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沈 起 元 传沈起元,字子大,江南太仓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主事。擢员外郎。总督高其俾令权福州,调兴化。莆田民因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沈 起 元 传沈起元,字子大,江南太仓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主事。擢员外郎。总督高其俾令权福州,调兴化。莆田民因讼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沈 起 元 传
沈起元,字子大,江南太仓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主事。擢员外郎。总督高其俾令权福州,调兴化。莆田民因讼互斗,其倬恐酿乱,令捕治。起元责两人而释其馀,报曰:“罪在主者,馀不足问也。”寻摄海关,裁陋规万馀金。巡抚常安有奴在关,以索费困商舶。起元闻,立督收税如额,令商舶行,白常安斥奴。自是人皆奉法。
调台湾。台湾田一甲准十一亩有奇,赋三则:上则一甲榖八石,中则六石,下则四石,视内地数倍。然多隐占,民不甚困。时方清丈,占者不得匿。其倬欲使台湾赋悉视内地下则,恐不及额致部诘。起元令著籍者仍旧额,丈出者视内地下则。俟隐占既清,更减旧额重者均於新额,赋不亏而民无累。
乾隆二年,擢河南按察使。会久雨,被灾者四十馀县,饥民四走,或议禁之。起元谓:“民饥且死,奈何止其他徙?”令安置未被水诸县,给以粮,遂无出河南境者。巡抚雅尔图檄府县修书院,以起元总其事,乃教群士省身克己之学。
七年,迁直隶布政使。大旱议赈,总督高斌欲十一月始行,起元力请先普赈一月,俟户口查竣,再分别加赈。有倡言赈户不赈口者,起元曰:“一户数口,止赈一二,是且***七
八人矣!”檄各属似此者罪之。
起元自少敦厉廉耻,晚岁杜门诵先儒书。临没,言:“平生学无真得。年来静中自检,仰不愧,俯不怍,或庶几焉!”
(节选自《清史稿·沈起元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视内地数倍视:对照
B.被灾者四十馀县被:遭受
C.檄各属似此者罪之檄:下文书
D.晚岁杜门诵先儒书杜:杜绝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莆田民因讼互斗B.罪在主者,馀不足问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其意常在沛公也
C.乃教群士省身克己之学D.仰不愧,俯不怍,或庶几焉
家祭无忘告乃翁                    置杯焉则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沈起元处理民众斗殴之事时,并没有随意逮捕参与事件的百姓,体现了他的理智与爱民,在海关任上的做法则体现了他的严明。
B.在台湾任职期间,当地有很多隐瞒土地不上报的情况,沈起元重新丈量百姓的土地,改变了原先的土地赋税制度,统一采用内地的最低标准。
C.河南水灾,百姓四处逃散,沈起元没接受一些人禁止百姓逃难的建议,反而将他们安置在没有遭遇水灾的的几个县,并发给他们粮食。
D.乾隆七年,直隶大旱。沈起元迅速赈灾,同时采取普赈与加赈的方法救助百姓,严厉驳斥一些官员的“赈户不赈口”的提议。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巡抚常安有奴在关,以索费困商舶。(3分)
译文:                                                               
(2)俟隐占既清,更减旧额重者均於新额,赋不亏而民无累。(4分)
译文:                                                               
(3)一户数口,止赈一二,是且***七八人矣!(3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巡抚常安有奴才在海关,因为他索要杂费使商船受困。
(2)等到隐瞒占有的土地清理完毕,更改减少对原来赋额重的土地收的赋税,标准和新赋额一样,赋税没有少并且百姓的负担没有加重。
(3)一户人家数口人,只是赈济一两个人,这将要***掉七八个人啊!
解析

小题1:杜:堵塞
小题2:A因:介词,因为、介词,通过、经由;B 也:语气词,均表示陈述语气;C 乃:副词,于是/代词,你的;D.焉:语气词/兼词,相当于“于此”。
小题3:“同时采取普赈与加赈的方法”有误,原文为“先普赈一月,俟户口查竣.再分别加赈”。
小题4:(1)关键词:以,困。
(2)关键词:俟,更,累。
(3)关键 词:止,且。
[参考译文]
沈起元,字子大,江南太仓人。康熙六十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改任史部主事。(起元)后被提升为员外郎。总督高其倬让他暂时管理福州。后来他叉被调到兴化。莆田百姓因为官司互相争斗,高其倬害怕造成祸乱。命沈起元逮捕他们并治罪。沈起元责罚了两个人却释放了其他人,上报说:罪责在主家身上,其他人不用问罪。”不久,沈起元管理海关,免去了不正当的收费万余金。巡抚常安有奴才在海关,因为他索要杂费使商船受困。沈起元听说后,立刻督促按照既定额度收取税金,让商船通行,告诉常安让他斥责家奴。从此.人们都遵守法令。
调往台湾。台湾土地一甲按标准拥有的田地有十一亩多,赋税有三个标准:最高的标准是一甲收谷八石.中等的标准是六石,最低的标准是四石,和内地相比是内地赋税的几倍。然而多有隐瞒占有土地的,百姓不是很困顿、当时正清算丈量土地,隐瞒占有的土地不能再藏匿。高其倬想让台湾的赋税都和内地一样按最低的标准来征收,又害怕达不到额度被部里责问沈起元让登记在册的土地仍然按以前的额度收取赋税,又丈量出来的土地就和内地一样按最低的标准收取赋税。等到隐瞒占有的土地清理完毕,更改减少对原来赋额重的土地收的赋税,标准和新赋额一样,赋税没有少。并且百姓的负担没有加重。
乾隆二年,沈起元被提拔为河南按察使。碰上长时间下雨,遭遏灾害的有四十多个县,饥民四处逃难,有人建议禁止他们这样做。沈起元说:“百姓饿得都快要死了,怎么能禁止他们往别的地方迁移呢?”下令把他们安置在没有遭遇水灾的几个县,又发给他们粮食,于是没有离开河南境地的人了巡抚雅尔图发公告让府县修建书院,让沈起元总管这件事,于是他教给士人省身克己的学问。
乾隆七年,调任直隶布政使。大旱,众人商议赈灾,总督高斌想十一月再开始行动,沈起元坚持请求先普遍赈济一个月,等到户口查完了,再分剐增加赈济。有人提议说赈灾应该按户不按口,沈起元说:“一户人家数口人.只是赈济一两个人,这将要***掉七八个人啊!”他还发公告规定各地方有像这样做的就治他的罪。
沈起元从小常勉励自己有廉耻之心,晚年闭门诵读先贤大儒的典籍,临死时,他说:“一辈子学习没有获得真知。近年来静心自我反省,仰起头不觉得惭愧,低下头也不感到惭愧,也许是可以的吧!”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w.w.^w.k.&s.5*u.c.#om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潮闻玄宗已幸蜀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备:防备w.w.^w.k.&s.5*u.c.#om
D.潮惭,益兵围之益:更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且上存亡不可知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B.①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C.①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①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
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w.w.^w.k.&s.5*u.c.#om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
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
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
姓都来归附他。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3分)
②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 题。(18分)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 ,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乃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w.w.^w.k.&s.5*u.c.#om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吏宾客并委去委:抛弃。
B.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图:图谋。
C.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微:暗中。
D.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谢:致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欲以权略致之②作《师说》以贻之
B.①遂叱而缚之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既至,止于宾馆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小题3: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徽“不妄交游”,但遇到知己却又不轻易放弃,这一点在元邃被囚车押往洛阳时他与“上吏宾客”的不同举动便足以证明。
B.申徽办事认真,深得文帝的信任,做大行台郎中时,国家有关文书往往出自他的手笔。河桥之战,军队失利,申徽忠于职守,得到了魏帝的称赞。
C.申徽在捉拿刘彦时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先派人规劝试探,不成后,又亲自出面假装帮助刘彦,按事先商定的计划终于达到了智擒刘彦的目的。
D.申徽做官一向勤奋、尽职、廉洁,面对百姓的拥戴,却感到有愧,他将这种感受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诗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3分)
              ▲                       (2)计君之咎,实不容诛。(3分)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分)                                                         
              ▲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共8分,每小题2分)
狱中上母书 ⑴
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⑵,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3)。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泉,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衰祚薄,终鲜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慈君托之义融女兄,生母托之昭南女弟。淳死之后,新妇遗腹得雄,便以为家门之幸;如其不然,万勿置后。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节义文章,如我父子者几人哉!立一不肖后如西铭先生(4),为人所诟笑,何如不立之为愈耶?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岂止麦饭豚蹄,不为馁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后者,淳且与先文忠在冥冥诛殛顽嚚(5),决不肯舍!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负。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寒食盂兰,一杯清酒,一盏寒灯,不至作若敖(6)之鬼,则吾愿毕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武功甥好为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阳情(7)也。
语无伦次,将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注释】: ⑴此文为作者在清顺治四年(1647)被捕后于南京狱中写给生母陆氏与嫡母盛氏的绝笔书。⑵夏完淳父夏允彝,崇祯十年(1637)进士,南都失守,与陈子龙等起兵松江,兵败沉水死。谥文忠。(3)齑粉:粉末,常用以比喻粉身碎骨。(4)西铭先生:即张溥。张溥无子,死后钱谦益等为他立嗣子,名永锡。此子未能继承张溥的遗风,为人诟笑。(5) 诛殛:诛***;顽嚚:顽固愚蠢。(6)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若敖氏的鬼将因灭宗而无人祭祀。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7)渭阳情:渭阳,渭水的北边。传说秦康公送其舅重耳返晋,直到渭水之北。渭阳情指甥舅间的情谊。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钟虐明朝:集中。B.门衰祚薄:福分。
C.会稽大望:盼望。D.昭南女弟:妹妹。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则芥为之舟
B.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彼且奚适也?
C.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爽籁发而清风生
D.武功甥将来大器,家事尽以委之木欣欣以向荣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夏完淳的忠与孝的一组是(      )
①一旅才兴,便成齑粉  ②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  ③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
④新妇结褵二年,贤孝素著  ⑤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⑥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
A.①④B.③⑥C.②⑤D.②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嫡母,在夏允彝死后削发为尼;生母 (夏允彝妾),在夏允彝死后寄居在异姓之家,作者对此深感内疚。
B.“门衰祚薄,终鲜兄弟”二句,语出晋李密《陈情表》,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本应像李密一样在家尽孝,但国难当头,应当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
C.作者在信中表示,如果没有遗腹子,就千万不要另立后嗣。像西铭先生那样地让人立一个不肖的后嗣,为旁人所诟骂讥笑,还不如不立为好。
D.作者表示他与父亲在阴间也要诛***清兵,绝不放过敌人,二十年后转世为人,再出师北伐,驱逐满清。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靖,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也。少有文武才略,每谓所亲曰:“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仕隋为马邑郡丞。会高祖(李渊)击突厥,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因自锁上变,将诣江都,至长安,道塞不通而止。高祖克京城,执靖,将斩之。靖大呼曰:“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太宗寻召入幕府。
萧铣据荆州,遣靖安辑之,其年八月,集兵于夔州。铣以时属秋潦,江水泛涨,三峡路险,必谓靖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九月,靖乃率师而进,将下峡,诸将皆请停兵以待水退。靖曰:“兵贵神速,机不可失,若乘水涨之势,倏忽至城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上策。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进兵至夷陵,铣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靖纵兵击破之。至江陵,屯营于城下,铣甚惧,始征兵于江南,果不能至。靖又破其骁将杨君茂、郑文秀。铣遣使请降,靖即入据其城,号令严肃,军无私焉。
或请籍铣将拒战者赀以赏将士,靖曰:“王者之师,义存吊伐,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宜弘宽大,以慰远近之心。降而籍之,恐非救焚拯溺之义。但恐自此以南城镇各坚守不下,非计之善。”于是遂止。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以功授上柱国,封永康县公,检校荆州刺史,乃度岭至桂州,遣人分道招抚其大首领冯盎等,靖承制授其官爵。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优诏劳勉。太宗嗣位,拜兵部尚书。
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靖候知之,潜令间谍离其心腹,其所亲康苏密来降。四年,靖进击定襄,破之,可汗仅以身遁。太宗尝谓曰:“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书名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足报往年渭水之役。”                                              (《旧唐书·李靖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祖壮其言壮:认为……有气魄
B.遣靖安辑之辑:平定
C.或请籍铣将拒战者籍:登记
D.靖承制授其官爵承:秉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自锁上变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靖岂敢孤军而至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
D.威振北狄,古今所未有重为乡党所笑,以侮辱先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靖正碰上唐高祖李渊去攻打突厥,李靖通过观察,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意图,于是自己戴上枷锁,将前往扬州向朝廷报告。
B.李靖以疾雷不及掩耳之势攻打萧铣,使得萧铣遣使请降。占领城池之后,军令如山,纪律严明,没有私下掳掠的情况。
C.李靖越过南岭,采取了正确的招抚策略,秉承皇帝旨意授予当地大首领适当官爵,使岭南九十六州,六十余万户人民归入唐朝版图。因此,李靖受到皇帝的慰劳鼓励。
D.太宗准备对突厥用兵,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他率领骁骑三千,出敌不意,插到恶阳岭,使敌人十分惊慌,最后克复定襄,威振北狄,足与当年渭水之战相媲美。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纵彼知我,仓卒征兵,无以应敌,此必成擒也。(3分)
                        ▲                       ▲                   
(2)王者之师,义存吊伐,百姓既受驱逼,拒战岂其所愿?(4分)
                        ▲                       ▲                   
(3)突利可汗不虞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3分)
                        ▲                       ▲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南都①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②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③,规范先正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①南都:南明福王政权的首都南京。②传胪:殿试后宣旨唱名。③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④先正:先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苟取一钱苟:或许
B.某公素善余善:交好
C.往往启其所未及启:陈述
D.益以品节自厉厉:磨砺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说明黄贞文“忠诚磊落”的一组是    (   )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③成进士,不谒选而归          ④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  
⑤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
A.①②③ B.③⑤⑥C.②④⑤D.②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淳耀到礼部参加考试,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官,被他严词拒绝。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入侵,城破后自缢而死,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弟弟渊耀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D.黄淳耀写作的诗文.置办的产业都已传在世上,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更是富有传奇色彩。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3分)
 
(2)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3分)
(3)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其所未及。(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