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毛诗序》①《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毛诗序》①《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也。
然则,《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衷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睢》之义也。
(据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卷一)
注:①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而毛诗则为古文。我们现在所见的《诗经》主要是毛诗。《毛诗》于每首诗题下都有一篇小序,简述诗的主旨、背景、作者等,而在《诗经》的第一篇《关睢》的小序之下有一段较长的文字,论述诗的性质、作用、体裁、创作方法等,历来称之为“大序”,又称“毛诗序”。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代学者郑玄认为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②谲谏:含蓄地批评。③南:指《诗经》中的《周南》《召南》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风天下而夫妇也正:使……端正
B.先王以是夫妇经:经纬、治理
C.上以风化下,下以风上刺:讽刺
D.是谓“四始”,诗之也至:极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诗者,志之所也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
B.治世之音安乐,其政和夫夷近,则游者众
C.故变风发情,止乎礼义知不可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D.《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诗序》继承了先秦“诗言志”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诗歌抒情言志的特征,突出了情与志的统一性,认为“情”与“志”是二而一的东西。
B.这篇总序揭示了中国古代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表现形态,并认为所有艺术形态都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从抒情言志的角度论述三者在艺术上的统一性。
C.文中认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民困”,即论述了诗乐与社会政治状况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进一步指出社会政治、民情风俗的兴衰成败会直接影响到艺术创作。
D.《毛诗序》提到了《诗经》“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涉及到诗歌体裁上的分类和艺术表现手法的问题。并对“六义”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和论述。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B.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C.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D.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3分)
译文:                                                                              
(2)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3分)
译文:                                                                              
(3) 是以《关睢》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4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
(1)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2)如果歌唱不是以表达感情,就会不知不觉地通过手舞足蹈表达。
(3)所以《关雎》的意思是乐意得到淑女来配君子;也就是忧虑君子举荐贤能,而不要一味沉溺于美色。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带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也可联系成语、课文中改字的用法作为验证或分析依据。注意学习中要积累古今异义、通假字、活用。尤其古今异义现象,一般解释含义与今意有差别的往往正确,和现代含义一致的解释往往是错误的选项。C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刺”不可能是“讽刺”,这是典型的以今证古,其实应该是“劝告”的意思。A、B、D三项的解释放入文句中理解上没有困难。《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中“刺”是“指出、指责”。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以”在各地历年高考题中考查频率最高,应该重视其所有用法。A项“之”:前一个为动词,到达,所致,后一个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B项“以”:均为连词,和。C项“乎”:前一个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是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D项“也”:前一个是语气词,帮助表判断,后一个同样是语气助词,但表感叹语气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是否存在张冠李戴的错误,是否有无中生有的错误。D项“对‘六义’进行了具体的展开和论述”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只对风、雅、颂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但没有具体论述赋、比、兴的手法。这属于扩大了外延。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细心,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文断句题,根据前后文弄清楚语境,以句子含义和句子语法成分断句,同时,利用文言文常见的虚词、固定句式、对偶句式等语法现象断句(句首虚词:盖、夫、何。句中停顿虚词:者、也。句末虚词:也、乎、矣、耶、焉、哉、耳。固定句式:何……为、其……乎、徒……耳、……者……也、此……也)。四个选项以第二个“焉”为分界,前面划分BD相同,后面划分AC一样;《诗经》有“大雅”与“小雅”,故“政有大小”是总起,排除A,“焉”为句末助词,C项两个“焉”均在句首,不合句法,故排除C。后半段是一个“者……也”的判断句,且“形容”是一个词语,所以排除AD。文言断句,考纲虽没有明确规定,但同样考查了考生的文言翻译、分析、理解等能力,属综合性较强的题目。
小题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逐字落实(留、换、删、补、调——五字法翻译:保留原文表名称的词;将古文单音节词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意转换为今意;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虚词;补出省略成分;调整倒装句语序),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通句顺。(1)两个判断句,一个是“者……”表判断,一个是“为”表判断;“志”指“思想感情”;“之”动词,到达,“所之”即所在;“发言”:古今异义,此处指“发出的言语”。(2)“不足”“不知”均为古今异义,前者译为“不足以”,后者译为“不知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简化为现在的成语“手舞足蹈”。(3)“是以”固定结构,即“因此”;“进”即“举荐”,“淫”即“沉迷”。
【译文】
《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风,就是“讽”,就是“教”。“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情感鼓荡在人心中,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如果言语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嗟叹来表达;如果嗟叹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通过歌唱来表达;如果歌唱不足以表达感情,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表达。情感通过宫商之声表达出来,声声相应而成韵律或文采就是音。治世之音安静而愉悦,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平和;乱世之音怨恨而愤怒,它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也乖戾(lì);亡国之音哀婉而忧思,它所反映的民风民俗也困苦。所以要端正得失、惊动天地、感动鬼神,诗歌是最贴近不过得了。先王就是用它来治理夫妇、成就孝敬、敦厚人伦、纯美人文教化以及移风易俗的。
所以《诗经》有“六义”,一叫“风”,二叫“赋”,三叫“比”,四叫“兴”,五叫“雅”,六叫“颂”。上则人君以“风”来教化臣民,下则臣民以“风”来劝告人君,通过诗文来含蓄而温婉地批评和劝谏,从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所以叫“风”。待到王道衰微、礼义荒废、政教散失以及国家的政治和习俗相异有别时,于是失去《风》《雅》之正的诗歌就出现了。
(采诗的)国之史官是明晓于人君之善恶得失的。(诗人)伤怀于人伦的废弃,哀叹于法政的苛刻,作诗来吟咏心中的情性,以委婉地讽喻、劝戒人君,这是通达于世事的变迁和感怀于旧时的风俗啊。所以“变风”之诗是发乎人的情性而又合于人之礼义的。发乎情感,是百姓的生性所致啊;合乎礼义而止,是先王的教化所致啊。一国之政事都寄托于一人之心,这样作的诗就叫“风”;说天下之政事而观察发现四方之习俗,这样作的诗就叫“雅”。雅,就是正,是说王道政治的兴衰变废的。政治有大有小,所以有《小雅》和《大雅》。颂,是比拟和赞美盛大之德的容貌,以人间万物群生的各得其所来虔敬地告诉神明。—— 风、小雅、大雅、颂,叫做“四始”,《诗》的义理全都在这些四类里面了。
《关睢》至《麟趾》等篇的教化,是王者之风,所以都在周公名下,叫《周南》;“南”,是王者教化自北方而流布于南方的意思。而《鹊巢》至《驺虞》等篇的美德,是诸侯之风,是先王用以教导百姓的,所以都在召公名下,叫《召公》。《周南》、《召南》,是正始之大道,是王化之根本。所以《关睢》的意思是乐意得到淑女以配君子,也就是忧虑君子进举贤德而不要一味沉溺(nì)于美色。留恋窈窕之女而思慕贤德之才,这样无伤于善道,就是《关睢》之篇的要义啊!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小题1:上述材料阐述了孔子对“君子”的一些看法,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如何对待自己?(6分)
答:                                                         
                                                             
                                                             
小题2:请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关于“君子”的言论,简要谈谈你对“君子”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黄子厚诗序
[宋]朱熹
余年十五六时,与于厚相遇于屏山刘氏斋馆,俱事病翁先生。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后三四年,余犹故也,而子厚一旦忽踊跃骤进,若不可以寻尺计,出语落笔,辄惊坐人。余固叹其超然不可追逐,而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自尔二十余年,子厚之诗文日益工,琴书日益妙,而余日益昏惰,乃不能及常人,亦且自念其所旷阚,又有急于此者,因遂绝意,一以顽鄙自安,固不暇复与子厚度长絜大于文字间矣。既而子厚一再徒家崇安、浦城,会聚希阔。然每得其诗文笔札,必为之把玩赏叹,移日不能去手。
盖于厚之文学太史公,其诗学屈、宋、曹、刘而下及于韦应物,视柳子厚犹以为杂用今体,不好也。其隶古①尤得魏、晋以前笔意,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无一点世俗气。中年不得志于场屋②,遂发愤谢去,杜门读书,清坐竟目,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望山临水以自适。其于***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抑扬高下、俯仰疾徐之间,凌厉顿挫,幽眇回郁,闻者为之感激慨叹,或至泣下。由是其诗日以高古,遂与世亢,至不复可以示人。或者得之,亦不其为何等语也。
独余犹以旧习未忘之故,颇能识其用意深处,盖未尝不三复而深悲之,以为子厚岂真坐此以穷,然亦不意其遂穷以死也.
衰暮疾痛,余日几何,而交旧零落,无复可与语此者,方将访其遗稿,而藏之,以为后世必有能好之者。而一日三山许闳生来访,袖出子厚手书所为诗若干篇、别抄又若干篇以示余。其间盖又有余所未见者,然后益知子厚晚岁之诗,其变化开阖,恍惚微妙,又不止余昔日之所知也。为之执卷流涕,而其后如此。
子厚名铢,姓黄氏,世家建之瓯宁,中徒颖昌且再世,母孙读书能文,昆弟皆有异材,而子厚所立卓然,尤足以自表见,顾乃不遏而厄穷以死,是可悲也!许生尝学诗于于厚,得其户牖,收拾遗文,其多乃至于此,拳拳缀缉.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叉可嘉也已。
庆元己未七月壬子,云谷老人书.
(选自《晦庵集》)
注:①隶古:以隶书写定古篆文。②场屋:日时科举考试的地方,也称科场.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聚希阔              稍:渐渐
B亦不其为何等语也        省:明白
C.方将访其遗稿,而藏之   椟:匣子
D.而其后如此             识:记下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黄子厚诗文“所立卓然”的一组是(  )(3分)
①流辈中亦鲜有能及之者
②大抵气韵豪爽而趣味幽洁萧然
③其于***词能以楚声古韵为之节奏
④闻者为之感激慨叹
⑤日以高古,遂与世亢
⑥变化开阖,恍惚微妙
A.①③⑤B.①②④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子厚在诗文创作上变现出众,作者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因此不敢再与他争胜。
B.黄子厚中年科考不得志,就发愤读书写作。作者比别人更能理解他的诗文用意。
C.许闳生收集了黄子厚的很多遗稿。这些遗稿让作者对黄子厚晚年的成就更了解。
D.作者在文中表露出对黄子厚困厄而死的痛惜之情,也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汉语。(6分)
⑴间辄曳杖行吟田野间. (3分)
⑵师死而不忍倍之,是叉可嘉也已(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才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孟子·离娄下》)
[注]①中:合平中道的人.②养:教育,熏陶。③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意为贤能的人如果不教育、熏陶不肾能的人,那么就违背了中道,有伤德行,与不贤能的人有什么区别了。
小题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小题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个3分)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赐罪亚齐、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梁武、元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景隆赐罪亚齐、黄 讦:揭发  B 炳文自死   经:上吊
C.梁武、元顺佛教 溺:沉溺      D.道省母     枉:违背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赐“不识大体”的一组是( )
①母丧,去                    ②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③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    ④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
⑤赐言:“宋盛时尝行之。”      ⑥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A.①④⑥B.③④⑤C.①②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让他们在租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2)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年十二丧父,孝思过礼,事叔父耽甚谨。及长,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秀才,五府交命,皆不就。太原郭奕见之曰:“此今日之颜子也。”与王沈俱被曹爽辟。沈劝就征,祜曰:“委质事人,复何容易。”及爽败,沈以故吏免,因谓祜曰:“常识卿前语。”祜曰:“此非始虑所及。”其先识不伐如此。
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寻遭母忧,长兄发又卒,毁慕寝顿十余年。
文帝为大将军,辟祜,未就,公车征拜中书侍郎,俄迁给事中、黄门郎。时高贵乡公(曹髦)好属文,在位者多献诗赋,汝南和逌以忤意见斥,祜在其间,不得而亲疏,有识尚焉。钟会有宠而忌,祜亦惮之。及会诛,拜相国从事中郎,与荀勖共掌机密。
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人有略吴二儿为俘者,祜遣送还其家。后吴将夏详、邵等来降,二儿之父亦率其属与俱。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寝疾,求入朝。中诏申谕,扶疾引见,命乘辇入殿,无下拜,甚见优礼。疾渐笃,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其仁德所感如此
(选自《晋书·羊祜传》卷三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孝过礼         思:怀念
B.以兄霸之子之妻:嫁给
C.因谓祜曰:“常卿前语。”识:见识
D.其先识不如此伐:夸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送绢偿二虫,又何知
B.举杜预自代其家逼之,投水而死
C.祜礼遣还愿十五城请易璧
D.祜独安室天之苍苍,正色邪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羊祜是一个讲情义、重孝道的人。他的岳父夏侯霸投降西蜀之后,姻亲大多与夏侯家绝交,而羊祜却礼遇有加;母亲与兄长去世,他居丧哀悼十余年。
B.羊祜不依附权贵。高贵乡公曹髦喜好写文章,在官位的人大多呈献诗赋;钟会受宠,羊祜并不阿附他,等到钟会被诛***,羊祜便和荀勖共同掌管机要。
C.羊祜认为要收复东吴,就要取信于吴人。他与吴人开诚布公,表示十分信任,投降的人想离开,都听任其便;即便是与吴国人交战,也不搞突然袭击。
D.羊祜深得皇帝与南州人的尊重。他病重进京,皇帝命他乘车入殿,不必下拜,去世后,皇帝穿素服为他哭泣,南州人听到他的死讯,街巷里哭声不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与王沈俱被曹爽辟。沈劝就征,祜曰:“委质事人,复何容易。”(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寻 卒 时 年 五 十 八 帝 素 服 哭 之 甚 哀 南 州 人 征 市 日 闻 祜 丧 莫 不 号 恸 罢 市 巷 哭 者 声 相 接 吴 守 边 将 士 亦 为 之 泣 其 仁 德 所 感 如 此。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