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题。(12分) 《万木图》序杨士奇⑴《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⑵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12分) 《万木图》序杨士奇⑴《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⑵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12分)
《万木图》序
杨士奇
⑴《万木图》者,翰林侍讲建安杨荣勉仁,昭其大父达卿先生之德,示其后之人也。
⑵元之季世,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所在皆然。时先生藏谷甚富,将发廪赈之,指某山号于众曰:“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于是争愿出力,来请谷。既悉饭之,乃如所言。愿树木者不籍识其姓名,卒亦不视其功,予之谷,而所活不可胜计矣。夫施于人,而使其恒有愧耻为辱之心,犹不施也。先生之乐施,何其忠厚委曲而周备欤!
⑶居数岁,木郁然崇茂,悉中于材。先生指以戒其子若孙曰:“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于是所施利益多矣。
⑷呜呼!始先生知施谷而已,知求受施者即乎其心之安而已,岂计树之木后当何如哉!而受施者必尽力焉,不可以苟,盖天理之在人心,有不能已也。先生所存如此,惜乎其仅施于衰乱艰虞之际,畎亩之间,而徒布衣以终其身也。不然,使遇治平之时得一命,为所欲为,所施利不其博哉!如其后之人能世承其训,推广是心,而行之不已焉,其于施利固又博也。是用告诸其来者。
小题1:第⑴段介绍了《万木图》的由来是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分)
小题2:对第⑵段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末战乱饥荒,导致亲人间“相食”勉强活命
B.“种树换粮”是为了不让被救济人有“愧耻为辱之心”
C.“不登记姓名”表现了杨先生乐施的“忠厚委曲”
D.本段交待了《万木图》中“万木”的由来
小题3:第(3)段引用杨达卿先生告诫子孙的话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本文与《伶官传序》都是“序”,在写作意图上有什么不同?(4分)
                                                                              
                                                                              
答案
(12分)
小题1:(2分)杨荣为彰显祖父杨达卿的美德,(将万木)画出来留给后代看而创作。
小题1:(3分)A(文段中叙述了饥民“人吃人”的情况,没有亲人之间相食的信息。)
小题1:(3分)表明了杨先生种树救灾的用意在保护饥民的自尊而不在树;真实地表现了杨先生的善良、不自私且注重教育子孙;引发下文“天理之在人心”之说。(前两个要   点答对一个2分,答对两个3分;后一个要点不作要求。)
小题1:(4分)《伶官传序》以庄宗“盛衰得失”的史实来论证“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之理,告诫宋当政者居安思危(2分);本文叙述杨先生行善之事以倡导后人,铭记先生教诲,传承善心,践行善举(2分)。
解析
《万木图》这幅画,是翰林侍讲建安人杨荣勉仁先生,为了彰显(显扬)其祖父杨达卿的美德,(将万木)画出来留给后代看而创作。
元末,战乱饥荒,老百姓饥寒交迫衣食无着,到了人吃人勉强活下去的地步,即使是父子夫妻,彼此相望却难以互相保全,这种惨状到处都是。当时,杨达卿先生家储藏了很多稻谷,打算开仓救济饥民,(他)指着某座山对饥民大声地喊话:“有愿出力帮我种树的人吗?种一棵树,我给他一些粮食。”由此(饥饿的)的人争相出力,来换取粮食。(杨先生)让他们都吃上饭,就像他所说的那样。愿意种树的不登记他的姓名,最终也不看他的功劳大小,给了他谷子,因此活下去的人多得数不清了。施恩于人,却让受施者常常感到惭愧和羞辱,还不如不施恩。杨先生的乐于施舍,多么地忠善、委婉又考虑周全啊!
过了几年,树木长得葱郁茂盛,都符合用材。杨先生指着树木告诫子孙们说:“没料到树木长得如此繁茂!希望你们不要只用它们为自己谋利,将来有建学校、造桥梁和摆渡小船需要木材的人,给他们;有家贫要造房、死后做棺材却买不起木材的人,送给他们。不要只想到为自己谋利!”因此(这些树林)给许多人带来好处。
唉!开始时杨先生只是送出谷子,懂得让被救济的人(因出力获救济)内心安宁而已,哪想到树木长大后如何使用呢!那些被救济的人一定尽力种树,不随便应付了事,大概是天理在人心,(善心好事)会传续下去吧。杨先生留下了这么好的善行,可惜的是他的善行仅仅施展于战乱艰难时期,仅限于方圆几里之内,并且仅以平民身份过完一辈子。否则的话,假如杨先生在太平盛世获得重任,做他想做的善事,他的善心善举一定会让更多的人受益。如果他的后人能够世代承续他的训诫,推广他的善心,并且坚持做下去不停止的话,那这种善心善行带来的好处将会久远而宽广。(我)写下这篇序以告诉后人。
举一反三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周恭肃王元俨,少奇颖,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帝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盖元俨于兄弟中行第八也。
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明年,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后职屡改迁,至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坐侍婢纵火,延燔禁中,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仁宗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景佑二年大封拜宗室,授荆南、淮南节度大使,行荆州、扬州牧,赐入朝不趋。
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事母王德妃孝,妃每有疾,躬侍药,晨夕盥洁焚香以祷,至忧念不食。母丧,哀戚过人。平生寡嗜欲,惟喜聚书,好为文词,颇善二王书,工飞白。
仁宗冲年即位,章献皇后临朝。元俨自以属尊望重,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沉晦。因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及太后崩,仁宗亲政,益加尊宠。凡有请报可,必手书谢牍。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帝不欲拒之,听入其半。尝问翊善王涣日:“元昊平未?”对日:“未也。”日:“如此,安用宰相为?”闻者畏其言。
庆历三年冬,大雨雪,木冰,陈、楚之地尤甚,既而元俨病甚。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屏人与语久之,所对多忠言。赐白金五千两,固辞不受,曰:“臣赢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帝为嗟泣。明年正月薨,赠天策上将军、徐衮二州牧、燕王,谥恭肃。比葬,三临其丧。   
(节选自《宋史·元俨传》,有删减)
【注】①燔:fán焚烧。②冲年:幼年。③沉晦:隐而不露。④翊妒善:宋朝官名,掌管侍从讲授。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坐侍婢纵火,延燔禁中坐:因为
B.行荆州、扬州牧行:巡行
C.颇善二王书,工飞白工:擅长
D.元俨自以属尊望重属:地位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晨夕盥洁焚香以祷樊哙侧其盾以撞
B.恐为太后所忌慎勿为妇死
C.帝不欲拒之,听人其半则或咎其欲出者
D.陈、楚之地尤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
每次拜见皇上,元俨都痛心地提及自己的过失,皇上十分怜惜他。
B.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
元俨额头宽阔,双颊饱满,面容威严刚毅,看上去不可冒犯。
C.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
正值陕西用兵,皇上拿出每年五十万的公用钱来资助边关军用。
D.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
皇上面露忧容,亲自到元俨的卧室里,亲手为他调制药剂。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元俨年少时很聪明,深受太宗喜爱。太宗不想让元俨过早出宫任职,约定在他年满二十岁时再外出就任。
B.元俨历经宋朝太宗、真宗、仁宗三代,官职连续升迁,到宋仁宗景佑二年,被委以荆南、淮南节度大使的重任。
C.元俨事母至孝。母亲德妃每次患病,元俨都亲自侍奉吃药,早晚盥洗焚香祷告,为母病担忧连饭都吃不下。
D.元俨忠心为国,病危之时都不愿花费国家的钱财,对皇上赏赐的五千两白金坚辞不受,令皇上感慨不已。
小题5:第二大题文言文中说元俨“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意思是说他闭门谢客,故意装疯乱语,不再参与朝政。对这种做法,有人鄙夷,认为他圆滑世故;有人赞赏,认为他懂得韬光养晦;还有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对孔子教学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指出,每个人先天的禀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染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这句话等于宣告教育不仅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个人道德素养有关,并且按内驱力的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乐学、想学、好学。其中“想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孔子的这一发现是对教育心理学的极大贡献。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四则,完成第下列各题。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12•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
A.君子义以为质    B.士不可以不弘毅C.仁以为己任D.何以文为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士不可不弘毅 (意志坚定)B.何以文为(文采)
C.驷不及舌(四匹马拉的车)D.恭而安(安详)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3分)
答:                                                                      
⑵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3分)
答:                                                                      
小题4:据上文的相关内容,请概括什么是“君子之风”?(3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礼记》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②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③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④,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
[注释]①蜡(zhà)宾:古代君主年终祭祀叫蜡;宾:陪祭者 ②谋闭:谋,奸诈之心;闭,闭塞。③大人世及: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世代相传。 ④田里:田,指阡陌;里,指闾里。“田里”此处指田里制度。
小题1:下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事毕出游于观之上B.丘未之逮也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事毕出游于观之上
C.以著其义D.天下为公
众以为殃                         众以为殃
小题2:下列文言句式与其它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何叹B.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C.丘未之逮也D.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小题3:指出下列各句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A.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B.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
C.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译文](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所拥有。
D.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译文]用(礼)来表彰人民做对的事,用礼来考察他们的忠诚,显著有过错的,就用刑罚
加以惩治,用(礼)来指示人民要有常规。
小题4:下面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孔子作为生存于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当中的知识分子,不可能不从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的体悟中生发出旷古的动人感叹,因为他是一个心性高洁,志向高远的人。
B.孔子有一种深深的遗憾,觉得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 他都设有赶上,只能对它们在心中向往,他是多么向往这样一个美好的大道时代。
C.作者其实是否定孔子的理想的,觉得他“大道之行”只是过分的空想主义,因为它在人类社会中是无法想象的;看看当今连小康社会也难以达到,基本的礼义纲纪也难以规范,而且在老百姓心中,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甚至会祸国殃民的想法,。
D.文章中所提出的大道社会,那些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 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就是一种整个天下能够为广大人民百姓所共同享有的美好的理想时代。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严延年字次卿,东海下邳人也。其父为丞相掾,延年少学法律丞相府,归为郡吏,举侍御史。是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尊立宣帝。宣帝初即位,延年劾奏光“擅废立,无人臣礼,不道”。奏虽寝,然朝廷肃焉敬惮。宣帝识之,拜为平陵令,坐杀不辜,去官。后为丞相掾,复擢好畤令。
时,涿郡比得不能太守。大姓西高氏、东高氏,自郡吏以下皆畏避之,莫敢与牾。宾客放为盗贼,发,辄入高氏,吏不敢追。延年至,遣掾蠡吾赵绣按高氏得其死罪。绣见延年新将,心内惧,即为两劾,欲先白其轻者观延年意,怒,乃出其重劾。延年已知其如此矣。赵掾至,果白其轻者,延年索怀中,得重劾,即收送狱。夜入,晨将至市论杀之,先所按者死,吏皆股弁。更遣吏分考两高,穷竟其奸,诛杀各数十人。郡中震恐,道不拾遗。
三岁,迁河南太守,赐黄金二十斤。豪强胁息,野无行盗,威震旁郡。其治务在摧折豪强,扶助贫弱。贫弱虽陷法,曲文以出之;其豪杰侵小民者,以文内之。众人所谓当死者,一朝出之;所谓当生者,诡杀之。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
延年为人短小精悍,敏捷于事,虽子贡、冉有通艺于政事,不能绝也。吏忠尽节者,厚遇之如骨肉,以是治下无隐情。然疾恶泰甚,中伤者多,河南号曰“屠伯”。令行禁止,郡中正清。
是时,张敞为京兆尹,素与延年善。敞治虽严,然尚颇有纵舍,闻延年用刑刻急,乃以书谕之曰:“昔韩卢之取兔也,上观下获,不甚多杀。愿次卿少缓诛罚,思行此术。”延年报曰:“河南天下喉咽,二周余弊,莠盛苗秽,何可不锄也?” 自矜伐其能,终不衰止。(府)丞义年老颇悖,素畏延年,恐见中伤。延年本尝与义俱为丞相史,实亲厚之,无意毁伤也,馈遗之甚厚 。义愈益恐,自筮得死卦,忽忽不乐,取告至长安,上书言延年罪名十事。已拜奏,因饮药自杀,以明不欺。事下御史丞按验,有此数事,以结延年,坐怨望非谤政治不道弃市。
(节选自《汉书•严延年传》)
注:①掾蠡吾,官职名。②新将:指新郡守。③韩卢,战国时韩氏的猎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复擢好畤令擢:提拔
B.皆文致不可得反致:精密,细密
C.自矜伐其能伐:功劳
D.事下御史丞按验按:查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曲文以出之有所爱马,衣以文绣
B.莫敢与牾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恐见中伤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D.实亲厚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处理“两高”时,负责查办此案的赵绣准备了轻、重两样的案卷,来观察严延年,最终赵绣在受查究的“两高”之前被处死,这反映出延年“用刑刻急”的特点。
B.延年为人处事,有其厚道的一面,对同僚也能“亲厚之”;但他一贯以严酷著称,百姓官吏对他的所作所为深浅莫测,甚至胆战心惊。
C.延年奉行严刑峻法,收到“道不拾遗” “威震旁郡”的治理之效。他“扶助贫弱”,能依法帮助他们,甚至对有可能被判死罪的,也“一朝出之”,大受吏民的欢迎。
D.延年“敏捷于事”,即使子贡、冉有精通政事,也不比他高明。但他根据自己好恶处理案件,又听不进别人的忠言劝告,以为在特殊地区,必须从严治理。因过于自以为是,最终落得“弃市”的结局。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宣帝识之,拜为平陵令,坐杀不辜,去官。(4分)                                                        
⑵吏忠尽节者,厚遇之如骨肉,以是治下无隐情。(3分)
⑶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