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曹、马①能收人心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曹、马①能收人心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曹、马能收人心
曹操自击乌桓,诸将皆谏,既破敌而还,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魏伐吴,三征各献计,诏问尚书傅嘏,嘏曰:“希赏邀功,先战而后求胜,非全军之长策也。”司马师不从,三道击吴,军大败。朝议欲贬出诸将,师曰:“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宥之。弟昭时为监军,唯削昭爵。
雍州刺史陈泰求敕并州,并力讨胡,师从之。未集,而二郡胡以远役遂惊反,师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讨诸葛诞于寿春,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基累求进讨, 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书奏报听。及寿春平,昭遗基书曰:“初,议者云云,求移者甚众,时未临履,亦谓宜然。将军深算利害,独秉固心,上违诏命,下拒众议,终于制敌禽贼,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然东关之败,昭问于众曰:“谁任其咎?”司马王仪曰:“责在元帅。”昭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引出斩之。此为谬也。
操及师、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袁绍不用田丰之计,败于官渡,宜罪己,谢之不暇,乃曰:“吾不用丰言,卒为所笑。”竟***之。其失国丧师,非不幸也。
(选自《容斋四笔》有删改)
① 马指司马师、司马昭等司马氏。
② 三征指的是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
傅嘏(gǔ),字兰石。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非全军之长策也全:整个,全部
B.是以相赏相:表示动作偏指另一方,你们
C.诏引诸军转据北山引:率领
D.谢之不暇谢:道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若迁移依险,人心摇荡,于势大损败于官渡
B.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纵一苇之所如
C.袁绍不用田丰之计悉宥之
D.弟昭时为监军卒为所笑
小题3:下列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司马氏善“收人心”的一组是(3分)        
①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②我不听兰石,以至于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
③此我过也,非陈雍州之责
④王基始至,围城未合,司马昭敕基敛军坚壁
⑤虽古人所述,不过是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5分)
                                                                               
                                                                             
(2)然用兵之际,以善推人,以恶自与,并谋蓄智,其谁不欢然尽心悉力以为之用?
(5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
(1)这次我率兵前往,冒着危险侥幸攻破乌桓,虽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上天的辅佐,不过不可以把这种情况当做常例。(5分)
(2)但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留给自己,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高兴地尽心竭力为他效力呢?(5分)
解析

小题1:A(全:保全)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参考译文:曹操亲自(率兵)攻打乌桓,他的部下将领都劝阻。(曹操)打败乌桓归来之后,询问当时劝阻他的人,将领们不明白曹操这样做的缘故,个个都提心吊胆,曹操都重赏了他们,并对他们说 :“这次我率兵前往,是冒着很大的危险谋求侥幸的胜利,虽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上天辅佐,不过这不可当作常例。诸位的劝止,才是完全之计,因此重赏你们,今后(有建议)不要不好意思说出来。”
魏国(准备)攻打吴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大将军胡遵、镇南大将军毋丘俭纷纷献计献策,天子下诏征求尚书傅嘏的意见。傅嘏说:“(将士们)希望赏赐,求取战功,先去作战,然后才想办法取得胜利,这不是保全军队的长久计策。”司马师不听从,分三路进攻吴国,结果大败。朝廷上下议论,要将(出征的)的众将领贬出朝廷,司马师说:“我没有听从傅嘏的建议,才到了这种地步,这是我的过错,诸位将领有什么罪?”都宽宥了他们。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唯独他被削去了爵位。
雍州刺史陈泰请求司马师给并州下命令,把力量合并在一起讨伐胡人,司马师采纳了这个建议,队伍还没有集合起来,有两个郡的胡人因为要到远方打仗,惊恐万分,都逃了回去。司马师给朝中士大夫道歉说:“这是我的过失,不是陈泰的责任。”因此人人都惭愧而又高兴。
到寿春去讨伐诸葛诞,王基领兵刚到,还未把城包围起来,司马昭命令王基收拢兵力,坚守营地。王基多次请求攻城,司马昭却让他率领驻军转移到北山据守。王基依据实际情况向司马昭上疏说:“如果把军队迁移到(北山)依靠险要的地势,人心动摇,对于形势有很大的损害。”奏报得到准许。等到寿春被攻克后,司马昭写信给王基说:“起初议论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要求迁移军队的人很多,当时我没有亲自前往,也认为应该这样。将军你权衡了转移的利弊得失,独自怀着坚定的信心,对上违背天子的诏书,对下拒绝众人的建议,最终制服了敌人,捉住了贼寇的首领,即使是古人所称述的人,也不过这样罢了。”
然而关东的败仗,司马昭问众人:“谁应该承担打败仗的过错?”司马王仪说:“责任在元帅。”司马昭说:“司马王仪想把罪责推在我的身上吗?”把王仪推到帐外***了。这件事就做错了。
曹操和司马师、司马昭的奸诈,本来就不必说了,但在用兵的时候,把美名推给别人,把恶名自己担起来,善于吸收别人的计谋和智慧,还有谁能不尽心竭力为他效力呢?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在官渡被打败了,应该归罪(责)于自己,向田丰道歉都来不及,他却说:“我没有采用田丰的意见,(打了败仗),结果被他讥笑。”竟然把田丰***了。袁绍失去了国家,葬送了军队,并不是不幸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甘  利
明·江盈科
呜呼,味之至甘者,莫过于利;人之至苦者,莫甚于贫。以至甘之味,投至厌苦之人,往往如石授水,有受无拒。故四知却馈,杨震标誉于关西;一钱受选,刘宠著称于东汉;挥锄隐居,视同瓦砾;披裘老子,耻拾道遗。史册所书,晨里落落;而垂涎染指,曲取贪图者,则天下滔滔也。
尝闻一青衿,生性狡,能以谲计诳人。其学博持教甚严,诸生稍或犯规,必遣人执之,扑无赦。
一日,此生适有犯,学博追执甚急,坐彝伦堂,盛怒待之。已而生至,长跪地下,不言他事,但曰:“弟子偶得千金,方在处置,故来见迟耳。”
博士闻生得金多,辄霁怒,问之曰:“尔金从何处来?”
曰:“得诸地中。”
又问:“尔欲作何处置?”
生答曰:“弟子故贫,无资业。今与妻计,以五百金市田,二百金市宅,百金置器具、买童妾,止剩百金,以其半市书,将发愤从事焉,而以其半致馈先生,酬平日教育,完矣。”
博士曰:“有是哉!不佞何以当之?”
遂呼使者治具,甚丰洁,延生坐觞之,谈笑款洽,皆异平日
饮半酣,博士问生曰:“尔适匆匆来,亦曾收金箧中扃钥耶?”
生起曰:“弟子布置此金甫定,为荆妻转身触弟子,醒,已失金所在。安用箧?”
博士遽然曰:“尔所言金,梦耶?”
生答曰:“固梦耳。”
博士不怿,然业与款洽,不能复怒。徐曰:“尔自雅情,梦中得金,犹不忘先生,况实得耶?”更一再觞出之。
嘻,此狡生者,持梦中之金,回博士于盛怒之际,既赦其扑,又从而厚款之。然则金之名且能溺人,彼实馈者,人安得不为所溺?可惧也已!
尝观韩非以出妇喻黜官曰:“为妇而出,常也,所贵善营私耳;居官而黜,亦常也,所贵善货殖耳。”
呜呼,韩子之言,世情也。
楚有一人为令,以墨罢官归,而美衣媮食,歌童舞姬,受享拟王者。醉中语人曰:“我若无主意,听孔夫子说话,今且无饭吃,安得有此?”
噫,此造业之人,造业之言。然彼直狂诞,敢为此语,世之“口不若人,心若人”者,可胜数哉!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博士闻生得金多,辄霁怒霁:(怒气)消除
B.不佞何以当之不佞:不才
C.博士不怿,然业与款洽,不能复怒怿:高兴
D.楚有一人为令,以墨罢官归墨:错判官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弟子布置此金甫定,为荆妻转身触弟子
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B.尝观韩非以出妇喻黜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史册所书,晨星落落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人之至苦者,莫甚于贫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博士听学生说钱乃梦中所得,非常不高兴,但又想到自己已经用好酒好菜招待了他,于是就没有发作,又敬了学生两杯酒后就走出门去。
B.文章开头作者直陈自己的观点,然后连举杨震等四例进行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C.作者用“造业之人,造业之言”痛斥那个楚令和他所说的话,表达了自己对这种无耻丑陋言行的强烈批判。
D.这篇文章所讲的几个故事显示了金钱的巨大力量。文章的思想意义在于抨击了贪官污吏的丑行,揭露了金钱的无形而巨大的腐蚀力量,让人们警醒和自戒。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呼使者治具,甚丰洁,延生坐觞之,谈笑款洽,皆异平日。(3分)
译文:
(2)然则金之名且能溺人,彼实馈者,人安得不为所溺?(3分)
译文:
(3)为妇而出,常也,所贵善营私耳;居官而黜,亦常也,所贵善货殖耳。(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徒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字:书法
B.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笃:独自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写: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徒:门徒
小题2: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3分)
译文: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4分)
译文: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 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且长寿者几人欤?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 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文章有删节)
注释:①零甃(zhòu)断甓 (pì):残墙碎砖。②冶华:美丽繁华 ③鼯狖(wúyòu):鼯鼠(大飞鼠)、黑色长尾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礼曹,客有过者曰过:路过。
B.审视,玻璃五色具审:仔细地。
C.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贽:见面礼,礼物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和:写和诗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   
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     
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 (5分)
(2)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余自燥发时,则知吾吴中有文先生。今夫文先生者,即无论田畯妇孺,至“文先生”啧啧不离口,然要间以翰墨得之。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则谓文先生负大节,笃行君子,其经纬足以自表见,而惜其掩于艺。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造物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卒亦不以百谷之用而绝百卉,盖兼所重也。
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为诗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赙,先生固谢不受曰:“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其郡吏士谓温州公死廉而先生为能子,因修故却金亭以配前守何文渊,而纪其事。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恒至丙夜不休。于文师故吴少宰宽,于书师故李太仆应祯,于画师故沈周先生,感自愧叹,以为不如也。吴中文士秀异祝允明、唐寅、徐祯卿日来游,允明精八法,寅善丹青,祯卿诗奕奕有建安风。其人咸跅弛自喜,于曹偶亡所让,独严惮先生,不敢以狎进。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
先生为待诏,然居恒邑邑不自得,上疏乞归,不报。又一年,再上疏乞归,又不报。上相杨公以召入,先生见独后。杨公亟谓曰:“生不知而父之与我友耶?而后见我?”先生毅然曰:“先君子弃不肖三十馀年,而以一字及者,不肖弗敢忘也,故不知相公之与先君子友也。”竟立弗肯谢。杨公怅然久之,曰:“愧见生,幸宽我!”至是杨公谋欲迁先生而先生愈迫欲归至三上疏得致仕御史请留先生为翰林重朝论韪之。   
(节选自王世贞《文先生传》)
[注]①要间:大体上。②跅弛:放荡。③曹偶:同辈。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学士大夫自诡能知文先生者诡:妄言
B.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贽:礼物
C.造物柄者不以星辰之贵而薄雨露薄:迫近,靠近
D.上疏乞归,不报报:上报朝廷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惜其掩于艺灌夫受辱于居室
B.庄公读而奇之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C.至则殁三日矣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恸哭且绝,久之乃苏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学士大夫认为文徵明的书画才能掩盖了他的出众的道德品行,但是作者以上天对星辰、雨露等态度为类比,认为人们评价文徵明时不应该重德轻艺。
B.小时候文徵明并不出众,到八九岁时说话都不很清楚,有人怀疑他不聪明;长大以后他勤奋学习,常常读书到深夜还不肯休息,学业精进。
C.文徵明对父亲非常孝顺,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郡里的同僚凑集了几百金资助他办理丧事,文徵明认为如果接受将有污先父清廉之名,因而没有接受。
D.文徵明不仅刻苦读书,还广泛地求师交友,他向李应祯学习书法,向沈周学习绘画,和擅长书画的祝允明、唐寅等人交往,使他在德艺两方面日益精进。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至 是 杨 公 谋 欲 迁 先 生 而 先 生 愈 迫 欲 归 至 三 上 疏 得 致 仕 御 史 请 留 先 生 为 翰 林 重 朝 论 韪 之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夫艺诚无所重文先生,然文先生能独废艺哉?(4分)
                                                                           
(2)先生与之异轨而齐尚,日欢然亡间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