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记》)
小题1:孔子提倡“正名”的目的是什么?(2分)
小题2:结合上述《论语》和《礼记》的选文,你认为“礼”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正名”是为了复兴礼乐,并使刑罚得当,这样,百姓的行为才能有规范,社会才有秩序。
小题2:使百姓行为规范;使人人有尊严,相互尊重;使社会安定和谐。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来理解。从下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来看,如果不“正名”则会导致“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从这点来看,孔子提倡“正名”的目的就很容易理解了。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要从文中找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如“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尊人”等就表现了“礼”能让社会安定、相互尊重。从《论语》中的“所措手足”可知,有“礼”还能使百姓行为规范。
【译文】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身处富贵而懂的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知道爱好礼,那么志向就不会被屈服。”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5分)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
小题1: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2分)
答:                                                                                  
小题2: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受。吴越人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注】①觌(dí):相见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受而之衣柜籍:登记造册
B.太祖禁旅典:主管,掌管
C.副帅潘美以为贺预:参与,加入
D.赐白金万两仍:于,又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百玩之具罗于席吴越人轻舟追遣之
B.观其取一无
C.汝故疏我吾功哉
D.彬总师也上临哭
小题3: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使吴越,致命讫即还
出使吴越,传达旨意完毕即刻返回
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
C.请煜入宫治装
请李煜进入宫殿收拾行李
D.上觉,遽诘所以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曹彬拒绝借公务而取私利,不过他做人处事也讲究变通,收下礼品后如数上交。
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太祖的赏识。
C.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
D.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
小题5:文中第5段写道“美窃视彬笑”、“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笑”的缘由。(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知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其 时 也 夫 施 吉 报 凶 谓 之 命 施 凶 报 吉 谓 之 幸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属。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于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于独断者,不耻于下问,亦欲博采必尽于众也。且韦弦①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浅,愿自比于韦弦。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余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于吴,刘备不宾于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②以亡, 而二寇未捷,非闇弱于今而智武于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修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于外,而不恤民于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于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③之德,恐非其人也。”廙著书数十篇,及与丁仪共论刑礼,皆传于世。文帝即王位,为侍中,赐爵关内侯。黄初二年卒。
(选自 《三国志 ·魏书二十一》,有删节)
【注】①韦弦,语出《韩非子》“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后比喻外界的启迪和教益。用以警戒、规劝。②本初,袁绍字本初。③西伯,即周文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祖为丞相掾属辟:征召
B.而圣贤引以自匡:纠正
C.不冀州之卒当:充当
D.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毁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必近察远然本初
B.亦欲博采必尽众也皆传
C.欲自溃者虽强必败此重得
D.孙权负险于吴归修德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B.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 国富民安矣
C.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D.殿下可高枕于广夏/潜思于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修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廙认为自古以来成功者都善于听取意见,因此他愿意向韦弦学习,向太祖进谏。
B.刘廙指出燕国大将乐毅能战胜强大的秦国却不能征服弱小的即墨在于合理的谋划。
C.刘廙强调与当年的袁绍相比,虽孙权据天险,而刘备拥巴蜀,但并不比袁更强大。
D.刘廙的进谏被太祖接纳,太祖还认为与刘廙是君臣相知,自己必能成就文治武功。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                     (3分)
②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4分)
(2)对于太祖“欲亲征蜀”,刘廙的态度是什么?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刘廙“善于说理”的一个事例,并简要分析。(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太常寺奉礼郎李贺歌诗集序
杜牧
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舍外有疾呼传缄书者,牧曰:“必有异,亟取火来!”及发之,果集贤学士沈公子明书一通,曰:“吾亡友李贺,元和中,义爱甚厚,日夕相与起居饮食。贺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数年来东西南北,为已失去;今夕醉解,不复得寐,即阅理箧帙,忽得贺诗前所授我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贺复无家室子弟,得以给养恤问。尝想其人,咏味其言止矣!子于我,与我为贺集序,尽道其所来由,亦少解我意。”牧其夕不果以书道不可,明日就公,且曰:“世谓 贺才绝出于前。”让居数日,牧深惟公曰:“公于诗为深妙奇博,且复尽知贺之得失短长。今实叙贺不让,必不能当公意,如何?”复就谢,极道所不敢叙贺。公曰:“子固若是,是当慢我。”牧不敢复辞,勉为贺叙,终甚惭。
贺,唐皇诸孙,字长吉。元和中,韩吏部亦颇道其歌诗。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其色也;荒国堕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亦殊不能知之。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
[注]①顺风之船,冲锋陷阵之马。②远古烧土为棺,是为瓦棺;铸篆文于古鼎,是为篆鼎。③荒废的国都,颓败的宫殿,杂乱的草木,清冷的坟墓。④呿(qū):张口;掷:跳跃。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想其人,咏味其言止矣恨:遗憾
B.明日就公谢:道谢
C.为已失去良:确实
D.子于我厚:交情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得贺诗前所授我适莽苍,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贺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若属皆为所虏
C.时花美女,不足其色也既自以心形役
D.牧不敢复辞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
B.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
C.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
D.思理往事/凡与贺话言嬉游/一处所/一物候/一日一夕/一觞一饭/显显然无有忘弃者/不觉出涕。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子固若是,是当慢我。(4分)
(2)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4分)
(3)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