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11分)刘仁轨,汴州尉氏人也。少恭谨好学,遇隋末丧乱,每行坐所在,辄书空画地,由是博涉文史。武德初,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镶将上表论事,仁轨见其起草

文言文阅读 (11分)刘仁轨,汴州尉氏人也。少恭谨好学,遇隋末丧乱,每行坐所在,辄书空画地,由是博涉文史。武德初,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镶将上表论事,仁轨见其起草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文言文阅读 (11分)
刘仁轨,汴州尉氏人也。少恭谨好学,遇隋末丧乱,每行坐所在,辄书空画地,由是博涉文史。武德初,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镶将上表论事,仁轨见其起草,因为改定数字,镶甚异之,除陈仓尉。部人有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无礼,历政莫能禁止。仁轨特加诫喻,期不可再犯,宁又暴横尤甚,竟杖***之。
太宗将校猎,属收获未毕,仁轨谏曰:“今年甘雨应时,秋稼极盛,十分才收一二,百姓收敛,实为狼狈。臣愿陛下退近旬日,收刈总了,则人尽暇豫,舆轮徐动。”太宗赞曰:“卿职任虽卑,竭诚奉国!”寻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
时苏定方奉诏伐高丽,不克而还。高宗敕书曰:“若金法敏藉卿等留镇,宜且停彼;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还也。”将士成欲西归,仁轨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便国家,专之可也。且人臣进思尽忠,有死无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虽备预甚严,宜砺戈秣马,击其不意,彼既无备,何攻不克?战而有胜,士卒自安。然后分兵据险,飞表闻上,更请兵船。拔入新罗,脱不如意,悔不可追。唯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动也。”众从之。时扶余丰及福信等以真岘城临江高险,又当冲要,加兵守之。仁轨引新罗之兵,乘夜薄城,四面攀草而上,比明而入据其城,遂通新罗运粮之路。
俄而余丰遣使往高丽及倭国请兵,以拒官军。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兵浮海以为之援。或曰:“加林城水陆之冲,请先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急攻则伤损战士,固守则用日持久,不如先攻周留城。周留,贼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恶务本,须拔其源。若克周留,则诸城自下。”于是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帅陆军以进;仁轨会陆军同趣周留城。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获其宝剑。百济诸城,皆复归顺。
(节选自《旧唐书·刘仁轨传》)
7.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不可再犯期:要求。
B.百姓收敛,实为狼狈收敛:收割。
C.比明而入据其城比:相比。
D.于是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帅陆军以进帅:率领。
8.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仁轨“竭诚奉国”的一组是        (    )
①镶甚异之,除陈仓尉   ②收刈总了,则人尽暇豫,舆轮徐动
③宁又暴横尤甚,竟杖***之   ④人臣进思尽忠,有死无贰
⑤不如先攻周留城   ⑥公家之利,知无不为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②④⑥
9.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仁轨年少恭谨好学,博涉文史,管国公任镶上表论事,仁轨替任镶改定了几个字,他的才学由此展现了出来。
B.太宗选择打猎的时机不当,刘仁轨极力劝谏,深得太宗赞赏,不久升为新安令,后来升迁给事中。
c.将士们出征在外都想归国时,刘仁轨晓之以大义,将士们都愿听从他。尽管敌军有险可据,他还是带领新罗兵乘夜攻下城池,打通了新罗运粮之路。
D.加林城是水陆要冲,有人提出要先攻打,但刘仁轨审时度势,提出先攻打周留城的策略,最终收复了百济诸城。
10.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虽备预甚严,宜砺戈秣马,击其不意,彼既无备,何攻不克?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即使敌军防备很严,也应当作好战斗准备,攻其不备,他们如果没有准备,哪里不能攻克?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译出大意给1分;“备预”“砺戈秣马”“意”三处,给2分。
《参考译文》
刘仁轨是汴州尉氏人,年少时恭谨好学。在隋末战乱时,他无论走到哪里,停留在哪里,就手指在空中或地上画字,因此能够广泛学习文史知识。武德初年,河南道大使、管国公任镶准备上表论事,刘仁轨见到他的草稿后,就提笔修改了几个字,任镶(见到表章后)感到惊异,(后来,)授他官职陈仓尉。陈仓折冲都尉鲁宁行为放纵,不守法规,历任官员无人能禁止他。刘仁轨特意劝诫他,要汞他不再触犯,鲁宁却更加凶暴蛮横,(刘仁轨)最终将鲁宁乱杖打死。
唐太宗将要去狩猎,当时农民还没有完成收获,刘仁轨劝谏道:“今年风调雨顺,庄稼极好,人们才收获十分之一二,百姓收割庄稼,(这时皇上狩猎,)百姓实在是左右为难,我请求陛下推后十天,收割完了,人们都有闲暇时,您再慢慢行动。”太宗称赞他说:“你职位虽然卑微,却能竭尽诚心为国!”不久,刘仁轨就被授予新安县县令,多次升迁,被任命为给事中。
当时苏定方奉诏攻打高丽,没有攻克就回来了,唐高宗下诏书给刘仁轨说:“如果金法敏要借助你留下来镇守,你应当停留在那里;如果他不需要,就从海上来。”唐军将士也都想回国。刘仁轨说:“《春秋》的要义,大夫出国,(如果)有可以使国家安定,使国家有益的事,可以尽心去做。况且,做大臣的竭尽忠心,誓死不存二心,对国家有利的事,知道了的没有不去做的。即使敌军防备很严,也应当作好战斗准备,攻其不备,他们如果没有准备,哪里不能攻克?出战如果获胜,士兵自然安心。这以后,分兵占据险要,飞快上表使皇上知道,另外申请调遣战船。拨寨退入新罗。如果不如意,后悔都来不及。只适宜坚守在这里以观其变化,乘机攻取它,现在一定不能撤走。”大家都听从他的意见。当时扶余丰和福信凭借真岘城临江地势高的天险,又当冲要,增加驻军,严加守卫。刘仁轨率新罗兵趁夜接近城墙,从四面攀草登城,等到天亮时占据了真岘城,终于打通了从新罗运粮的道路。
不久,扶余丰派使者到高丽和日本借兵,来抗拒官军。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部队过海来增援。有人说:“加林城是水陆要道,请先攻打。”刘仁轨说:“加林城险固,我方急攻就损伤战士,敌方坚守(我们攻它)需用很长时间,不如先攻打周留城。周留城是敌军的巢穴,群凶聚集的地方,除恶要解决根本,一定要解决它的源头。如果攻克周留城,那么别的城自然攻下。”于是,孙仁师和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前进;刘仁轨和陆军会合,逼近周留城。刘仁轨率领唐军在白江同倭军交战,唐军四战四捷,焚毁倭军战船400多艘,浓烟漫天,海水都映红了,敌军大败。扶余丰趁乱逃奔高丽,他所佩宝剑被唐军缴获。百济诸城,全部收复归顺了。
举一反三
翻译下列文句(每题2分,共10分)
小题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小题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
小题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
小题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小题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土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方孝儒《逊志斋集·吴士》  
小题1: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谈必推孙吴推:推崇
B.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将:做将领
C.月靡粟万计靡:浪费
D.士及麾下遁去遁:逃跑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尤善谈兵                然而不霸者,将劣也
战而不知兵             士诚以为然,俾为将
A.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不同
B.两个“兵”字相同,两个“然”字也相同
C.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相同
D.两个“兵”字不同,两个“然”字也不同
小题3:对下列句子的结构,补充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粟帛莫富于姑苏 (陈述句)
B.张土诚称王姑苏 (省略句,“姑苏”前省略了介词“于”;又是倒装句,状语后置)
C.于胜小敌何有(倒装句,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D.戒司粟吏勿与较赢缩  (省略句,“与”之后省略了介词的宾语“之”。)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士迎合张士诚欲夺天下的心理,请命统兵收复中原,实际上他只会挥霍享乐,虽临阵脱逃也没免掉一死。
B.吴士善谈用兵之法,愿辅佐张士诚称霸天下,但他缺乏组织才能,最后身败名裂。
C.吴士自恃才高,纵论天下形势,深得张士诚重用,但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强兵用兵,一战即溃,自己也被俘被***。
D.吴士只会自夸,利欲熏心,骗得张士诚信任,但他既不善用人又不善用兵,一上战场就逃跑,“与国朝争雄”的计划成了泡影。
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试翻译下列句子(8分)
①原句:自高其能 (2分)
                                             
②原句:形势莫便于姑苏  (3分)
                                    
③燕饮其所募士,未尝能将兵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文成下列各题(15分)
记先夫人不残鸟雀
苏轼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恶***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①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日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②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忧,人既不***,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苛政猛于虎,信哉!
【注】鷇①:kòu ,待母哺食的幼鸟。          忮②:zhì ,害,嫉妒。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鸟巢去人太远去:距离B.武阳君,恶***生恶:讨厌
C.而能驯扰驯扰:顺从D.可俯而窥也窥:偷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皆巢于低枝多于南亩之农夫
B.而能驯扰吾尝跂而望矣
C.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至则更相枕以卧
D.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3分)( ▲ )
A.众鸟巢其上B.信于异类也
C.苛政猛于虎D.甚于蛇鼠之类也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人既不***,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翻译:                                                                                
(2)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为甚于蛇鼠之类也。
翻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汜南(驻军)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做边邑)
C.焉用亡郑以陪邻(赔偿)D.阙秦以利晋(使……减少)
小题2: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行李之往来②今日之事何如?
B.①夜缒而出②秦王还柱而走
C.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D.①吾其还也②吾令人望其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在战争中曾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攻郑国的直接原因。
B.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 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C.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地焦急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 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傲横态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但对“退
秦师”的前因后果做了详细交代。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 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渐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9分,每句3分)
① 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论语·季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宝绘堂记(苏轼)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结髦:编织
B.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锻炼:指体育锻炼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薄: 轻视
D.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留:滞留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然为人取去B.①虽微物足以为乐
②而求文以为记②而乐之终身不厌
C.①亦聊以寓意焉耳D.①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
②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              ②岂不欣然接之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B.轻死生而重于画,
C.屏远声色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才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等整句,加之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引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