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 3分)陆贾从沛公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 3分)陆贾从沛公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 3分)
陆贾从沛公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新造未集之越,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据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死,召龙川令赵佗。即授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吏。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父母
B.强于此屈:通“倔”
C.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
D.人众车舆:车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尉佗平南越,王之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乃欲新造未集之越欲客往赴秦军
C.何可比于汉王今其智反不能及
D.南海尉任嚣病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小题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4分) 
(2)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吏。(4分)
小题4:文言文中,陆贾是如何劝说尉佗并使尉佗最终屈服的?请简要概括。(5 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
(1)现在您却一反中原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小小的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将要临头了。 
(2)任嚣死后,赵佗逐渐用律法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
小题4:
①尉佗易俗为敌将会大祸及身;
②高祖诛项灭楚其势所向无敌;
③高祖恤民劳苦因而授印通使;
④尉佗执意倔强必致掘冢灭族;
⑤高祖地广人众尉佗势单力薄;
(大意正确即可。答对1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4分,4点得5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D项“舆”应解释为“众多”,文中“人众车舆”是“人多车众”的意思。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考课内”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联想已学过的课文、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和成语,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四种情况。
小题2:
试题分析:A项前一个“因”副词,于是的意思,后一个“因”介词,经由,通过的意思;B项前一个“以”介词,凭着的意思;后一个“以”动词,率领的意思;C项两个“乃”都是副词,反而,竟然的意思;D 项前一个“且”副词,将要的意思,后一个“且”连词,表让步,尚且,还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重要实词和虚词)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足下”、“ 捐”、“ 以”、“区区”、“且”、“因”、“稍”、“以”、“以……为”应重点注意。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区域在陆贾对尉佗所说的那一大段语言里。可从“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 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这些语句中总结出答案。
【参考译文】
陆贾随从沛公平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原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来接见陆生。陆生就劝尉佗说:“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却一反中原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凭借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你的大祸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高祖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而是天下人共同的建树。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怜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凭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于是尉佗就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谁贤能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 尉佗大笑说:“我不在中原起兵,所以在此称王;如果我占据了中原,又哪里比不上汉王呢?”于是就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陆生拜授尉佗为南越王,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的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当即交给他一封公文,让他代行郡尉事务。任嚣死后,赵佗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马公,名燧,字洵美,汝州郏城人也。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宝应中,陈郑节度李凉公移镇上党,雅知公才,表为晋州赵城尉。时王师既破史朝议,乃复河洛,有回鹘可汗之助,因肆暴而归,以功自负,其强难屈,李凉公使上介致饩,皆惧不敢行。公官方解巾,急病不让,径诣其(回鹘军队)垒。申明要约,气盛词直,虏皆优从。可汗乃授以旗帜,委供办,且曰:“有犯禁者,公其之。”于是藩部肃然,莫不畏服。
河北副元帅仆固怀恩,居将相之重,恃父子之勇,可汗又其子婿也,借之为援,将有异图。公密觇其情,请之备。初,伪范阳节度使李怀仙,与相、卫、恒、定等四帅相继来降,怀恩结为党助,奏复其职。于是众据汾上,子玚围太原,相、卫馈运,以相掎角。公至安阳,说其帅曰:“怀恩僭刻以逞欲,其子轻佻而好胜,人人自为计,坐待帐下之变耳? ”深陈利病,劝喻激切,由是感公言,至涕泣改图。约怀仙等三人,奉章献款。既回鹘北归,怀恩与玚继死。公之明识远略,皆此类也。
大历十年,夏五月,汴宋兵马使李灵耀以濮阳叛,俄据浚郊,国家始务靖叛,特屈常宪,因以节度留后授之,而又结魏师以东郡,不利。六月,诏公与淮西节度李忠臣夹攻之。时寇锋盛,忠臣每战皆北,将弃师以免者数矣,公激以壮志,或绐之吉梦。忠臣既惭且愤,引师复还。
先是忠臣军汴南,公军汴北,每与虏,所向无前,初败之于荥泽,又破之于西梁固。至是灵耀以其勇悍者八千人,号为 “饿狼营”,尽锐来拒,公引部决战,遂胜入郛。翌曰,馀党以城内八千人降于公,公悉让忠臣,退于坂桥,其士吏掳获,悉家财购而复之,大梁之人,至今知感。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
(节选自唐代权德舆《司徒兼侍中上柱国北平郡王赠太傅马公行状》,有删改)
【注释】①上介:古代官名。致饩:馈赠礼物。
②解巾:巾,古代隐士常戴的一种头巾,后用解巾代指出任官职。
仆固怀恩:唐朝时期铁勒人,安史之乱时,仆固怀恩随郭子仪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骁勇果敢,屡立战功。
④绐:dài,哄,哄骗
⑤郛:fú,外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是众据汾上拥:聚集
B.有犯禁者,公其之董:关注
C.而又结魏师以东郡略:劫掠
D.每与虏,所向无前角:作战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约怀仙等三人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请之备秦王不怿,一击缶
C.悉家产购而复之赐钱二百万
D.委供办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
B.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
C.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
D.天宝末/安禄山拥幽陵之师/南向以光禄卿贾循为留后/燧以书干循/劝诛逆将向润容等/循疑留不决/竟及于祸。
四、(25分)
小题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有三个故事体现了马燧的“明识远略”,请任选两个作简要概括。(4分)
小题5:将下列上述文言文及教材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履险则忠以尽敌,成功则让以保身,此又将帅之明哲也。(4分)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6分,每小题3分)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超逸有致。
疑杀其继室,下狱死。张阳和力解,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槌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心而行信:任凭
B.凡公所以汪、徐诸虏者饵:诱捕
C.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阴:暗中
D.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死论:讨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总督胡梅林公知,聘为幕客。胡为乎遑遑欲何
B.酒间偶言公师不必贤弟子
C.卒疑杀其继室犹不能不之兴怀
D.张阳和力解,得出今其志反不能及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4分)
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4分)
小题4:文长的“豪荡不羁”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去:离开B.然不能救患于被刑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之烛:照亮D.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小题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素悍勇轻齐B.遂成竖子
劳苦功高如此交戟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此名显天下
孰能讥之乎                   不物喜,不以己悲
小题3: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小题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3分)
(2)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3分)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题3分)
潮州韩文公庙碑
(宋)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缚、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秸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元丰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卒:通“猝”,突然,仓促
B.而不能皇甫馎、李逢吉之谤弭:消除,制止
C.自是潮州之士,皆于文行笃:重视,专注
D.诏拜公昌黎伯,故曰榜:文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潮人亊公也,饮食必祭/臣壮也,犹不如人
B.是皆有参天地之化/秦亦不城予赵
C.君子学道爱人/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D.信君子之言/则齐国其庶几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韩愈历史功绩和成败得失原因的一组是(    )
A.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
B.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C.文起八代之衰,而勇夺三军之帅 /公之所能者,天也;所不能者,人也
D.在天为星辰,而明则复为人/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论述古代圣贤的伟大和死而不朽的原因,看似离题,却是将韩愈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在古今先贤的排序中给韩愈确定一个合适位置,从而为评价韩愈定一个基调。
B.韩文公曾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
C.作者指出韩愈的成功是以在于合乎“天道“,因而他合普通老百姓的心,能够受到南海人民世世代代的祭祀。但韩愈却不能尽人事,因而他触怒宪宗,遭人毁谤。
D.韩愈在潮州兴学,带来了潮州教育的发展。潮州人十分信仰、缅怀他,作者认为韩愈虽然在潮州任职不到一年,但他死后,神灵无所不在,也自会眷恋潮州。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3分)
                                                                                           
(2)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论语》阅读及古诗文默写(11分)
(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论语·宪问)
(2)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
小题1: 解释曾子这句话的意思,并指出和第一则文字中孔子行为的共通点。(2分)
                                                                                       
小题2: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与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矛盾?(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