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氏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公讳益,字舜良。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王氏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公讳益,字舜良。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氏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徙,而今家抚州之临川。公讳益,字舜良。祥符八年举进士及第,初为建安主簿。时尚少,县人颇易之,及观公所为,乃皆大畏服。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或有所笞罚,唯豪剧吏耳。以故建安人尤爱之。尝病,阖县为祠祷。
改临江军判官。军多诸豪大姓之家,以财力自肆,而二千石亦有所挟为不法,吏乘其然,干没无所忌。公至,以义折正二千石,使不能有所纵,以明惮吏,使不敢动摇。居顷之,部中肃然。诸豪大吏见公皆侧目而视,至以鄙言目公曰:“是不可欺也。”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去,知新繁县。县有宿奸数人,公既绳以法,其余一以恩信遇之,尝逾月不笞一人。
还知韶州,改太常博士、尚书屯田员外郎。属县翁源多虎,公教捕之。令欲媚公,言虎自死者五,舆之致州,为颂以献。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州有屯兵五百人,代者久不至,欲谋为变。事觉,一郡皆骇。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或请以付狱,公不听。既而闻其徒曰:“若五人者系狱,当夜劫之。”然后众乃服。韶居南方,虽小州,然狱讼最多,号难治。公既以才能治之有余,遂以无事。又因民之暇时,为之理营驿,表坊市道巷,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归丁父卫尉府君忧,服除,通判江宁府,改都官员外郎。
宝元元年二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官,享年四十六。
吾尝闻乡里长老言,公为人倜傥有大志。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及退归其家,敛色下气,致孝于父母,致爱于族人之间,委曲顺承,一以恩自克。位不满其志,故在外之所施用者,见于小而已,今吾所书是也,其大可知。则家行最笃已,先人尝从公游,其言亦然。而吾又与其子安石友,故得知公事最详。其将葬也,遂为之铭。
(取材于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
[注] ①干没:侵吞他人财物。②服除: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县人颇易之        易:轻视
B.以财力自肆肆:放纵
C.若五人者系狱狱:案件
D.表坊市道巷表:做上标记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其督赋税,未尝急贫民。
他督查赋税,不曾因贫苦百姓(不及时交税)而着急。
B.卒不得已,以他计出公。
(诸豪大吏)最终无可奈何,采用其他办法将他排挤出了临江军。
C.公使归之曰:“政在德不在异。”
王公让他们把老虎抬回去,说:“为政之道在于德行而不在于歪门邪道。”
D.公不为动,独取其首五人,即日断流之。
王公却镇定自若,只逮捕了那五个首领,当天就判决流放了他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益做建安主簿时,体恤百姓,深受百姓爱戴。他生病了,全县都为他祭神祈福。
B.王益凭借自己的才能,将素来难治的韶州治理好了,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C.王益在家时谦恭平和,对父母孝顺,对族人友爱。父亲去世时,他曾回家守丧。
D.作者有感于王益的才德,又与其子王安石有交情,所以写下了这篇墓志铭以表敬意。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说王益“在外当事辄可否,矫矫不可挠”,意思是王益为官果敢决断,英武不屈。文中哪些内容能表现王益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①做建安主簿时笞罚强横凶狠的官吏。②在任临江军判官时,使军中那些出身豪强大族之家的人不敢为非作歹。③在韶州闻兵变时,当机立断处置欲发动兵变的首领。(本题4分。答对三点4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一点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联系上下文,并分析该句结构,可知“狱”为“监狱、牢狱”的意思,那么“系狱”就是“关押在监狱”的意思。
试题分析:
小题2:该句中的“未尝急贫民”是“从没有使贫苦百姓着急”,也就是从不逼迫贫苦百姓的意思。
试题分析:
小题3:“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误,文中说到在韶州的情况“使皆可以久远为后利”确实是说其对经济的贡献,但是意思是让此地有长远利益,而不是“快速发展”。
试题分析:
小题4:首先是审题,题目要求我们筛选表现王益“为官果敢决断,英武不屈”的内容,其实包括两方面:果断,不屈。逐段筛选,遇到相关内容就加以标记,然后合并同类内容,将同一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劲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艰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取材于元代戴良《爱菊说》)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齿:并列
B.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咎:过失
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错:指责,批评
D.菊有贤友朋之象象:这里指特征
小题2:下面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  )
①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
②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
③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
④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⑤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④⑤D.②③⑤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
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自我反省。
C.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
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与渴求之心。
小题4: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的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古之所谓公无私者,其取舍进退无择于亲疏远迩,惟其宜可焉。其下之视上也,亦惟视其举黜之当否,不以亲疏远迩疑乎其上之人。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是故为君不劳,而为臣甚易:见一善焉,可得详而举也;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及道之衰,上下交疑,于是乎举仇、举子之事,载之传中而称美之,而谓之忠。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众之所同好焉,矫而黜之乃公也;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于是乎有违心之行,有怫志之言,有内愧之名。若然者,俗所谓良有司也。
呜呼!今之君天下者,不亦劳乎!为有司者,不亦难乎!为人向道者,不亦勤乎!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则曰有司焉,则非有司之过也;则曰今举天下人焉,则非今举天下人之过也。盖其渐有因,其本有根,生于私其亲,成于私其身。以己之不直,而谓人皆然。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已矣乎,其终能复古乎!
若高阳齐生者,其起予者乎?齐生之兄,为时名相,出藩于南,朝之硕臣皆其旧交。齐生举进士,有司用是连枉齐生,齐生不以云,乃曰:“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抱负其业,东归于家。吾观于人,有不得志则非其上者众矣,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若齐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吾用是知齐生后日诚良有司也,能复古者也,公无私者也,知命不惑者也。
(韩愈《送高阳齐皥下第序》)
[注] ①举仇、举子之事:指《吕氏春秋》记载的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仇人解狐做南阳县令、推荐儿子午做国家军尉的事。②世:三十年。③齐生:指齐皥,其兄齐映为当朝宰相。④起:启发。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一不善焉,可得明而去也 去:离开
B.有怫志之言怫:同“悖”,违反
C.其植之也固久植:确立
D.亦莫计其身之短长也计:考虑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
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
B.众之所同恶焉,激而举之乃忠也。
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
C.是故端居而念焉,非君人者之过也。
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然后就去指责统治天下的人所犯的过错。
D.不以闵于有司,其不亦鲜乎哉!
(齐生)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官员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肯定古时用人不分关系亲疏远近、唯“宜”是举的原则,批评当今之世为避嫌,唯“亲迩”不举的做法。
B.选文第三段深入一层,进一步探究上文中“俗所谓良有司”所作所为的原因,指出其根源在于一个“私”字。
C.在作者眼中,齐生是一个能改变时风、复兴古风的人,但因为他的哥哥到南方去做官了,所以官员就没有录用他。
D.本文是一篇赠序,作者纵论古今在用人问题上的公私之别,以古衬今,是一篇内涵丰富、说理透彻的佳作。
小题4:齐生科举落第后说:“我之未至也,有司其枉我哉?我将利吾器而俟其时耳。”意思是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标准,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请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齐生说法的认识与思考。(不少于200字)(1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僧虔,琅琊临沂人也。年数岁,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僧虔独正坐采蜡烛珠为凤凰。弘曰:“此儿终当为长者。”
僧虔善隶书。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泰始中,为辅国将军、吴兴太守。王献之善书,为吴兴郡,及僧虔工书,又为郡,论者称之。
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与僧虔赌书毕,谓僧虔曰:“谁为第一?”僧虔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上笑曰:“卿可谓善自为谋矣。”示僧虔古迹十一帙,就求能书人名。僧虔上羊欣所撰《能书人名》一卷。
僧虔《论书》曰: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亡曾祖领军书,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庾征西翼书,少时与右军齐名,右军后进,庾犹不忿,在荆州与都下人书云:“小儿辈皆学逸少书,须吾下,当比之。”王右军自书表,晋穆帝令张翼写效,一毫无异,乃题后答,右军当时不别,久后方悟,云“张翼小人,几欲乱真”。张芝、二卫并得名前代,无以辨其优劣,唯见其笔力惊异耳。羊欣书见重一时,亲受子敬,行书尤善,正乃不称名。孔琳之书天然放纵,极有笔力,规矩恐在羊欣后。谢综书,恨少媚好。谢灵运乃不伦,遇其合时,亦得入流。庾昕学右军,亦欲乱真矣。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 ①掘笔:秃笔。②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③右军:右军将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曾任此职,世称“王右军”。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儿终当为长者     长者:年长的人
B.右军后进后进:后来长进
C.孔琳之书天然放纵放纵:不受约束
D.亦得入流入流:列入流品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伯父弘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
(他的)伯父王弘把孩子们聚在一起,王弘的儿子王僧达在地上蹦跳玩耍。
B.太祖善书,及即位,笃好不已。
太祖擅长书法,等到即位,(对书法还是)深爱不止。
C.卿可谓善自为谋矣。
你可以说是善于替自己谋虑了。
D.亡曾祖领军书,右军云“弟书遂不减吾”。
(我)逝去的曾祖父王领军写信,王羲之说“老弟写信就没有丢掉我”。
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僧虔在孝武帝面前为求自保,不惜用秃笔写字来掩饰书法水平。
B.王献之和王僧虔都擅长书法,又都做过吴兴郡守,因此传为美谈。
C.征西将军庾翼与王羲之在书法上齐名,很多小字辈都来向庾翼学习。
D.张翼和庾昕二人模仿王羲之的书法,都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小题4:文中说“宋文帝书,自云可比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少于欣’”,意思是“宋文帝的书法,自己说可以和王献之相比,但当时评议的人说‘(宋文帝的)天资高于羊欣,书法艺术所达到的程度不如羊欣’”。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对“天然”和“功夫”二者关系的理解。(不少于200字)(10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吴与弼,字子传,崇仁人。与弼年十九,见《伊洛渊源录》,慨然响慕,遂罢举子业,尽读四书、五经、洛闽诸录,不下楼者数年。中岁家益贫,躬亲耕稼,非其义,一介不取。四方来学者,约己分少饮食,教诲不倦。
正统十一年,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于朝,请授以文学高职。后御史涂谦复荐之,俱不出。尝叹曰:“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天顺元年,石亨欲引贤者为己重,谋于大学士李贤,属草疏荐之。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遣行人曹隆,赐玺书,赍礼币,征与弼赴阙。比至,帝问贤曰:“与弼宜何官?”对曰:“宜以宫僚,侍太子讲学。”遂授左春坊左谕德,与弼疏辞。贤请赐召问,且与馆次供具。于是召见文华殿,顾语曰:“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奚辞职为?”对曰:“臣草茅贱士,本无高行,陛下垂听虚声,又不幸有狗马疾。束帛造门,臣惭被异数,匍匐京师,今年且六十八矣,实不能官也。”帝曰:“宫僚优闲,不必辞。”赐文绮酒牢,遣中使送馆次。顾谓贤曰:“此老非迂阔者,务令就职。”时帝眷遇良厚,而与弼辞益力。又疏称:“学术荒陋,苟冒昧徇禄,必且旷官。”诏不许。乃请以白衣就邸舍,假读秘阁书。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命贤为谕意。与弼留京师二月,以疾笃请。贤请曲从放还,始终恩礼,以光旷举。帝然之,赐敕慰劳,赍银币,复遣行人送还,命有司月给米二石。与弼归,上表谢,陈崇圣志、广圣学等十事。
成化五年卒,年七十九。所著《日录》,悉自言生平所得。
[注] ①洛闽:洛学和闽学,代表人物分别为程颢兄弟和朱熹。②宫僚:太子属官。③异数:这里指皇帝给予的特殊优待。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乃命贤草敕加束帛    草敕:起草诏书
B.征与弼赴阙赴阙:到朝廷来
C.束帛造门造门:装点门面
D.乃请以白衣就邸舍     白衣:无官职的士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其义,一介不取。
译文:凡是他认为不正当的利益,丝毫不取。
B.宦官、释氏不除,而欲天下治平,难矣。
译文:宦官、佛教不除掉,却想要天下安定,难啊。
C.闻处士义高,特行征聘,推辞这个职位为?
译文:听说您正直清高,特地征召聘请,推辞这个职位有什么作为?
D.帝曰:“欲观秘书,勉受职耳。”
译文:皇帝说:“(吴与弼)想要看宫廷珍藏的图书,就劝他就职吧。”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吴与弼19岁时,受《伊洛渊源图》的影响,曾苦读数年不下书楼。
B.皇帝应何自学、涂谦的推荐,召吴与弼入京为官并对其礼遇甚厚。
C.吴与弼不止一次以自己身体有病为由向皇帝提出辞官不做的请求。
D.在吴与弼的来去问题上,李贤曾经多次向皇帝提出建议并被采纳。
小题4:在文中,皇帝评价吴与弼“非迂阔者”,意思是(这个人)并非迂腐而不切合实际的人。综观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吴与弼是个“切合实际”的人。(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行步有异,人皆别之。州闾成风,咸竞为善。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数十里,欲至家,置而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老父以告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时人或讼曲直,将质于烈,或至涂而反,或望庐而还,皆相推以直,不敢使烈闻之。时国主皆亲骖乘适烈私馆,畴谘政令。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会董卓作乱,避地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
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叹服所,亦与相亲履:经历
B.遂建学校,敦崇庠序敦崇:重视
C.盗者不其死,以救穆公之难爱:爱护
D.遂使国人其闾而异之表:表彰,彰显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王烈“秉义不回”的一组是(3分)(   )
①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
②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
③子既已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
④察孝廉,三府并辟,皆不就
⑤遂使国人表其闾而异之
⑥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A.①⑤④B.②③⑥C.②③⑤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烈为父亲守丧三年,终日以泪洗面,遭遇荒年,王烈拿出自己的粮食分送给乡亲 活命,所以本族人称赞他“孝”。乡亲们称赞他“仁”。
B.王烈非常重视道德教化,既兴办学校,也非常讲究教化方式方法,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甚至能使盗贼改恶向善,最终成为道德榜样。
C.王烈名望极高,地方最高官员亲自乘坐马车到王烈家中咨询政事;王烈淡于名利,朝廷多次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没去就任。
D.当时有人为争长短,要到王烈那里去评判对错,因王烈忙于教学、公务,有的人中途而返,有的人远远看见王烈的房子掉头而回。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4分)
(2)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