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甲】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甲】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
【甲】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逍遥游》)
【乙】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①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②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秋水》) 
[注]①练实:竹子开花后结的果实。②鸱chī,猫头鹰一类的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子欲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仆口语遭遇此祸
B.宋荣子犹然笑辩乎荣辱
C.搜国中三日三夜圣人不凝滞
D.旬有五日后反何不淈其泥扬其波
小题2: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夫知效一官,行一乡比:合乎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我邪吓:恐吓
C.彼且乎待哉恶:何D.彼于福者,未数数然也致:给予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惠子梁,庄子往见之
A.流俗之所B.赭衣,关三木
C.臣具以表D.固知死生为虚诞
小题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御六气之辩B.虽趣舍万殊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D.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题5:下列对选文有关的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提到宋荣子是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
高,十分可笑。
B.列子御风而行,轻妙飘然,他超然脱俗,但还没达到逍遥的境界。
C.“无己”、“无功”、“无名”也即“无所待”,就要培育一个属于灵性的、充满无限自由和谐的广大的精神世界,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心灵自由的要求。
D.乙文中,庄子用比喻的方法表明自己鄙视功名利禄,追求高洁和自由的态度。形象生动,尖锐痛快,余味无穷。体现了庄子散文的独特风格,使他的人格魅力和文章魅力融为一体。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共9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3分)
                                                                                          
(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2分)
                                                                                          
(3)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4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A
小题6:(1)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评分标准:“举”“劝”“非”3个得分点各1分,句子若不通顺扣1分。)(2)(列子)这样虽然免于行走,但还是有所依靠。(评分标准:“此”“待”2个得分点各1分,句子若不通顺扣1分。)(3)那鵷雏从南海出发,飞往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评分标准:两个“于”“止”“醴泉”4个得分点各1分,句子若不通顺扣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A以,前句为介词,用;后句为介词,因为。B之,前句为代词,它;后句为结构助词,的。C于,前句为介词,在;后句为介词,表被动。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2:
试题分析:致:求取,获得。根据前后语境可以推测“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的意思是“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就可以判断出“致”的意思是求取,获得。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A项为形容词作动词,C,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是意动用法。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通假现象。A.“辩”通“变”  B.“趣”通“取”,取舍,爱好C.“摩” 通“磨”。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平时复习要学会整理。
小题5:
试题分析:提到宋荣子、列子是为了衬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是至人、神人和圣人;为了说明自己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6: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举”解释为“全”,“劝”解释为“奋勉”,“非”解释为“责难”;第二句注意“此”解释为“这样”,“待”解释为“依靠”;第三句注意“于”解释为“从”,“止”解释为“栖息”,“醴泉”解释为“甘甜的泉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甲: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哩。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越发努力,世上的人们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辩别荣誉与耻辱的界限,不过如此而已呀!宋荣子他对于整个社会,从来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从来没有急急忙忙的样子。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
乙: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吗?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沈复①
余自粤东归来,有吴云客偕毛忆香、王星灿邀余游西山小静室,余适腕底无闲,嘱其先往。吴曰:“子能出城,明午当在山前水踏桥之来鹤庵相候。”余诺之。
越日,余独步出阊门,至山前,过水踏桥,循田睦而西。见一庵南向,门带清流,剥啄②问之。应曰: “客何来?”余告之。笑曰:“此‘得云’也,客不见匾额乎?‘来鹤’己过矣!”余日:“自桥至此,未见有庵。”其人回指曰:“客不见土墙中森森多竹者,即是也。”余乃返,至墙下。小门深闭,门隙窥之,短篱曲径,绿竹猗猗,寂不闻人语声,叩之,亦无应。一人过,曰:“墙穴有石,敲门具也.”余试连击,果有小沙弥出应。余即循径入,过小石桥,向西一折,始见山门,悬黑漆额,粉书“来鹤”二字,后有长跋,不暇细观。入门经韦陀殿,上下光洁,纤尘不染,知为好静室。忽见左廊又一小沙弥奉壶出,余大声呼问,即闻室内星灿笑曰:“何如?我谓三白决不失信也!”旋见云客出迎,曰“候君早膳,来之迟?”一僧继其后,向余稽首,问知为竹逸和尚。入其室,仅小屋三椽,额曰“桂轩”,庭中双桂盛开。星灿、忆香群起嚷曰:“来迟罚三杯!”席上荤素精洁,酒则黄白俱备.余问曰:“公等游几处矣?”云客曰:“昨来已晚,今晨仅到得云、河亭耳。”欢饮良久。饭毕,仍自得云、河亭共游八九处,至华山而止。各有佳处,不能尽述。华山之顶有莲花峰,以时欲暮,期以后游。桂花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一瓯。即乘山舆,径回来鹤。 
桂轩之东,另有临洁小阁,己杯盘罗列。竹逸寡言静坐而好客善饮。始则折桂催花,继则每人一令,二鼓始罢。余曰:“今夜月色甚佳,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光,何处得高旷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竹逸曰,“放鹤亭可登也。”云客曰:“星灿抱得琴来,未闻绝调,到彼一弹何如?”乃偕往。但见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籁俱寂。星灿弹《梅花三弄》,飘飘欲仙。忆香兴发,出铁笛,呜呜而吹之。云客曰:“今夜石湖看月者.谁能如吾辈之乐哉?”盖吾苏八月十八日石湖行春桥下,有看串月胜会,游船排挤,彻夜笙歌,名虽看月,实挟伎哄饮而己。未几,月落霜寒,兴归卧。(有删节)
〔注释〕①沈复,字三白,江苏苏州人。②剥啄,象声词,敲门声.此处意为“敲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腕底无闲适: 恰逢B.门清流带:环绕
C.出铁笛 袖:衣袖D.兴归卧阑:残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循田膛西臣恐见欺于王负赵
B.来之迟胡为乎惶惶欲
C.叩之,亦无应常惠请其守与俱
D.实挟伎哄饮而己位卑足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应友人之约去来鹤庵相聚,因路途不熟,误以得云庵为来鹤庵,在得云庵居者的指点下,最终得以与友人欢聚。
B.来鹤庵墙内多竹,环境清幽,深闭的小门须用墙穴中的石头敲击方能使院内的人听见,此小门门额上粉书“来鹤”。
C.竹逸和尚居处雅洁,其好客善饮,沉静少言,又与众人赏月听曲,可见其不拘泥于佛门的清规戒律,颇有生活情趣。
D.众人同登放鹤亭,长空映月,从林披霜,万籁俱寂。星灿弹琴,忆香吹笛,这与作者家乡苏州的串月胜会其乐迥异。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时欲暮,期以后游。桂花之盛至此为最,就花下饮清茗一瓯。(3分)
                                                                                           
(2)即此酣卧,未免有负清光,何处得高旷地,一玩月色,庶不虚此良夜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8分)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里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B.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C.上计轩辕,下至于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草创未,会遭此祸是以极刑而无愠色
B.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则仆偿前辱之诏书切峻,臣逋慢
D.虽百世,垢弥甚耳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藏名山②背负青天而莫夭阏者
B.①亦欲究天人之际②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C.①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②彼其于世未数数
D.①上计轩辕,下至于兹,十表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 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人,皋陶曰“***之”三,尧曰“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从而哀惩创之矜:怜悯
B.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忧伤
C.皋陶曰“***之”三,尧曰“之”三宥:宽容
D.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也劝:劝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然犹命臣吕侯②臣左手把袖,右手揕其胸
B.①恻有哀怜无辜之心②何为其
C.①时其喜怒,而无失仁而已矣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也
D.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②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以下6句话分别编为4组,全部直接体现“刑赏忠厚”的一组是
①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②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③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人,皋陶曰“***之”三,尧曰“宥之”三
④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⑤疑则举而归之于仁
⑥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以忠厚为本施行刑赏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说理透彻,结构严谨。
B.《书》认为有疑问的罪行可以从轻处罚,有疑问的功德可以从重奖赏,这个观点表现出了刑赏忠厚之意。
C.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一个残忍的人了。所以,在作者看来,仁慈是可以多一些的,但义法是不可以多施加的。
D.作者在文中列举“尧之不听皋陶之***人,而从四岳之用鲧”这个事例,是为了证明尧是一个仁慈的人。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4分)
②与其***不辜,宁失不经。(4分)
③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一)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忠臣。国君无道,不***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然则忠臣国之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当时京师举兵来伐,数以***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韶山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氏录为焉得:感恩
B.然则忠臣国之也与:同盟
C.以***忠臣之罪数:列举
D.然则李氏之亡,不然也徒:仅仅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吾闻国将亡必有大恶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B.①一举胜焉②渔工水师虽知不能言
C.①当时京师举兵来找②为之力而敝 ,不仁
D.①吾情得之②臣险衅,夙遭闵凶
小题3:下面六句话中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音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若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⑤⑥D.②③⑥
小题4: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害忠臣不无关系。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注】①戆:鲁莽。②煦妪:温暖,暖和。③廉:查访。④申牍:申述的文书。⑤鞫:审。⑥计典:指古代对官吏三年政绩进行考核的大计之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旧设士舍,其出入制:限制
B.权量,定法度一:统一
C.卒定谳,罪如律论:议论
D.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坐:犯了……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吏得缘为奸而总督卒元淳倔强
B.为言于总督,有二十八骑
C.复欲于计典黜毛先生以三寸
D.竟劳卒于官诸侯公子贤,多客
小题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3分)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薄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气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元淳于康熙年间考中进士,因廷对不为阅卷者喜欢,所以被置于二甲之中。
B.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生疾苦。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C.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D.陶元淳厉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故于任上。
小题5: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3分)
(2)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3分)
(3)吾初下车,便劾谦吏,何以率属?(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