨不得异人之传。
(2)叩以剑法,谢不知。
(3)君无他骨肉,宜嘱后事于妻子;我启户为君警厮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