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曹操)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倩,请)人邪?”植跪曰:“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曹操)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倩,请)人邪?”植跪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曹操)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文帝即王位,植与诸侯并就国。……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评曰: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传曰“楚则失之矣。而齐亦未为得也”,其此之谓欤!                (陈寿《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
谚言“贫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也,势使然耳。假令太祖防遏植等,在于畴昔,此贤之心,何缘有窥望乎?至于植者,岂能兴难?余每览植之华采,思若有神。以此推之,太祖之动心,亦良有以也。                     (鱼豢《魏略》)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简易,不治威仪治:讲究、注重B.不自雕励,饮酒不节雕励:雕饰
C.文帝(曹丕)御之以术御:统治D.公车令坐死坐死:因罪处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植既以才见异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B.文帝(曹丕)御之以术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C.于是以罪诛修今王鼓乐于此(《庄暴见孟子》)
D.于是悔而罢之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庄暴见孟子》)
小题3:下列句子中,表明曹植“特见宠爱”和“植宠日衰”的原因的一组是
⑴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⑵植援笔立成,可观  
⑶性简易,不治威仪                    ⑷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  
⑸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          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⑺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⑻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
A.⑴⑵⑷/⑸⑹B.⑴⑷/⑸⑺⑻
C.⑵⑶⑷/⑹⑺D.⑶⑷/⑸⑹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植十多岁就博览群书,下笔成文,以至使曹操以为是请人代写的,后来,在新落成的铜雀台上的比试中,曹植因其出众的才华让曹操非常看重。
B.曹植原来性情平和,生活简朴,不事张扬,加之才华横溢,思维敏捷,曹操对他很宠爱,曾多次想立他为太子,但他后来放任无忌,最终失宠于曹操。
C.曹植做事任性,饮酒无度,加上又不像曹丕那样善于伪装自己讨人欢心,渐渐失去了曹操的宠信。后来司马门和醉酒事件是他当不成太子的失望心情的流露。
D.失势之后的曹植虽内心充满怨愤,但还希望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多次请求曹丕会见,好让自己被赏识,受重用,但终未如愿,只得郁郁寡欢,英年早亡。
小题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陈寿和鱼豢的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寿和鱼豢都认为曹植才华横溢,鱼豢认为曹植文章文采华美,好像有神助一般,陈寿认为曹植的文采足以流传后世,特别是在齐楚两地。
B.陈寿认为曹植的悲剧源自其不能自我克制、不懂退让以及缺少远虑的性格,这是从本质上对曹植由宠而罢悲剧因素的把握,对读者很有启发意义。
C.鱼豢认为曹植本是一个聪明有才华的人,是不会发生灾难的,同时鱼豢根据自己对曹植文采的感受,推想曹操当初被他的文章感染,也是很有道理的。
D.陈寿和鱼豢都对曹植的不幸感到惋惜,但都认为曹植的悲剧除了自己的错误外,曹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陈寿说得委婉,鱼豢说得直截。
小题6:把下列划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                                                                      
②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译文:                                                                      
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A
小题6:①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他。
②现在大王与老百姓共同欢乐,就可以统一天下了。
③难道这个人的智慧不如那个人吗?
解析

小题1:应作“抵挡,对付”。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小题5:略
小题6:①“保、王”两个都译准,得1分,译错1个不得分;宾语前置句式,1分。
②“今”译成“现在”或“如果”都算对,句子通顺,1分;“王”译成“统一天下”,1分。
③反问句翻译准确,1分;补上“我”、译准“非然”共1分,只对1 处不给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6分)
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宴婴乃荐田穰苴
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 与
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只闾伍
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
监军乃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
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
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
”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
则忘其亲,援椎桴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
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
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抚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渡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固境而引兵归。
小题1:用斜线“/”为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小题2:将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最比其羸弱者
小题3:将下列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子卿曰明月照高楼想见馀光辉子美曰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庾信曰落
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梁简文
曰湿花枝觉重宿鸟羽飞迟韦苏州曰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三者虽有所祖然青
愈於蓝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钟在,敛迹不敢肆。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③,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思忠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皆贤之。
钟尝丁④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刀笔:主管文书的官吏④丁:遭逢。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佯不省佯:假装B.一府大震,皆奉法一:一个
C.或为匿名书毁亮毁:诋毁D.未尝缘故谊有所干干:求取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前某事宜行,若止我/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以故荆轲刺秦王
D.其为政,纤悉周密/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小题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况钟“刚正”品格的一组是(  )
①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②立捶***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③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④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⑤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⑥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到苏州后,况钟巧使计谋,严惩了营私舞弊的不法之吏,震动了全府上下,从而使官吏全都依法行事。
B.况钟用簿籍记录地方上官吏的善恶之事,目的是对下属官员进行鼓励。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礼贤敬德,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况钟任职期间,深得百姓爱戴,在他为母亲守丧、任职期满当调离时,百姓请求让他留任;死后,百姓聚集痛哭,立祠纪念他。
小题5: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4)
②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3分)
③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3)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            原则。(1分)
(2).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 简要说明理由(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晋军函陵B.越国以鄙远
C.焉用亡郑以陪邻D.子犯请击之
小题2:与“以其无礼于晋”中“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燕王拜送于庭B.使毕使于前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D.苟全性命于乱世
小题3:比较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正确的一组是               (    )
(1) 既东封郑                  (2) 公从之
又欲肆其西封                      臣之壮也
A.(1)相同,(2)不同B.(1)相同,(2)相同
C.(1)不同,(2)相同D.(1)不同,(2)不同
小题4:下列句子属于激起秦穆公痛恨晋国的一项是                   (    )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D.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冷 泉 亭 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酌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侯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渟渟(tíng):水清澈平静状。泠泠(líng):清凉状。蠲(juān):除去。酲(chéng):醉酒后的病态。矧(shěn):况且,何况。藇(yǔ):美好。
小题1:下列诗句是白居易写作的一项是                             (    )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B.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小题2: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地搜胜概(概:说)B.物无遁形(遁:隐藏)
C.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甲:认为……是最好的)D.佳境殚矣(殚:尽)
小题3:下列对文章第一自然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开头四句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由面到点,写出亭的特点和位置。
B.本段将亭放在大背景与大环境下,使周围事物对亭起到烘托作用。
C.本段篇幅精短,句式整齐,列出各种景观,突出了亭的精巧。
D.本段文字简短而内涵丰富,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