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廖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四十七年,授江苏吴县知县。值岁旱,留漕赈饥,不足,自贷金易米以济。士人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廖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四十七年,授江苏吴县知县。值岁旱,留漕赈饥,不足,自贷金易米以济。士人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廖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四十七年,授江苏吴县知县。值岁旱,留漕赈饥,不足,自贷金易米以济。士人感其诚,相率捐助,赈以无乏。吴中赋额甲天下,县尤重,冀亨减火耗,用滚单,民皆称便。知收漕弊多,拘不法者重治之,凡留难、勒索、蹋斛、淋尖、高飏、重筛诸害,埽除一清。太湖中有芦洲,或垦成田,或种莲养鱼,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冀亨日:“湖荡偶尔成田.未可久持.今增其赋.朝廷所得几何,而民累无尽期。”一无所问。初,冀亨莅任时,有吴人语之日:“吴俗健讼,然其人两粥一饭,肢体薄弱,凡讼宜少准、速决,更加二字曰‘从宽’。”冀亨悚然受之。收词不立定期,民隐悉达。尝自谓讼贵听,听之明,乃能速决而无冤抑。在吴三年,非奸盗巨猾,行杖无过二十,盖守此六字箴也。
有庠生授徒盐商家,自刎死,勘得实。或有谤其受贿者,冀亨无所避,卒释盐商勿罪。东山巡检报乡人弑父屠嫂,未遂,自尽。冀亨方秉二烛阅其词,烛无风齐灭,知有冤。克日渡湖往验,大风,舟几覆,从者色变。冀亨日:“县官伸冤理枉而来,神必佑之,何惧!”须臾抵岸。讯得父故***状,巡检得贿诬报,俱论如律。
冀亨既有声于吴,他县疑狱,往往令推治。会有宜兴知县诬揭典史①故勘平民为盗;刑夹致死,冀亨奉檄按验。知县者,总督噶礼之私人也,或告宜少假借,冀亨不为动。检踝骨无伤,原揭皆诬。狱上,噶礼屡驳诘。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时巡抚张伯行以清廉著,深契冀亨,布政使陈鹏年尤重之;而噶礼不怿于伯行,尤恶鹏年。四十九年,鹏年被劾,并及冀亨,以亏帑夺职。逾年,噶礼败,冀亨始复原官,以病不赴选。,及卒,昊人祀之百花书院。
【注】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吏辄假清丈增粮名以自利丈:通“账”,账目
B.收词不立定期,民隐悉达隐:伤痛,痛苦
C.讯得父故***状,巡检得贿诬报,俱论如律论:判罪
D.冀亨奉檄按验按:查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廖冀亨严正执法的一组是:
①冀亨减火耗,用滚单,民皆称便
②知收漕弊多,拘不法者重治之
③或有谤其受贿者,冀亨无所避,卒释盐商勿罪
④冀亨奉檄按验
⑤或告宜少假借,冀亨不为动
⑥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
小题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廖冀亨勤政爱民。他任江苏吴县知县时,曾遇旱灾,他扣留漕粮来赈济饥民;粮食还是不够,他就自己借钱买粮来供给灾民。他还革除了以往漕粮征收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B.廖冀亨在吴县任职三年,处理诉讼时持守“少准、速决、从宽”六字箴。他认为:处理诉讼关键在听;有充分的听,才有对案情的清楚了解,才能迅速判决而不制造冤屈。
C.廖冀亨办案重事实调查。东山巡检报告说有个人因欲弑父***嫂未成而自***。廖冀亨通过讯问调查,查知了实情:是那人的父亲故意***死儿子;而巡检收受贿赂,故有此诬报。
D.一次,宜兴知县判定该县某典史犯有诬陷平民为盗之罪,并对典史动用了夹刑,致其死亡。廖冀亨受命调查此事,查知了知县诬陷典史的事实。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句5分)
(1)湖荡偶尔成田,未可久持,今增其赋,朝廷所得几何,而民累无尽期。
(2)狱上,噶礼屡驳诘。再三审,卒如冀亨议,以是忤总督。
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1)(老百姓在)湖中芦苇荡偶尔开成田地,但并不能够长久保持,假如增加他们的赋税,朝廷所得到的才多少呢?老百姓的负担却没完没了。
(2)案件移送到上级部门,遭到噶礼多次驳斥责难。经过第二次、第三审理,最终是按廖冀亨的意见办理,因此,(廖冀亨)得罪了总督。
解析

小题1:丈:丈量。“清丈”意谓“详细地丈量土地”。
小题1:排除①④。
小题1:D 项“对典史动用了夹刑,致其死亡”误解文意。从原文“…知县诬揭典史故勘平民为盗,刑夹致死…检踝骨无伤,原揭皆诬”看,知县给典史定的罪名是:故意判定一个平民为盗贼,并对该平民施用夹刑,致其死亡。冀亨经尸检发现平民的踝骨没有受伤,于是知道是知县诬陷了典史。
小题1:(1)成田、赋、累译对各1分,句意2分(2)卒、以是、忤译对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廖冀亨,字廖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二十九年举人,康熙四十七年,被任命为江苏吴县知县。当年吴县刚好碰到旱灾,廖冀亨扣留漕粮来赈济灾民,粮食还是不够,冀享就自己去借钱买米来赈灾。士人们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于是一同捐助,赈灾粮食因此不再缺乏。吴中的赋税数额居全国之首,吴县更是繁重。廖冀亨减少了碎银熔化铸为银锭时的折耗,采用发放滚单的形式(来征收赋钱),百姓都说这种做法好。冀亨了解到在征收漕粮过程中弊端很多,于是他拘捕那些不守法规的人,严加惩治,但凡留难(无理阻止和故意刁难)、勒索、蹋斛(故意脚踢粮斛使斛面粮食沉降)、淋尖(故意淋水使斛面粮食沉降)、高飏(故意加大风谷机的风量)、重筛(故意将谷物重新过筛)等各种弊端,全部扫清。太湖中有一片芦苇地,有百姓在此开垦成田,有种百姓在此种荷养鱼,一些官吏就借着丈量土地、增加征粮的名义,来为自己牟利。廖冀亨说:“(老百姓在)湖中芦苇荡偶尔开成田地,但并不能够长久保持,假如增加他们的赋税,朝廷所得到的才多少呢?老百姓的负担却没完没了。对百姓开发芦苇地事全都不作理会。冀亨刚开始到任时,有个吴县人对他说:“吴县人爱打官司,但是这里的百姓每天两顿吃粥,一顿吃饭,身体单薄瘦弱,所以,但凡处理案件,应当少而准,并迅速判决,再加上两个字 ‘从宽’。”冀亨严肃认真地听从他的话。冀亨曾说,处理诉讼关键在听;有充分的听,才有对案情的清楚了解,才能迅速判决而不制造冤屈。冀亨在吴县任职三年,如果不是对邪恶的盗贼或狡诈之人,施以杖责没有超过二十下的,原因就是他一直遵守这六字劝告。
有个书生在某盐商家教书,因故自***而死,廖冀亨经调查得知事情真相。有人诽谤冀亨受贿,冀亨也毫不避嫌,最终释放了盐商,没有对他判罪。东山乡的巡检报告说,有个乡人本欲弑父***嫂,没有成功,就自***了。冀亨正点着两根蜡烛审阅案宗时,虽不起风但双烛齐灭,冀亨觉得此案必有冤情。次日渡湖到东山去查证,湖面刮起大风,船几乎倾覆,随从们吓得脸色全变。冀亨说:“我们这些县官是为伸冤理枉而来,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怕什么!”不久抵达湖岸。审讯后,得知了是那人的父亲故意***死儿子的情况;巡检收受了贿赂,所以作了诬报。冀亨把这两人全按律令治罪。
冀亨在吴县(治理)有声望以后,其他县里有疑难案件,常常也让他去处理。适逢宜州知县诬告说:某典史蓄意判定一个平民是盗贼,并动用夹刑,导致该平民死亡。冀亨接到命令前往查办验证。这个知县是总督噶礼的亲信,有人告诉冀亨应稍微查得宽松些,冀亨不为所动。他经检验,发现死掉的平民的踝骨没有受伤,得知知县原来是诬告。案件移送上级,噶礼多次对此反驳责问。经过二审,三审,最后还是按冀亨的意见来处置,冀亨也因这件事得罪了总督。当时巡抚张伯行以清廉著称,他与冀亨非常投合,布政使陈鹏年也特别器重冀亨;但噶礼与伯行不和,还特别憎恶陈鹏年。康熙四十九年,陈鹏年被弹劾,牵累到冀亨,于是冀亨被以库钱亏损的罪名剥夺职位。过了一年,噶礼失势败落,冀亨才恢复原职。因为有病,没有去就职。到他去世时,吴县人在百花书院祭祀他。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董俊,字用章,真定藁城人。少力田,长涉书史,善骑射。金贞祐间,边事方急,藁城令立的募兵,射中者拔为将。独俊一发破的,遂将所募兵迎敌。
太祖十年,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十四年,以劳擢知中山府事,佩金虎符。金将武仙据真定,诸城皆应仙。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十五年春,中山府治中李全叛应仙。俊方屯曲阳,仙来攻,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及仙以众降,木华黎承制授俊龙虎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屯藁城。俊谒木华黎曰:“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木华黎然其言,以俊为左副元帅,升藁城县为永安州,号其众为匡国军,兵、民之事,一委于俊。二十年,仙果***都元帅史天倪,据真定叛。俊以孤军居反侧间,战士不满千人。仙攻之,不能下,乃纵兵蹂民禾。俊呼语之曰:“汝欲得民,而夺之食,无道贼不为也!”仙惭而去。久之,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乃纳史天倪弟天泽为帅。太宗四年,会诸军围精。明年,金主弃汴奔归德,追围之。金兵夜出薄诸军于水,俊力战死之。时年四十有八。
俊早丧父,事母以孝闻,待亲故皆有恩意。克汴时,以侍其轴为贤,延归教诸子。尝曰:“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屡诫诸子曰:“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临阵,勇气慑众,立矢石间,怡然若无事者,虽中伤亦不为动。每慕马援为人,曰:“马革裹尸,援固可壮。”故战必持矛先士卒。或谏,俊曰:“我人臣也,敌在前,不死,乃就安避危乎!”初,太宗即位,朝于行在,诸将献户口,各增数要利。吏请如众,俊日:“民实少,他日需求无应,必重敛以承命,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藁城有三百余人克期作乱,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深、冀二州妖人惑众,图不轨,连逮者数万人,有司议当族。俊力请主者,但诛首恶。节度使刘成叛降武仙,俊下令曰:“叛者成一人,余能去逆,即忠义士,吾畀其资产,仍奏官之。”众果相率来降。沃州天台寨既降,他将利其子女,欲掠之。俊曰:“城降而俘其家,仁者不为也。”力止之。为政宽明,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有惰者,则怒罚之。故所部完实,民惟恐其去也。
(节选自《新元史》)
【注】①其轴: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年,以劳知中山府事擢:提拔。
B.兵、民之事,委于俊一:全部。
C.以侍其轴为贤,归教诸子延:招请。
D.余能逆,即忠义士去:除去。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董俊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A.①国王木华黎南下,俊迎降②见人善治田庐,必曲加褒奖。
B.①俊率众夜入真定,逐仙走之②事觉,戮其渠魁,余并释之。
C.①俊复夜入真定,仙败走②立矢石问,怡然若无事者。
D.①败之黄山下,献捷于木华黎②是我独利,而民日困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朝贞祐年间,藁城县令比武招兵,董俊因箭术高超而被提拔为将领。元太祖十年,他迎降国王木华黎。
B.金将武仙被打败后率众投降,但后来又***害元帅史天倪,凭借真定叛乱,董俊再次夜袭真定,打跑了他。
C.董俊特别孝顺母亲,对亲戚朋友也都有恩惠,他奖赏善治田庐者,处罚懒惰者,所以百姓都不愿他离任。
D.董俊在处理藁城人预谋作乱、深冀妖人惑众以及刘成反叛的案件中,都主张严办首恶,不问胁从。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俊谒木华黎日:“武仙奸黠,终不为我用,请备之。”(4分)
译文:                                                        
(2)吾一农夫,遭天下多故,徒以忠义事人,仅立门户,深愿汝曹力田读书,勿求非望为吾累也。(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馀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而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①,朝分尚食②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③,或揽辔褰帷④,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注:①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②尚食:皇帝的食品。③绾黄纡紫:形容官员们身系官印。④揽辔褰(jiǎn)帷:形容官员们做出要匡世济民的架式。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入坐延:邀请
B.获名成幸:希望
C.晨起不衣履辨:区分
D.辄屈膝叩首款迎:投降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生之饱,笑曰赵王闻秦王善秦声
B.今烦尔妪一煮芋也衡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C.闻甲落魄,笑不吾念之
D.及为吏,污贿不饬罢虽生,何面目归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国还是书生时,参加科举考试后归家途中遇雨,到芋老人家屋檐下躲避。老人请他吃芋,他感到芋是那样香甜,吃得非常饱,临别时说日后一定不忘。
B.书生做了相国,吃遍了美味佳肴,再吃芋就感到味道完全变了。其实,芋的味道一点未变,是人的处境性情变了。
C.在芋老人看来,那些富而弃其妇,贵而绝其交,及为吏而背所学,做官一旦发生事变连祖宗、国家、君恩、身名都不顾了的种种社会现实,与相国吃同一人做的芋却感觉味道大变,道理非常类似。
D.相国听了老人的话非常吃惊,非常感激老人的教诲,他觉得老人什么都知道,优厚地赏赐了老人,并派人护送他回去。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译文:
(2)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日:“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日:“臣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先于汝阴 家:安家B.公家之用寻:不久。
C.非所以垂德令:美好。D.宪乃出敞为济南太傅白:禀告。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B.③④⑤C.③⑤⑥D.①②⑥
小题3: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罪过,遭到窦宪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了济南王的太傅。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察。      (5分)
(2)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共25分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十有六年而于轼嫁
B.从轼于凤翔 做官
C.君立屏听之私下
D.未期年先君没一周年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乡贡进士方女蚓无爪牙
B.其后轼有忘此人一一为具言
C.已而果有穴窈
D.由是始知其敏静也微波入焉,涵澹澎湃为此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   (2)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8分,选择题与翻译题每小题均为3分)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也。父静,周沧州刺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年十五,值周、齐战于芒山,万岁时从父入军,旗鼓正相望,万岁令左右趣治装急去。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
尉迥之乱也,万岁从梁士彦击之。军次冯翊,见群雁飞来,万岁谓士彦曰:“请射行中第三者。”既射之,应弦而落,三军莫不悦服。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邺城之阵,官军稍却,万岁谓左右曰:“事急矣,吾当破之。”于是驰马奋击,***数十人,众亦齐力,官军乃振。及迥平,以功拜上大将军。
尔朱绩以谋反伏诛,万岁颇相关涉,坐除名,配敦煌为戍卒。其戍主甚骁武,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辄大克获。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其人深自矜负,数骂辱万岁。万岁患之,自言亦有武用。戍主试令驰射而工,戍主笑曰:“小人定可。”万岁请弓马,复掠突厥中,大得六畜而归。戍主始善之,每与同行,辄入突厥数百里,名詟北夷。窦荣定之击突厥也,万岁诣辕门请自效。荣定数闻其名,见而大悦。因遣人谓突厥曰:“士卒何罪过,令***之,但当各遣一壮士决胜负耳。”突厥许诺,因遣一骑挑战。荣定遣万岁出应之,万岁驰斩其首而还。突厥大惊,不敢复战,遂引军而去。由是拜上仪同,领车骑将军。平陈之役,又以功加上开府。
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万岁率众二千,自东阳别道而进,踰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前后七百余战,转斗千余里,寂无声问者十旬,远近皆以万岁为没。万岁以水陆阻绝,信使不通,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汲者得之,以言于素。素大悦,上其事。高祖嗟叹,赐其家钱十万,还拜左领军将军。
开皇末,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上令晋王广及杨素出灵武道,汉王谅与万岁出马邑道。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等出塞,至大斤山,与虏相遇。达头遣使问曰:“隋将为谁?”候骑报:“史万岁也”。突厥复问曰:“得非敦煌戍卒乎?”候骑曰:“是也。”达头闻之,惧而引去。
节选自《隋史•史万岁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岁令左右治装急去趣:急速、赶快
B.其人深自矜负,骂辱万岁数:多次
C.除名,配敦煌为戍卒坐:定罪或因犯……罪
D.万岁辕门请自效诣:造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戍主始善,每与同行②填然鼓
B.①万岁水陆阻绝②王好战,请战喻
C.①值周、齐战芒山②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D.①万岁驰斩其首还②蟹六跪二螯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史万岁骁勇善战的一项是 (   )
①于是驰马奋击,***数十人                 ②及与迥军相遇,每战先登
③每单骑深入突厥中,掠取羊马            ④突厥无众寡,莫之敢当
⑤逾岭越海,攻陷溪洞不可胜数            ⑥达头闻之,惧而引去
A.①②⑤ B.①④⑥C.①②⑥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万岁十五岁时,正值北周和北齐交战,双方旗鼓正相望时,史万岁就预见北周要失败。
B.史万岁随梁士彦前往征讨尉迟迥,在冯翊驻军,弯弓射雁,让三军无不心悦诚服。
C.史万岁发配敦煌,勇武的敦煌戍主令其骑马射箭,见他擅长骑射,就对史万岁友善。
D.史万岁前后作战700余次,转战千里,百余天音讯全无,远近的人都以为他牺牲了。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俄而周师大败,其父由是奇之(3分)
译文:                                                                        
(2)及高智慧等作乱江南,以行军总管从杨素击之(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