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于谭。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立。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夫士以才智君,女以媚道求主。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不如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晏曰:“善。”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注: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②悫:诚实、谨慎。
③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而陈后终废,子夫立。竟:最终B.夫士以才智君要:要挟
C.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于谭善:交好D.不如遣门徒,务执廉悫谢:谢绝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女媚道求主乡里为荣B.诏狱,无所得,解良久得解
C.此修己正家避祸道也说以辅国保身D.闻谭名,欲之交。贤不能用,遂不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桓谭博学多才,著有《新论》《琴道》,但由于生活中不拘小节,不重仪表,好发表意见指责他人,所以常受排挤。
B.桓谭为人正直,劝诫傅皇后的父亲傅晏,遣散门客,廉洁谨慎,多加提防董贤。傅氏一家在哀帝时期终于能保全性命。
C.桓谭不善谄媚,在董贤结交他之前,他写信给董贤,陈述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但董贤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D.桓谭敢于批评时政得失,因极力反对皇帝迷信谶语,险遭***身之祸,经苦苦哀求才幸免于难,最后被贬出京城。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臣 闻 国 之 废 兴 在 于 政 事 政 事 得 失 由 乎 辅 佐 辅 佐 贤 明 则 俊 士 充 朝 而 理 合 世 务 辅 佐 不 明 则 论 失 时 宜 而 举 多 过 事 夫 有 国 之 君 俱 欲 兴 化 建 善 然 而 政 道 未 理 者 其 所 谓 贤 者 异 也。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3分)
                                                                                            
(2)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4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采取倒扣分形式,错一 “/”或少一 “/”均扣0.5分)
小题5:(1)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恶不正直的人不能战胜正直之士。(2)君侯您凭借身为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招致非议。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要:求取重用或信任。根据后句“女以媚道求主”来理解“要”解释为“要挟”肯定错。
小题2:
试题分析:A.介词,凭借/介词,把。B.均为副词,才。C.均为结构助词,的;D.均为介词,跟。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试题分析:桓谭被排挤的原因错。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动词,另外“夫、者”也是关键性标志词语,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小题5: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无罪”解释为“无罪之人”,“邪枉”解释为“邪恶不正直的人”;第二句中“以”解释为“凭借”,“通”解释为“结交”,“贻致”解释为“招致”。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县人。桓谭凭借父亲的关系担任郞官,喜好音律,善于弹琴。他不拘小节,不注重仪表,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有独到见解,不讨好逢迎,而且喜欢批评那些庸俗的读书人,因此很受排挤。
哀帝、平帝时,他的职位没有超出郞官。傅皇后的父亲孔乡侯傅晏对桓谭很友好。这时候,高安侯董贤受到宠幸,他的妹妹是昭仪,皇后一天天被疏远,傅晏默默无语,很不得志。桓谭劝说道:“先前武帝要册立卫子夫做皇后,暗中寻求陈皇后的过错,而陈皇后最终被废黜,子夫最终被册立。现在董贤最受宠爱,而他的妹妹又特别受到宠幸,恐怕要有卫子夫替代皇后那样的变故,能不担忧吗!”傅晏很受触动,说:“是这样的,对此怎么办呢?”桓谭说:“刑罚不能施于无罪之人,邪恶不正直之徒不能战胜正直之士。读书人凭借才智求取君恩,女子凭借谄媚讨好的办法求取皇上恩宠。皇后年轻,求取恩宠更加艰难,有人驱使医巫,在外寻求占卜星象的方士,这不可不防备。另外,君侯您凭借皇后父亲的尊贵而广泛结交宾客,一定会授人以柄,招致非议,不如遣散门客,务必坚持廉洁谨慎,这是修身齐家躲避灾祸的办法。”傅晏说:“好。”于是遣散门客,入朝告诉皇后,如同桓谭所告诫的那样。后来董贤果然唆使太医令真钦,让他罗织傅氏的罪状。于是朝庭逮捕了皇后的弟弟侍中傅喜,奉诏立案,一无所获,才解除关押,所以傅氏在哀帝时期最终保全了性命。等到董贤做大司马,听到桓谭的名字,想和他结交。桓谭先呈递书信给董贤,用辅佐国家保全自身的办法来劝说他,董贤不能采纳,桓谭于是不与他往来。
世祖即皇位,征召桓谭为待诏。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桓谭,拜议郎给事中,因而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应注意事宜,说:“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决定于辅佐是否得人。辅佐贤明,贤俊之士充满朝廷,而治理能与世务相吻合;辅佐不明,议论的事不合时宜,举措就多失误。作为国家的君主,都想兴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是由于贤者意见不一。”奏章呈上后,皇上不看。
这时,皇上正迷信图谶,常用来决定疑惑难明之事。皇上下诏令聚会商议,确定灵台的位置,皇上对桓谭说:“我想用图谶来决定此事,怎么样?”桓谭沉默好久,说:“我不读图谶。”皇上问他原因,桓谭又极力辩说图谶不合乎义理。皇上大怒道:“桓谭批评我无治国之正法,拉出去斩了他!”桓谭磕头磕得额头流血,哀求很久才得以赦免。后来被调出京城做六安郡郡丞,内心常感到闷闷不乐,在上任途中病死,死时七十多岁。
起初,桓谭著书言当世行事二十九篇,取名为《新论》,上书献之朝廷,世祖称好。《琴道》一篇没有完成,肃宗令班固继续完成。 元和中,肃宗到东边巡狩,至沛,派使者祭祀桓谭墓冢,乡里引以为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 “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饁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宵旰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
【注】 这篇散文是奉明太祖朱元璋的旨意而作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声教所暨,间朔、南罔:无。
B.以夫一统之君俟:等待。
C.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也致:取得。
D.皆而不陈略:忽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必悠然动遐思木遭之叶脱
B.今南北为一家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C.无不寓其致治思不知东方既白
D.而登衽席者也中丞匿溷藩以免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江楼位于狮子山上,因这里地势雄伟,景色壮丽,皇帝下诏令而建造,目的是与百姓共同分享游览的乐趣,作者奉命为其写记,并给它取了一个美好的名字,叫做“阅江楼”。
B.那临春楼、结绮楼,不是不华美;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欣赏管弦发出的淫靡之音,藏匿燕赵美女的,转瞬之间人们就会为之感慨。这些内容从反面议论,对明太祖暗含劝勉意,写得含蓄而隽永。
C.本文充满了大量的对明王朝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但在盛赞朱元璋文治武功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劝勉皇帝励精图治,以国计民生为重,这在应制文章中是难能可贵的。
D.本文写景、叙事与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穿插自然,语言简洁精当。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材上也取舍得当,至于其他那些如流连风光景色的言辞,都略去不写,以免对皇上旨意有所亵渎。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3分)
                                                                                            
(2)“此朕德绥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
【注】①怀衽:怀抱。②泽:恩惠。
小题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2分)
                                                                                           
小题2: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贻赵廷臣书①
(明)张煌言
大明遗臣某,谨拜书于清朝开府赵老先生台前。昔宋臣谢枋得②有云:“大元制世,民物维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窃以叠山业经市隐卖卜,宜可以远害全身;而元参政魏天祐必欲招致之,乃叠山有死无。招之不来,馈之不受,却聘书尚在,可考而知也。卒触天祐之怒,执之北去,叠山遂不食而死。盖未尝不叹古人守义之坚,殉节之笃也!
况某今日南冠而絷,叠山所处,已自不同;而台下尚欲贷其余生,屡遣贵属,存注有加,劝之加餐。嗟乎!此固台下褒忠录节之盛心,较之天祐,真不啻霄壤。顾某自律,断不可因此而苟延旦夕也。所以每思慷慨引决,而为馆伴者防间严切,不克自裁。绝餐三日,迫于贵属劝勉,稍稍复食,他人闻之,宁不以某寡廉鲜耻,晚节可嗤哉?揣台下之意,不过欲生膏斧锧,始足忠义者戒;然大丈夫冰视鼎镬,慷慨从容,原无二义,故郁郁居此耳。
犹记去岁华函见及某之报书有宁为文山之语至今日敢有食言夫自古废兴亦屡矣废兴之际何代无忠臣义士何代无逋臣处士?义所当死,死贤生;义所当生,生贤于死。盖有舍生取义者焉,未闻求生以害仁者也。某之忧患已过乎文山,隐遁殆几于叠山矣。而被执以来,视死如归,非好死而恶生也。亦谓得从文山、叠山,异代同游,于事毕矣!
谓某散兵在先,归隐恐后,可以觊觎死。殊不知散兵者,悯斯民之涂炭;归隐者,念先世之暴荒。期拥兵则岁月犹存;解甲则旦夕莫保!身为累囚,贻笑天下,是某之忠孝两亏,死难塞责者矣!临难苟免,非我本怀;偷存视息,更何所待!今羁留旅邸,以日为年,生不如死。伏台下立赐处决,俾某乘风驭气,翱翔碧落,是诚台下大有造于某也。幸甚!
(本文有删节)
【注】①张煌言(1620—1664),号苍水,浙江鄞县人。1645年奉南明鲁王监国,起兵抗清。与郑成功并肩作战,直至南明灭亡,郑成功病逝,才解散义师,退隐海岛,被捕不屈而死。赵廷臣,清朝闽浙总督。
②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末以江西招谕使知信州,力拒元军。宋亡,居闽中,卖卜为生。元朝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强之北行,至大都,不食而死,著有《叠山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叠山有死无陨:陨落,屈服。
B.叠山所处,已自不同视:看到,觉察。
C.可以觊觎死赊:遥远,远离。
D.伏台下立赐处决冀:希冀,希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始足忠义者戒经北舰十余里,巡船所物色
B.义所当死,死贤生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
C.盖有舍生取义者焉不赂者赂者丧
D.期拥兵则岁月犹存长桥卧波,未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举宋臣谢枋得市隐卖卜而被元朝参政魏天祐逼迫出仕元朝为例,说明自己不降清朝正如谢枋得之坚贞不屈,而赵廷臣对自己的劝降亦似魏天祐之蛮横霸道。
B.作者又举文天祥被拘而暂且不死为例,说明自己被拘而暂且不死也不是苟且偷生。“散兵”和“归隐”都是有缘故的,而不是投降以求缓死。
C.文章多次称呼赵廷臣为“老先生”“台下”等,充满了敬重,并称赞赵廷臣“褒忠录节”,是忠臣节士,还感激他对自己存注有加,派下属专职负责自己的饮食起居。
D.此文写在明朝业已灭亡,南明政权又被消灭的时候,作者处境艰难,心情沉郁,被俘后更是抱定求死之心,故而行文语多直切,慷慨激昂。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犹 记 去 岁 华 函 见 及 某 之 报 书 有 宁 为 文 山 之 语 至 今 日 敢 有 食 言 夫 自 古 废 兴 亦 屡 矣 废 兴 之 际 何 代 无 忠 臣 义 士 何 代 无 逋 臣 处 士?
小题5:把上面两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分)
                                                                                            
(2)盖未尝不叹古人守义之坚,殉节之笃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用兵之也   效:效果B.始祸焉     速:加快
C.李牧连之    却:使之退,打退D.则胜负之,存亡之理  数:命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B.惜其用武不终也
C.有如此之势,为秦人之积威之所劫
D.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提出自己的观点:“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的原因是“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B.作者认为燕、赵两国“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燕是“小国而后亡”,赵与秦战并“连却之”,都在说明“用兵之效”。
C.作者认为齐、燕、赵等国不以地赂秦,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内政外交政策,秦人未必能消灭六国。
D.作者在文中真正要探讨的是:面对敌人,切不可为敌所“胁”,势弱于敌的六国犹可胜秦,若势强于敌则更应胜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②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小题1:语段①中,孔子认为应该和      之人交往,至少也该和      之人交往。(2分)
小题2: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