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选贺往解州钩校出入校:查对。 |
B.事更贺所,多被究诘更:改换。 |
C.贺乃籍诸州物产厚薄籍:登记。 |
D.及并海支渠多湮废湮:填塞。 |
A.旌贺之能也//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B.贺悉得其奸//其孰能讥之乎 |
C.贺以太子中舍安抚京东//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
D.蜀吏喜弄法,而贺精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A.众多逸去,独贺全所部而归很多人逃离了,只有赵贺全数带回了自己统率的人 |
B.受赇不平,或数得诣富饶郡接受贿赂有高低,或许因为贿赂得多就会多次被派到富饶的地方 |
C.分剧易为三等,视其功过自裁定依繁难容易程度将漕运分三等,对照官员的功绩和过失来决定去向 |
D.伐石筑堤,浚积潦,自吴江东赴海采伐石头修筑堤坝,疏通积存的水流,让它们在吴江境内向东流入大海 |
A.赵贺年少时曾经失明,生活中对继母非常孝顺,后来在临朐任职,又以才干深得知州寇准的欣赏。 |
B.在汉州任职期间,赵贺整治了当地官吏,虽多次被朝廷追究问责,但却被老百姓看作是“赵家关”。 |
C.在江、淮制置笈运使任上,赵贺改变过去用人的方法,制止官吏中饱私囊,为朝廷贡献了更多漕米。 |
D.赵贺为政爱民且屡有建树,对曾经帮助自己的李中庸也一直铭记在心,因此而为传记作者所赞叹。 |
A.①羝乳乃得归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①何久自苦如此②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C.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②今者项者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
D.①子为父死,亡所恨②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A.元末战乱饥荒,导致亲人间“相食”勉强活命 |
B.“种树换粮”是为了不让被救济人有“愧耻为辱之心” |
C.“不登记姓名”表现了杨先生乐施的“忠厚委曲” |
D.本段交待了《万木图》中“万木”的由来 |
A.坐侍婢纵火,延燔禁中坐:因为 |
B.行荆州、扬州牧行:巡行 |
C.颇善二王书,工飞白工:擅长 |
D.元俨自以属尊望重属:地位 |
A.晨夕盥洁焚香以祷樊哙侧其盾以撞 |
B.恐为太后所忌慎勿为妇死 |
C.帝不欲拒之,听人其半则或咎其欲出者 |
D.陈、楚之地尤甚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A.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 每次拜见皇上,元俨都痛心地提及自己的过失,皇上十分怜惜他。 |
B.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 元俨额头宽阔,双颊饱满,面容威严刚毅,看上去不可冒犯。 |
C.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 正值陕西用兵,皇上拿出每年五十万的公用钱来资助边关军用。 |
D.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手调药。 |
A.元俨年少时很聪明,深受太宗喜爱。太宗不想让元俨过早出宫任职,约定在他年满二十岁时再外出就任。 |
B.元俨历经宋朝太宗、真宗、仁宗三代,官职连续升迁,到宋仁宗景佑二年,被委以荆南、淮南节度大使的重任。 |
C.元俨事母至孝。母亲德妃每次患病,元俨都亲自侍奉吃药,早晚盥洗焚香祷告,为母病担忧连饭都吃不下。 |
D.元俨忠心为国,病危之时都不愿花费国家的钱财,对皇上赏赐的五千两白金坚辞不受,令皇上感慨不已。 |
A.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
B.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指出,每个人先天的禀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染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这句话等于宣告教育不仅对人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的心理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个人道德素养有关,并且按内驱力的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乐学、想学、好学。其中“想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孔子的这一发现是对教育心理学的极大贡献。 |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
A.君子义以为质 | B.士不可以不弘毅 | C.仁以为己任 | D.何以文为 |
A.士不可不弘毅 (意志坚定) | B.何以文为(文采) |
C.驷不及舌(四匹马拉的车) | D.恭而安(安详) |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