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吏部侍郎沈公行状杜 牧公讳某,字某。明《春秋》,能文攻书,未冠知名。我烈祖司徒岐公,与公先少保友善,一见公喜曰:“沈氏有子,吾无恨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吏部侍郎沈公行状杜 牧公讳某,字某。明《春秋》,能文攻书,未冠知名。我烈祖司徒岐公,与公先少保友善,一见公喜曰:“沈氏有子,吾无恨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吏部侍郎沈公行状
杜 牧
公讳某,字某。明《春秋》,能文攻书,未冠知名。我烈祖司徒岐公,与公先少保友善,一见公喜曰:“沈氏有子,吾无恨矣。”因以冯氏表生女妻之。
贞元末,举进士。时许公孟容为给事中,权文公为礼部侍郎,时称权、许。进士中否,二公未尝不相闻于其间者。其年,礼部毕事,文公诣许曰:“亦有遗恨。”曰:“为谁?”曰:“沈某一人耳。”许曰:“谁家子?某不之知。”文公因具言先少保名字,许曰:“若如此,我故人子。”后数日,径诣公,且责不相见。公谢曰:“闻于丈人,或援致中第,是累丈人公举,违某孤进,故不敢自达。”许曰:“如公者,可使我急贤诣公,不可使公因旧造我。”
历尚书司门员外郎、兵部郎中、中书舍人,命服朱紫。时穆宗皇帝亲任学士,时事机秘,多考决在内,必取其长,循为宰相。公密补弘多,同列每欲面陈拜章,互来告公,必取规议,用为进退。岁久,当为其长者凡再,公皆逡巡不就。上欲面授之,公奏曰:“学士院长,参议大政,出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为。凡宰相之任,非能尽知天下物情,苟为之必致败挠。况今百姓甚困,燕、赵适乱,臣以死不敢当,愿得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出称疾,特降中使刘泰伦起之,公称益笃。
每处一事,未尝不从容尽理,故所至之处,富庶欢康,理行第一。每去任,人吏泣送出境不绝。及薨于位,知与不知,莫不相吊
公常居中,虽有重名,每苦于饥寒,两求廉镇。时宰许之,皆先要公曰:“欲用某为从事,可乎?”公必拒之。至有怒者,公曰:“诚如此,愿息所请。”故二镇幕府,皆取孤进之士,未尝有吏一人因权势入。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沈氏有子,吾无矣   B.公常居中
C.复道行空,不何虹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命朱紫以事秦之心天下之奇才
B.上欲授之骊山构而西折
C.因冯氏表生女妻之醉则更相枕
D.二公未尝不相闻其间者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小题3:下列各句中,与“某不之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斯用兵之效也B.而今安在哉
C.多于南亩之农夫D.不拘于时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公年轻时勤奋读书,善于写文章,通晓《春秋》,不到二十岁时就出名了。作者的祖上司徒岐公很欣赏他,把冯氏的女儿嫁给了他。
B.贞元末年,沈公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礼部侍郎权文公对此感到遗憾,后来登门责怪沈公没有事先拜见他。
C.沈公在朝廷任职时,很受皇上、同僚的信任。同僚想面奏皇上时常常来听取他的意见,皇上也曾想让他担任学士院长一职,不过被沈公推辞了。
D.沈公曾经因为生活原因两次要求外放做官,当权者答应了他,但提出了任用指定人员做他的幕僚的条件,被沈公拒绝。
小题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闻于丈人,或援致中第,是累丈人公举。(4分)
译文:                                                                      
(2) 岁久,当为其长者凡再,公皆逡巡不就。(3分)
译文:                                                                      
(3) 及薨于位,知与不知,莫不相吊。(3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1) 让老先生您知道,或许能帮助(我)达到考中(的目的),(但)这是连累老先生的举动。
(2) 时间长了,当有两次机会成为学士院长时,沈公都谦让不接受任命。
(3) 等到沈公在任上去世时,了解他和不了解他的人,没有不去吊唁他的。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A.遗憾。B.在京城任职。C.雨过天晴。D.旧事。)
点评: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四个选项比较、权衡,增强准确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小题2:试题分析:C(A.名作动。B.名作状。C.把;而。D.在。)
点评:对于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相对简单的,一般学生都能判断出来。就是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活用为状语学生不好区分,如果该词后面跟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词就是活用作动词,如果后面跟的是动词,那就是活用作状语。
小题3:试题分析:B(A.判断句。B.宾语前置。C.状语后置。D.被动句。)
点评: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最多,而且大多是“于”带领的介词结构后置,见得多了学生自然很容易判断出来。而被动句,除了“为所”表被动,还有“见”。还有一些句子虽然没有明显的表被动的词语,但是要翻译成被动语气,也算被动句。
小题4:试题分析:B (登门责怪沈公的是许孟容。)
点评:做此类题目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是作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闻:使……闻。丈人:对年老者的敬称。致:实现、达到。累:连累。各1分。句意完整1分。(2)这个句子中,再:两次。逡巡:退避、谦让。不就:不就职,不接受任命。各1分。句意完整1分。(3)这个句子中,及:等到。知:了解。相吊:吊唁他。各1分。句意完整1分。
点评: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第一个句子里有四个词是活用的,第二句里有一个省略句,这些都是得分点。
举一反三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①,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全文节选)
①释菜: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
小题1:下列对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师宿儒出其下耻:以……为耻
B.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举:考中
C.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其多资:资助
D.非匹夫,君德亦然特:只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3分)
A.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B.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这样主要是为了表现他思维缜密、知识广博。
C.太宗听了孔颖达的解释和讽谏以后,认为孔颖达博涉经书,学问渊博,特别是孔颖达忠正的讽谏精神很值得称许。于是授予他国子司业官职。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5分)
(2)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夫游之乐也。  极:到达尽头。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说明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予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孰能讥之乎?
B.余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C.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D.夫夷近,则游者众
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是记游文字。所记之意不在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密游客多少。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B.“其孰能讥之乎”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第二段主要是谈游山感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引向深入: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深感惋惜。
小题4:下列句子皆选自课本,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1)(4)各2分(2)(3)各3分)
(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勃年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乾封初,诣阙上《宸游东岳颂》。时东都造乾元殿,又上《乾元殿颂》。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余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其后崔融、李峤、张说俱重四杰之文。崔融曰:“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炯与照邻可以企之,盈川之言信矣!”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选自《旧唐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勃年未及       冠:古代的一种礼仪
B.勃往交趾父         省:探望
C.勃左迁交趾令坐:因为
D.‘耻居王后’,然      信:相信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王勃“浮躁浅露”的一组是(      ) (3分)
①诣阙上《宸游东岳颂》
②勃戏为《檄英王鸡文》
③勃恃才傲物
④乃***达以塞口
⑤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
B.裴行俭认为王勃能善终就是幸运,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三人必当显赫富贵,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
C.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D.从崔融、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历来”初唐四杰”的排序并非公允,杨炯的文采不逊于王勃。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3分)
译文:
②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①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②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③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也。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小题1:根据①②选段,概括孔子的义利观。(2分)
答:
小题2:结合③选段,简析孟子反对“后义而先利”的原因,并谈谈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4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患盗论
宋·刘敞
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
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赋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①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且律:使凡盗贼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赐之衣裳剑带,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盗不应募,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以谓为民乃甚苦,为盗乃甚逸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办于牧守,此乃藏武仲所以辞不能诘也②。凡人有九年耕,然后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汉武沈命之敝③,殆复起矣。故仲尼有言:“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推而广之,亦曰:“用兵吾犹人也,必也使无战乎!”引而伸之,亦曰:“禁盗吾犹人也,必也使无盗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边,中国颇多盗,山东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于是令州郡:“盗发而不辄得者,长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谓未尽于防,故作此论。
(选自《宋文鉴》卷九十五,有删改)
注解:①升龠(yuè):都是象酒杯一样的容器。②藏武仲句:藏武仲是周代春秋时鲁国大臣。作者引用这个典故的意思是:如果说牧守捕盗不力是有罪当罚,那么朝廷不去正本清源,养成盗贼,不是一样有罪当罚吗?③沈命之敝:“沈命法”是汉武帝时颁布的一项法律,规定“盗贼起,不发觉”,或捕盗不力者,就将有关大小官员一律处死。结果引发因官员怕治罪而相互隐瞒,以致盗贼更多,称作“沈命之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源,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慢:缓慢
B.为盗乃甚也逸:闲适、安逸
C.彼唯恐不得齿良人齿:排列,列入
D.用兵吾人也,必也使无战乎犹:如同,和……一样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不赞成对盗贼采用“严刑峻法”的理由的一组是(3分)
①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
②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
③非不愿生也,念无以乐生。
④有三年之食,然后可教以礼义。
⑤而汉武沈命之敝,殆复起矣。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说明“盗”的产生是由于“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一句话,是“由上以法驱之”造成的。
B.本文着重指出,如果不解决盗贼出现的这些根本问题,任何严刑峻法,残酷镇压,以至招安诱骗,都只能更加激起百姓的反抗。
C.本文写作虽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但文中用大量的事实,生动的语言,论证了官逼民反这一客观的现实。
D.作者引用孔子的名言,其主要用意是借此说明:做州县长官的捕获了盗贼,如果不如实公正的审理判决,就会激起更大的社会矛盾。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怀之,不能尽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