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4分)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游学。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4分)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游学。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4分)
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游学。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吕太后立诸吕为王,陈平伪听之。及吕太后崩,平与太尉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陈平本谋也。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平徙为左丞相,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居顷之,孝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曰:“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  憎恶,恼恨 B.使平得宰天下假使
C.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感谢D.勃功不如臣平比得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   先妣抚之甚厚
B.陛下不知其驽下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   肇锡余以嘉名
D.里中社,平为宰 君家妇难为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善,陈孺子之为宰!”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渺渺兮予怀D.凌万顷之茫然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孝文帝初年,太尉周勃因为平定诸吕叛乱有功,被封为右丞相,位在陈平之上。
B.孝文帝接受群臣朝见时,向周勃、陈平询问决狱及钱谷出入事,周勃不能答,陈平则巧妙应对。
C.周勃责备陈平为什么平时没有告诉他怎样回答皇帝问话,陈平认为周勃理应知道宰相的职责。
D.周勃自愧不如陈平,主动辞去相位;陈平最终凭借实力夺回了他梦寐以求的丞相职位。
小题5:翻译。(6分)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伯常耕田,纵平游学。
(2)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
答案
小题1:C( 谢:婉言拒绝,推辞。)
小题1:D (D项的两个“为”都是动词,“做,当”。A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是代词,“她”。B第一个“其”是代词,“我、我们”;第二个表选择。C第一个“以”是动词,“认为”;第二个是介词,“把、用”。)
小题1:C(谓语前置)
小题1:D (“陈平最终凭借实力夺回了他梦寐以求的丞相职位”不妥。)
小题1:翻译(6分)(1)陈伯平常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纵,听任、任凭;游学,外出求学;句意:各1分)
(2)(孝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一岁,一年;几何,多少;句意:各1分)
解析
参考译文:
宰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有田地三十亩,仅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陈伯平常种地,听任陈平出外求学。他的嫂子恼恨陈平不看顾家业,说:“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陈伯听到这些话,赶走了他的妻子并休了她。
乡里社日,陈平当主持,把肉分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陈家的孩子做主持很好啊!”陈平说:“唉呀,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
吕后立吕氏宗族的人为王,陈平假装顺从。等到吕后去世,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终于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孝文皇帝即位,陈平是主要的策划者。孝文帝即位后,他认为太尉周勃亲自率兵诛灭吕氏宗族,功劳多。陈平想把尊位让给周勃,于是自称有病推辞。孝文帝刚刚即位,感觉陈平病得奇怪,探问他。陈平说:“高祖时,周勃的功劳不如我陈平。到诛灭吕氏宗族时,我的功劳也就不如周勃了。我愿把右丞相的职位让给周勃。”于是孝文帝就任命绛侯周勃当右丞相,位次列第一;陈平降职为左丞相,位次列第二。赏赐陈平黄金千金,增加食邑三千户。过了一段时间,孝文帝已经更加明了熟悉国家大事,接受群臣朝见时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孝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急得汗流浃背,惭愧自己不能回答。于是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人。”皇上说:“主管的人是谁?”陈平说:“陛下如果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皇上说:“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您所主管的是什么事呢?”陈平谢罪说:“管理百官!陛下不认为我们能力低下,让我们担任宰相的职位。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孝文帝这才称赞他答得好。右丞相非常惭愧,出来后责备陈平说:“你平常怎么不告诉我如何回答(皇帝的话呢)!”陈平笑着说:“您身居相位,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况且陛下如果问起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您也要勉强来对答吗?”这时绛侯知道自己的才能比陈平差远了。过了一会时间,绛侯托病请求免去右丞相的职务,陈平一人独任丞相。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身以成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问其目目:详情。
B.尧舜其犹病诸诸:诸多。
C.不可以久处约约:贫困。
D.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广大。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夫子言之,与我心有戚戚焉
B.富哉言乎
天下事有难易乎
C.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无求生以害仁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再也
小题3:下列所给的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富哉言乎!
A.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B.善哉问也!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其何以行之哉?
小题4: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从孔子与樊迟的对话中可知,樊迟和孔子所说的“知”指的是知人善任。
B.子夏称赞说“富哉言乎”是因为他认为孔子的话含义深刻丰富。
C.孔子认为只有做到“克己”,让自己的德行完全合乎“礼”,并且能够“博施于民并且泛爱众”,才可以被称作“仁人”。
D.孔子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是一致的。
小题5:文言文翻译。(10分)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4分)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3分)
(3)《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杭检讨遗事
[清]洪亮吉
杭检讨,名世骏,钱塘人。少举于乡。乾隆元年,以鸿博科官翰林院检讨。先生性伉爽①,能面贵人过,同官皆严惮之。乾隆中叶,上思得直言及通达治体者,特设阳城马周科⑦试翰林等官,先生预焉。日未中,已得数千言,语过戆直,末又言:  “满洲人官督抚者过多。”触上怒,抵其卷于地者再,已,复取视之。时先生试毕,意得甚,方趋同官寓邸食,忽内传片纸出,言罪且不测。同官恐,促先生急归。先生笑曰:“即罪当伏法,有都市在,必不污君一片地也,何恐?”寻得旨放归。
先生家故不丰,以授徒自给。主扬州安定书院者几十年,以实学课士子,暇即闭户著书,不预外事。又疏懒甚,或频月不衣冠。性顾嗜钱,每馆俸所入,必选官板之大者,以索贯之,积床下,或至尺许。其幺么③破碎及私铸者,方以市物,两手非墨污即铜绿。然先生虽若有钱癖,尝见一商人获罪鹾使④,非先生莫能解,夜半走先生所乞救,并置重金案上,先生掷出之,不顾。
最不喜读邸报⑦,里居二十年,同岁或积官至大学士、尚书、总督,先生不知也。岁戊子,刘文定纶适服阕,特旨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内召,过扬州访先生。先生见其服冠,诧曰:“汝今何官?”曰:“不敢欺,参预阁务者已数年矣。”先生谑之曰:“汝吴下少年耳,亦入阁办事耶?”哄堂笑,乃别。
先生一岁必两归钱塘,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左近望仙桥下。时钱文敏维城视学浙中,词馆后进也。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头⑤踏过桥下,文敏已从舆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文敏即出舆揖曰:  “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掩,即回面语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曰:“汝何人?学使见敬若此。”曰:“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 (选自《虞初续新志》)
[注]①伉爽:刚直豪爽。②阳城马周科:选取直言御史的考试(马周,唐代监察御史,以直言名)。③幺么:微小。④鹾(cuó)使:盐运使。⑤邸报:朝廷官报。⑥头:临近。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预焉预:准备
B.以实学课士子课:教授
C.以索贯之贯:穿连
D.业知不可掩业:已经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杭世骏“伉爽”性格的一组是(3分)
①能面责人过
②末又言:“满洲人官督抚者过多。”
③两手非墨污即铜绿
④先生掷出之,不顾
⑤最不喜读邸报
⑥时先生以扇自障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杭世骏参加选取直言御史考试,指出朝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弊端,惹了笔祸,同僚替他担心,他竟不以为意。
B.杭世骏放归以后,长期在扬州安定书院教授学生,养家糊口,闲暇时闭门写书,平时还喜欢积藏铜钱。
C.杭世骏性格刚直,恃才傲物,对与他同榜登科的人做了朝廷大官进行挖苦嘲讽,借以发泄心中的不平。
D.杭世骏回钱塘,有一次与年轻人玩赌博游戏,被去拜访他的钱文敏碰上,杭世骏借口家居狭窄,拒绝了他的要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触上怒,抵其卷于地者再,已,复取视之。(4分)
(2)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⑥,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注]①亟:屡次。②混混:水不断涌出的样子。③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坑后继续前进。④是之取尔: “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个罢了。”⑤浍:田间水道。⑥声闻过情: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况(实际的学养)。
(1)请简要概括“有本之水”和“无本之水”的特点。(2分)
(2)请简要分析孟子以水为喻所阐述的观点。(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护)
C.信臣精率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D.序八州而朝同列(统治)
小题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过秦论②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
B.①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①商君佐之,内立法度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D.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小题3:本段文字从几个方面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对比,选出对比的几个方面
①天下 ②地位 ③地势 ④兵器 ⑤权力 ⑥军队 ⑦谋略
A.①②④⑥B.②④⑥⑦C.③④⑤⑦D.②⑤⑥⑦
小题4:把下面的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1分)
译文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译文:                                                           
③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2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石公弼字国佐,越州新昌人。登进士第,调卫州司法参军。淇水监牧马逸,食人稻,为田主所伤。时牧法至密,郡守韩宗哲欲坐以重辟。公弼当此人无罪。宗哲曰:“人伤官马,奈何无罪?”公弼曰:“禽兽食人食,主者安得不御,御之岂能无伤?使上林虎豹出而食人。可无***乎?今但当惩圉者,民不可罪。”宗哲怒,以属吏。既而使者来虑囚,如公弼议。再调涟水丞。供奉高公备纲舟行淮,以溺告。公弼曰:“数日无风,安有是?”使尉核其所载,钱失百万。呼舟人物色之,乃公备与寓客妻通,***其夫,畏事觉,所至窃官钱赂其下,故诡为此说。即收捕穷治,皆服辜。知广德县,召为宗正寺主簿。入见,言:“朝廷比日所为,直词罕闻,颂声交至,未有为陛下廷争可否者。愿崇忠正以销谀佞,通谏争以除壅蔽。”徽宗善之。擢监察御史。
三舍法行,士子计等第,颇事告讦。公弼言:“设学校者,要以仁义渐摩,欲人有士君子之行。顾使之相告讦,非所以建学本意也。”迁侍御史。苏杭造作局工盛,公弼陈扰民之害,请革技巧之靡丽者,稍罢进奉,帝纳之。故事,初至宫,例得金缯之赐二百万,公弼辞不受。水官赵霆建开直河议,谓自此无水忧,已而决坏钜鹿,法当斩。霆善交结,但削一官,犹为太仆少卿。公弼论为失刑,霆坐贬。进兵部尚书兼侍读。上疏言:“崇宁以来,臣下专务生事,开边兴利,营缮徭役,蹶民根本,因之饥馑。汴西挽运花石,农桑废业,徒弊所有,以事无用。宜使之休息,以承天意。”张商英入相,欲引为执政,何执中、吴居厚交沮之。以枢密直学士知扬州。群不逞为侠于乡里,自号“亡命社”。公弼取其魁桀痛治,社遂破散。江贼巢穴菰芦中,白昼出剽,吏畏不敢问。公弼严赏罚督捕,尽除之。卒,年五十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淇水监牧马逸,食人稻逸:安逸
B.郡守韩宗哲欲坐以重辟坐:判罪
C.设学校者,要以仁义渐摩渐:熏染
D.擢监察御史擢:提升
小题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石公弼明察正直的一组是    (   )
①今但当惩圉者,民不可罪 。 ②数日无风,安有是?  ③例得金缯之赐二百万,公弼辞不受。  ④公弼论为失刑,霆坐贬。  ⑤崇宁以来,臣下专务生事  ⑥公弼严赏罚督捕,尽除之。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石公弼执法公允严明,有官养马匹吃农夫田里稻谷,被田主打伤,他根据十分严密的放牧法,不判养马者,而判田主有罪。他查清高公备盗窃官钱,贿赂手下人,以掩盖***人罪行的事实,使之受到严惩。
B.石公弼敢于直谏。一次入见皇帝,他批评大臣们只知歌功颂德,不敢争论是非曲直,要求皇帝提倡谏诤,以使自己免受蒙蔽。石公弼还强调学子要有君子品行,不能不择手段地来谋取自己的优良等地。
C.石公弼关心百姓利益,他看到苏杭造作局严重扰民,就请求朝廷停止珍奇物品的进贡。他还批评了崇宁年间以来许多官员意为滋生事端,伤害百姓根本利益的种种行为,主张让百姓休养生息。
D.石公弼敢于打击地方邪恶势力,担任扬州知府时,严惩“亡命社”首领,使“亡命社”自行瓦解。江贼深藏芦苇深处,白昼出行抢劫。石公弼严明赏罚,督促抓捕,将江贼全部剿除。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禽兽食人食,主者安得不御,御之岂能无伤?使上林虎豹出而食人。可无***乎?
译文:                                                                   
(2) 苏杭造作局工盛,公弼陈扰民之害,请革技巧之靡丽者,稍罢进奉,帝纳之。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