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齐宣王)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齐宣王)曰:“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
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
B.权,然后知轻重权: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乐岁: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小题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3分)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B.①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小题4: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3分)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1)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眼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被(受)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2)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推及到)别人的长辈;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推及到)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
(3)认真从事(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告诉(叮咛)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便不会再在路上背着、顶着东西走了。
解析

小题1:跳越
小题2:①中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中的“之”代词,③④句中的“其”都是“它的”,代词
小题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来自诗经,非孟子阐述。“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是制民之产的效果,而非具体措施。
小题4:孟子认为实行王道,既要“制民之产”,又要“谨庠序之教”。老百姓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仅仅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不能简单根据“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推论。
小题5:(1)关键点:“明”,第二个“见”,句意。
(2)关键点:第一个“老”,“以及”,第一个“幼”。
(3)关键点:“谨”,“申”,“颁白”,“负戴”。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
B.饿其体肤体肤:偏义复词,偏在“体”上,指肚肠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喻:振作,奋起
D.国恒亡恒:常常
小题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劳其筋骨B.空乏其身
C.动心忍性D.困于心
小题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入则无法家拂士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回答9~13题。(22分)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会益州刺史却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刺史张壹,凉州***刺史耿鄙,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  
是时(凉)〔益〕州逆贼马相、赵祗等于绵竹县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数千人,先***绵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万余人,便前破雒县,攻益州***俭,又到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州从事贾龙(素)领〔家〕兵数百人在犍为东界,摄敛吏民,得千余人,攻相等,数日破走,州界清静。龙乃选吏卒迎焉。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张鲁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来焉家,故焉遣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害汉使。焉上书言米贼断道,不得复通,又托他事***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岐、龙。
焉意渐盛,造作乘舆车具千乘。荆州牧刘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诞治书御史,璋为奉车都尉,皆从献帝在长安,惟(小)〔叔〕子别部司马瑁素随焉。献帝使璋晓谕焉,焉留璋不遣。议郎河南庞羲与焉通家,乃募将焉诸孙入蜀。时焉被天火烧城,车具荡尽,延及民家。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祅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
(《三国志·蜀书·刘焉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民翕集,合万余人 (依附过来)
B.攻相等,数日破走(城破而逃)
C.张鲁母始以鬼道(道教)
D.献帝使璋晓谕(明白地告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汉鲁恭王之后裔合聚疲役之民
B.王室多故,乃建议言 龙乃选吏卒迎焉
C.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时焉子范为左中郎将
D.相自称天子,众以万数 以立威刑
小题3:下列各句能直接表明刘焉怀有异心的是(3分)
①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②焉内求交阯牧,欲避世难③焉击***岐、龙④焉留璋不遣⑤乃募将焉诸孙入蜀
A.②③④B.①④⑤ C.①③④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各项有关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焉早就心存异志,最主要表现在建议灵帝推行州牧制,表面是为朝廷着想,其实是私下打算谋求交阯(极南的蛮荒之地)牧的职位,以躲避社会的混乱。
B.益州从事贾龙一直带着数百士兵在犍为的东界驻扎,他召集官员百姓,得到一千多人,攻击马相等人,几天后马相城破而逃,益州境内重新安定。
C.因为张鲁到汉中去隔断谷阁,***掉汉朝的官吏,所刘焉不得不上书给朝廷,说米贼隔断了道路,不能和朝廷进行联络了。
D.刘焉因为制作天子才能乘坐的车具一千多辆,引起了别人的怀疑,尤其是荆州牧刘表向朝廷上表说刘焉就像当年的子夏,意思是说刘焉有自立为王的意思。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焉徙治成都既痛其子又感祅灾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
(2)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6分)
①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
                                                                                   
②焉徙治绵竹,抚纳离叛,务行宽惠,阴图异计。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有都柱都:大B.施关发机关:枢纽、关键
C.皆共目之目:眼睛D.出为河间相出:离开(朝廷)
小题2:选出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精铜铸成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验之以事,合契若神D.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覆盖周密无际B.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D.衡下车,治威严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①白日***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后汉书•董宣传》)
①    苍头:女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捕获
B将何以理天下乎      治理
C使宣叩头谢主        感激
D宣悉以班诸吏        分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B.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因敕强项令出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D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何以汝为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笔下的董宣,具有鲜明的个性,即所谓的“强项”:刚烈倔强而不肯低首下人。这从他毫不留情地把湖阳公主的女仆从公主身边拉下车来,当场格***这一事例可以看出。
B董宣对贵戚、豪强决不宽贷,对自身极为严格。其死时,只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真可谓是身无长物,家徒四壁。
C皇上本打算箠***董宣,但由于董宣义正词严,宁死不屈,最终也不得不引咎自责,做出让步,并赐钱三十万。这表明他仍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天子。
D文章有主有辅,有详有略,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从而使董宣的形象十分丰满动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爱,喜爱,喜欢。
B.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C.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极言贵重点的东西。
D.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用,灭族。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小题3: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B.第一段用比喻和排比,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C.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D.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