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阅读《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9分)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

文化经典阅读:阅读《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9分)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文化经典阅读:阅读《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9分)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小题1: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译文“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唯恐(造的箭不尖利)不能射伤人,造铠甲的唯恐(铠甲不坚硬)使人被射伤。”
B.“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译文“内心仁慈才是美。选择不和有仁德的人相处,哪能算聪明?”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文“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译文“天色深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边际呢?”
小题2:孟子在这里把行仁的人比作“        ”,如果“为仁”没有达到自己要的效果,就要学会“            ”(2分)(请用原文回答,第一空两个字,第二空四个字)
小题3: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样理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结合前文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小题1:B
小题2:(2分)“ 射者” “反求诸己”(一格1分)
小题3:(4分)他们都认为,仁是内在的美,是天赋予人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心灵安定的住所。(1分)人人都应该追求仁,不去行仁是可耻的。(1分)而且人人都可以做到仁,为仁要从自己做起,(1分)如果做不好,应该反思自己,更加努力“为仁”。(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3分)“里仁为美;择不处仁”应译为“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经过选择却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仁者如射”与“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就可填准两空。
小题3:
试题分析:抓住“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如耻之,莫如为仁”“ 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这些关键句子加以理解评价即可。
参考译文:
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唯恐(造的箭不尖利)不能射伤人,造铠甲的唯恐(铠甲不坚硬)使人被射伤。(求神治病的)巫医和(做棺材的)木匠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所以谋生的职业不能不慎重选择啊。孔子说:‘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经过选择却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哪能算聪明?’仁,是天(赋予人的)最尊贵的爵位,是人最安定的住所。没有谁阻挡他(行仁),他却不仁,这是不明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只配当别人的仆役。当了仆役而觉得当仆役羞耻,就像造弓的觉得造弓可耻,造箭的觉得造箭可耻一样。果真觉得可耻,不如就行仁。行仁的人就如比赛射箭:射箭手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放箭;射不中,不怨恨赢了自己的人,只有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罢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①。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②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子罕曰:“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异宝》)
【注】①机:吉凶之兆。②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③抟黍:捏成团的黄米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者异也宝:宝物
B.王封我矣,吾不受也数:多次
C.见一丈人,小船刺:用篙撑
D.伍员于吴适:到……去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过荆,至江上州司临门,急星火
B.盖是国也,地险民多知吾尝跂望矣
C.可长有者,唯此也皆出于此乎
D.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丈人其孰能讥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B.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C.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D.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本文以历史事实为论据,并举“儿子必取抟黍矣”的生活实例,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所宝者异”的道理。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⑴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分)
                                                                                 
②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分)
                                                                                   
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以不受为宝”的两个实例。(可自己概况或引用原文)(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之,***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知城事摄:代理
B.昭率老幼城,敌攻之力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其营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之,***获甚众乘:追逐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2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卒,夜缒出城,乘势***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5分)
                                                                                           
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川泽其骇瞩    纡:纡回曲折B.云销雨霁:雨过天晴
C.骖騑于上路俨:整齐的样子D.飞阁流丹,下无地临:靠近
小题2: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秋水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晚秋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小题3:对文中运用的典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然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愤世嫉俗而放任自流。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遥襟甫畅,逸兴遄飞。(2分)
译文: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①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其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潜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释:①骫(wěi):歪曲、枉曲。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调叶县尉举:推荐
B.留守文彦博之,留再任才:认为……有才干
C.母病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弥:满
D.与其党论《实录》多诬:言语不真实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都能体现黄庭坚“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和“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一组是(     ) (3分)
①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②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     
③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④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⑤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⑥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黄庭坚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来做了太和县令,征收分摊盐筴时不争多,使得百姓安定,引起县吏的不悦。
B.知宣州,编写《神宗实录》。后来章敦、蔡卞与其党徒诬陷《实录》,摘千余条,谓为无验证。其中有黄庭坚写的“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接受质询时,黄庭坚冰:“我当时官任北都,曾亲眼所见,真如儿戏一般。”只要有问,皆实话相答。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
D.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黄庭坚自称是山谷道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3分)
                                                                                          
(2)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3分)
                                                                                           
(3)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剧辛。后七年,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王李牧     让:责备
B.边不得田畜     田畜:土地和牲畜
C.辄入收      保:同“堡”,营垒
D.北不胜      详:同“佯”,假装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反映李牧“用兵得法、戍边有道”的一组是(3分)
⑴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⑵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⑶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
⑷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
⑸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A.⑴⑵⑶B.⑴⑵⑷ C.⑵⑶⑸D.⑶⑷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匈奴还是赵国守边的官兵,都认为李牧胆小怯战,赵王也生气发怒,就召回李牧,派他人替代李牧领兵。
B.李牧不在任期间,匈奴每次出兵,赵国都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所以赵王只好请李牧再次出任。在赵王的请求下,李牧虽然生病,但还是答应领兵。
C.李牧精选了战车、战马、勇士等,全都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并且让放牧的牧民布满山头,等到小股匈奴入侵时,假装战败,最终使得匈奴中计而大败。
D.赵王迁七年,赵王中了秦人的离间之计,让赵葱和颜聚接替了李牧,而李牧不接受命令,因而被赵王派人暗中***掉。后来,王翦大败赵国,赵国终于灭亡。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⑴常居代雁门,备匈奴(3分)
⑵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3分)
⑶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