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

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父家安在?”对曰:“臣大父赵人,父徙代。”上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上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覆也。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私养钱五日一椎牛,自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终日力战,用命前驱,斩首捕虏。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说。是日,令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
[注]①阃:外城之门;②私养钱:私人赡养家属的俸钱;
③上功:呈报功劳;④首虏:砍下的首级和俘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辇过郎署过:经过B.鄙人不知忌讳鄙:卑鄙
C.皆自用飨士飨:犒赏D.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因……获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B.上乃卒复问唐曰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
C.委任而责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
D.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之用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匈奴为患,孝文帝希望能得到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来辅佐自己,但冯唐认为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难以得到孝文皇帝的重用。
B.冯唐的直言不讳令孝文帝很没有面子,盛怒之后的孝文帝还是虚心的向冯唐请教诸如廉颇、李牧这样的人才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
C.冯唐以对比的方式,以李牧前后不同的遭遇说明帝王要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帮助自己建立功勋和霸业。
D.魏尚因故意虚报军功而被责罚,冯唐认为皇帝刻薄寡恩。孝文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派冯唐前去赦免了魏尚,恢复了他云中太守的职位。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②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①你为什么当众羞辱我呢?难道不能在四下无人的场合跟我说吗?
(“奈何”“独”“间处”各1分。)
②因此作战失败士兵溃逃,被秦国擒拿消灭。
(两句各1分,“是以”“兵破士北”、“为…所…”“禽”译错一处则不得分。)
解析

小题1:(B.鄙:见识少)
小题1:(A.介词,向/动词,担任;B.副词,于是/副词,才;C.均为连词,表并列;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人。)
小题1:(“魏尚因故意虚报军功”说法不准确,原文无此信息。)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皇上辇车经过郎中官署,问署长冯唐说:“老人家,你家住在哪里?”冯唐回答说:“臣祖父是赵人,到父亲时迁徙到代。”皇上说:“我住在代时,为我主办膳食的主管高祛好几次对我谈到赵将李齐很贤能。老人家你知道李齐这个人吗?”冯唐回答说:“李齐还比不上廉颇、李牧的将才呢。”皇上拍着大腿无比惋惜的说:“唉!我为什么得不到廉颇、李牧这样的人作为大将呢?如果得到他们这样的人,我又何必担心匈奴祸害呢!”冯唐说:“陛下就是得到廉颇、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皇上很生气,起身进入禁宫中,过了很久,召见冯唐责备他说:“你为什么当众羞辱我呢?难道不能在没有人处对我说吗?”冯唐谢罪说:“我是个鄙陋的人,不知道避忌。”皇上最终还是问冯唐:“你凭什么断定我不能任用廉颇、李牧呢?”冯唐回答说:“臣听说上古时候的国君,派遣大将时,跪着推动车毂,对出征的将帅说:‘朝廷内的事,由寡人作主;朝廷外的事由将军裁断。’臣的祖父说李牧做赵国大将时,驻守在边境,军中市场的租税全部用来犒赏士卒,一切奖赏恩赐都是在朝廷外决定,不由朝廷控制。朝廷委派任用他,只要求他胜利成功,所以李牧才能够竭尽他的才智能力。在那时候,赵国几乎称霸天下。后来遇到赵王迁继立为王,听信郭开的谗言,最后***了李牧,让颜聚代替他,所以士卒败逃,被秦擒获消灭。现在臣私下听说魏尚身为云中守,把军中市场的租金全部用来犒赏士卒,并且拿出私有钱财,五天***一只牛,自费慰劳宾客、军吏和舍人,所以匈奴远远避开汉的士兵,不敢接近云中边境。敌人曾经侵入过一次,魏尚亲自率领战车骑兵迎击,斩***的敌人非常多。一般士卒都是普通人家的儿子,他们整天积极作战,舍命前驱,斩***、捕捉敌人,向幕府呈报战功,所报告的和实际稍有不合,文吏就用法令来制裁他,该奖赏的不奖赏他,但犯了法,文吏一定依法办理。臣认为陛下奖赏太轻薄,而处罚又太重。况且云中太守魏尚因记录斩***敌首功劳和实际差了六个首级而被定罪,陛下的文吏削夺了他的爵位,判他一年徒刑。由这一点看,可以说陛下就是得到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他们。”皇上听了很高兴。就在当天,命令冯唐拿着符节前驱赦免魏尚,再度任用他为云中太守,又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
举一反三
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译:中庸的品德,它应该是到了最高的程度吧!
B.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译: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告诉我好了。
C.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译:人纵使想自行断绝与太阳和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和月亮又会有什么伤害呢?
D.“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它就是在这样说吧?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项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③省刑罚,薄赋敛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小题5:用“/”为文中画线句字断句(3分)
明 日 皆 朝 于 太 庙 之 门 朝 定 令 于 百 吏 近 者 示 之 以 忠 信 远 者 示 之 以 礼 义 行 此 数 年 而 民 归 之 如 流 水
小题6:论语翻译(每小题2分,共6分)
①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答:                                                                       
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答:                                                                      
③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⑴联系以上两段文字,你觉得孔子和颜回因何而“乐”?(1分)
答:                                                                        
⑵如今社会盛传“‘神马’(什么)都是浮云”,如果从孔子的角度看,他老人家会赞同人们的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50字左右,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一)(二)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这个结语采用了感叹的语气,富有感情色彩,它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对他所批判的论敌的鄙夷和蔑视。
小题4:写出第(二)段文字中三组对比的内容(3分)
                            ▲                     ▲                    
                            ▲                     ▲                    
                            ▲                     ▲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篷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②,其渐之滫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注释]:①涅:黑泥。②“兰槐”句:芷本是兰槐的根。兰槐,一种香草。③滫xiǔ,臭水。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A.不扶而直(扶持)B.其渐之滫(浸、浸染)
C.庶人不服(佩服)D.其质非不美也(本质)
小题2: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段的大意。(2分)
                            ▲                     ▲                    
小题3:翻译划线的句子(11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分)
                            ▲                     ▲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                     ▲                    
(3)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3分)
                            ▲                     ▲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分)
                            ▲                     ▲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