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始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颍,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七都尉 ,秦军走。
始皇闻知,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
(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兵而西引:率领 。B.王翦曰谢:告罪。
C.老臣病悖乱罢:通”疲” 。D.翦因兵追之举:发动。
小题2:全部直接说明王翦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1)非六十万人不可
2)唯大王更择贤将
3)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4)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
5)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6)亲与士卒同食
A.1).2).6)B.3).4).6)C.2).4).5)D.1).3).5)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对他评价很高,但对他过于轻敌,导致他征荆兵败。
B.面对李信的失败,始皇幡然悔悟,及时向王翦道歉并重新起用王翦,满足了王翦对兵力的要求,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安排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激发士气,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5分)
⑵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①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5分,于、“度”“几何”各1分)
②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5分,善1分,“五辈”含义及语序前置1分)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谢,推辞。
点评:理解文言文常用实词在文中的的含义,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50个左右的实词,本题应该就是基于此对学生的考查。综合这一考点的“常用”和“在文中的含义”这两点,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然而,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小题2:试题分析:②是王翦推辞秦始皇的话;④句讲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王翦,不能直接表现王翦的足智多谋;⑥句,是说王翦与士兵同甘共苦。
点评:筛选文中的信息,第一步、参透题干指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它能给你一个筛选相关信息的标准。 第二步、分析信息。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做是非比较,以便做出判断,当然这一步须既有理解文言语句字面意思的能力,又要有概括语句深层意义的能力,这一步做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第三步、对照确认。根据所给的答案,逐一与原文对照,词、句、意都要落实,并加以确认。第四步、确定答案。尽管解题思路因人而异, 但“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必须要在理解每个句子的基础上,要立足全文,居高临下来辨析和断定句子所陈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选取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
小题3:试题分析: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林宅院,是为了向秦王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不让秦王无故地怀疑自己。
点评:做这类题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的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内容与文中遣词造句的细微差别,并注意关键文言实词的翻译、理解是否正确。
小题4:试题分析: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比较简单,但句中的文言现象则比较集中:于,介词,由;度,估计;几何,多少;善,好的;五辈,五次。
点评:在具体翻译时,我们必须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1、抓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多义词、常见实词、常见虚词。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就会丢分。2、抓特殊句。特殊句(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句子。
译文: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竟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
举一反三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小题1:解释下面的句子(2分)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小题2:“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对此的态度?(2分)
                                                                                            
                                                                                           
                           
小题3:为什么“名正”才能“言顺”? “正名”的内容是什么?(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小题1:解释下面的句子(2分)
与师言之道与?
                                                                                         
小题2:孔子遇见穿丧服的、执政的、盲人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2分)
                                                                                          
                                                                                          
小题3:孔子为什么肯定管仲为“仁者”?(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1:解释下面的句子(2分)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小题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如何形象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2分)
                                                                                          
                                                                                          
小题3:为什么“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ó):不平的样子。②褰(qiān):卷起裤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瞻迁于齐安,于江上          庐:结庐
B.子瞻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杖:拄,撑
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以斤斧加:施加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之          易:改变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子瞻“乐于山水”的一组是(3分)
①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③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④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⑤有山可登,有水可浮
⑥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③⑥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思路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环境特点,又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游山之行为记叙建亭铺垫,建亭之举又为议论志趣蓄势,快乐之思再为全篇画龙点睛。
B.本文内容有三乐:一是身居“绝俗”,纵情山水,“不知其久”;二是结友携游,“相与营之”,战胜自然;三是天助人愿,扩建观亭,增胜添趣。
C.本文表达有韵味。辞采华美,句式错落,音韵优美,行文流畅。熔比喻、拟人、排比、反问于一炉,集景致美、雅趣美、情理美为一体,浑然圆合,耐人品读。
D.本文情感有变化。作者先是不为外物伤情,不因境遇悲怀,“以适意为悦”,悠然自足。后又在结尾说“孰知得失之所在”,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5分)
译文:                                    
                                         
(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5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陶鲁,字自强,荫授新会丞。当是时,广西瑶流劫诸府,破城***吏无虚月。香山.顺德间,土寇蜂起,新会无赖子群聚应之。鲁召父老语曰:“贼气吞吾城,不早备且陷,若辈能率子弟捍御乎?”皆曰:“诺。”乃筑堡砦,缮甲兵,练技勇,以孤城捍贼冲,建郭掘壕,布铁蒺藜刺竹于外,城守大固,贼来犯,辄击破之。天顺七年,秩满,巡抚叶盛上其绩,就迁知县。寻以破贼功,进广州同知,仍知县事。(13)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凿池公署后,为亭其中,不置桥。夜则召部下计事,以版度一人。语毕,令退。如是凡数人。乃择其长而参伍用之,故常得胜算而机不泄。羽书狎至,戎装宿戒,声色不动。审敌可乘,潜师出城。中夜合围,晓辄奏凯。贼善侦,终不能得其要领。历官四十五年,始终不离兵事。大小数十战。凡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夺还被掠及抚安复业者十三万七千有奇,两广人倚之如长城。(14)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语:“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之耳。”每平贼,率置县建学以兴教化。
①堡砦:zhi,营寨。②羽书狎至:当警报轮番到来的时候。(《明史•陶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授新会丞荫:私下,暗地。
B.缮甲兵缮:修补,整治。
C.羽书狎至狎:交替,轮番。
D.审敌可乘审:审查,弄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筑堡砦,缮甲兵择其长而参伍用之
B.贼来犯,击破之中夜合围,晓奏凯
C.如是数人斩首二万一千四百有奇
D.若辈能子弟捍御乎置县建学以兴教化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鲁初登仕途,正遇上两广境内贼寇横行,陶鲁号召地方百姓练兵筑垒,抵御流寇。
B.由于抗击贼寇功绩卓著,陶鲁深受上司的赏识,或因任职期满而升职,或提拔兼职。
C.陶鲁善于安抚人心,又处事缜密,多谋善断,出奇制胜,因此深受两广人民的倚重。
D.陶鲁虽然连胜贼寇,未离军旅,但并不擅长武艺,他主张教化为先,剿***只是辅助。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鲁善抚士,多智计,谋定后战。(4分)
(2)然鲁将兵不专尚武,尝语:“治寇贼,化之为先。不得已始***之耳。”(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