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⑤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⑥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人者也。如有不嗜***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⑧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动词,告诉。 ③卒然:突然。卒同“猝”。④与:从,跟。⑤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⑥渤然:兴起的样子。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⑦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⑧由:同“犹”,好像,如同。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记录的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谈话内容。
B.“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国君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
C.孟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
D.孟子在这里用了两个举例论证,表面上分别写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低处流的不可阻挡。 实际上更指实行仁义之后的天下统一。
小题2:就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孟子定天下”主张的理解。
答案

小题1:D
小题1:因为当时战火纷飞,征伐不断,各国的老百姓都吃够了战争的苦头,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样,痛苦不堪。如果这时候有哪个国君公然树起和平的旗帜,不再让他的老百姓去打仗卖命,而营造出一派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的局面,那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了。
解析

小题1:喻证法。
小题1:“孟子定天下”主张实行仁政,营造出一派社会稳定和发展生产的局面,天下的老百姓都会闻风而至,诚心归服。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9分)。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之。”仁杰曰:“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帝意解,遂免死。数日,授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怙宠自肆,仁杰劾奏其恶,有诏原之。仁杰曰:“朝廷借乏贤,如本立者不鲜。陛下惜有罪,亏成法,奈何?臣愿先斥,为群臣戒。”本立抵罪。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时越王兵败,支党余两千人论死,仁杰疏曰:“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谓吏曰;“方暑,请付家彻絮。”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万岁通天中,契丹陷冀州,河北震动,擢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惧贼至,驱民保城,修守具。仁杰至,曰:“贼在远,何自疲民?万一虏来,吾自办之,何预若辈?”悉纵就田,民为立祠。突厥入赵、定,时民多胁从于贼,贼已去,惧诛,逃匿。仁杰上疏曰:“愿赦河北,一不问罪。”诏可。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初,李昭德数请还太子,而后意不回,唯仁杰每以母子天性为言,故卒复唐嗣。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仁杰谏曰:“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既失农时,是为弃本。”后由是罢役。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有诏之原:追究根源B.郡人碑以颂勒:刻
C.故复唐嗣卒:最终D.既农时,是为弃本失:耽误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平恕忠直的一组是        (    )
①仁杰子光远得书,因免死      ②仁杰奏不应死
③此皆非本恶,诖误至此      ④驱民保城,修守具
⑤愿赦河北,一不问罪       ⑥既失农时,是为弃本
A.①⑤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狄仁杰体恤百姓,契丹攻陷冀州,他坚持让百姓回家种田:武则天想造佛像,他以误农时、弃根本为由加以劝阻。
B.狄仁杰敢于直言劝谏。权善才、范怀义误用斧头砍伐昭陵的柏树,高宗很生气,要***他们,狄仁杰上奏直谏,高宗免去二人的死罪。
C.狄仁杰忠于唐室,在立太子的关键问题上,他用招募勇士这件事把武三思和庐陵王做了对比,让武则天明白了人心所向。
D.狄仁杰能力出众,黜陟使阎立本惊异他的才干,推荐他做大理丞,他一年就决断了大量积压的案件,受到人们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
(2)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朱山浙江归安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二十年,知彰化县,下车谒庙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对曰:“小窃尔。”曰:“小窃何足系?”悉召于庭而纵之,各予十金,使治生。曰:“吾与汝约,再犯无赦。”亡何获一贼,讯之,则前所纵也。山语役曰:“初法必行,当杖毙之。”亡何复毙一贼,邑人惊骇,相戒曰:“是真健吏,毋犯法。”亡何又获贼,方喝杖,见其面有泪痕,山曰:“犯法者死,何哭为?”对曰:“小人自知必死,适与母诀,故悲尔。”侦之,果一妪抱席哭,将裹尸去。山曰:“渠有孝心,尚可改。”再予十金,且严饬曰:“汝持贩他方,求衣食,毋居此,为老捕捉也。”其人叩头去。
山为政谨慎,听讼时,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彰署固有私款,岁入数千金,山不受。言曰:“正供而外,则属横征,为民牧者岂可使民贫困乎?”巡道德文视彰,故事供帐甚奢,山不可,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衔之。俄而檄下,命册丈田。山力争曰:“彰地初辟,半斥卤,与他邑异。前时清丈,曾留余地,以舒贫苦。今若再丈,将大病民,山不忍为也。”而文催愈急,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曰:“吾在此,断不使诸公贿上游也。”遽令夺镪橐归。文闻之,大怒,劾山私收采买。报罢,山被逮,邑人数万争揭竿逐委员,势汹汹。山挥手止,语且泣曰:“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我,非爱我也。”百姓曰:“若然,则我等护公往鞫,有不测愿同死。”甫登舟,而担馈糗粮者,投舱几满。一男子持百金献,问之,对曰:“公再纵之贼也。”曰:“何为?”曰:“受金后,改行贩鱼,已成家矣。今闻公远行,母命来报恩。”山曰:“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曰:“公不受,是犹以贼视我也,归何以见母,不如死。”跃入海,舟子急救,山乃受之。系省月余,福建将军谂其冤,请赦。召见,复原官,再迁滦州知州。将之任,途赴里门,见非故庐,不敢入。已而妻子出迎,曰:“嘻!此君前年罢官时,彰化士民送我家居此者也。”出券视之,购价万金。                             《台湾通史》
注解:①庙:妈祖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亡何获一贼亡何:不久
B.故事供帐甚奢故事:旧例
C.今若再丈,将大民病:使…生病
D.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之衔: 不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文催愈急往不反者,竖子也
B.将任臣壮也,犹不如人
C.人叩头去皆出于此乎
D.是犹贼视我也得璧传之美人,戏弄臣
小题3:下列句子体现朱山是一位为政谨慎的健吏的一组是(   )
A.安知非盗而遗我耶小窃何足系
B.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初法必行,当杖毙之
C.遽令夺镪橐归亡何复毙一人
D.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吾与汝约,再犯无赦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知彰化县,下车谒庙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4分)
(2)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我,非爱我也。(4分)
(3) 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游京师,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袖其疏入谏,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钞文可验者,悉以印记其背,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闻民间有***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选自《元史》,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言变法乱政,将天下祸:危害
B.即其疏入谏袖:用袖子装
C.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道就:远离
D.稍即不用昏:不清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张养浩敢于在皇上面前直谏与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A.①即袖其疏入谏,帝大怒②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B.①遂疏时政万余言②大雨如注,禾黍自生
C.①非张希孟不敢言②又率富民出粟
D.①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做堂邑县尹时,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免除曾经做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
县尹的规定,使盗贼们很受感动。
B.张养浩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堂邑县李虎凶恶残暴,原先的县尹没有人敢追查。张养浩将
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
C.张养浩敢于直谏,元英宗继位后,适逢元宵节,想在宫禁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入宫
上谏阻止,皇帝大怒,虽赞赏其忠直,但最终还是罢免了他的官职。
D.陕西大旱时,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一直住在衙门里,想方设法救助穷人,积劳成疾而死,
关中百姓像失去父母一样悲哀。
小题4:将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5分)
(2)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登B.威振四海通“震”
C.焚百家之言语言D.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小题2: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赢粮而景从。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D.振长策而御宇内。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 11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甲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乙文:
晋焚楚军,火数日不息,文公叹。左右曰:“胜楚而君犹忧,何?”文公曰:“吾闻能战胜安者唯圣人,是以惧。且子玉犹在,庸可喜乎!”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晋文公曰:“我击其外,楚诛其内,内外相应。”于是乃喜。
……
七年,晋文公、秦穆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选自《史记·晋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邻陪:增加
B.责子玉,子玉自***让:谦让
C.且子玉犹在,可喜乎庸:怎么
D.乃令使谓秦穆公曰间:暗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② 大中臣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①将取之②必得郑君而甘心
C.①子玉败而归,②行李往来
D.①夜缒出②胜楚君犹忧
小题3:下列跟例句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A.买五人之头而
B.择而从之
C.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
D.毕礼而归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分)
②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