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5题,共18分)齐桓晋文之事(节选)《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文言文阅读(5题,共18分) 齐桓晋文之事(节选) 《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注】 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胡龁:人名,齐宣王的近臣。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牲口,取血涂钟行祭,称为“衅钟”。 小题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道:述说 | B.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王:君王 | C.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 | D.则王许之乎许:相信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B.①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①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②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D.①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②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下列句子中“之”作为宾语前置标志的一项是 A.莫之能御也 | B.臣未之闻也 | C.何陋之有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的话推掉了,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齐宣王“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因此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表示衷心悦服,从“于我心有戚戚焉”可知宣王的内心感到有所触动。 |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 | 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体现了孟子长于比喻的特点。 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1)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2)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
解析
小题1:王:动词,统一天下 小题2: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B.副词,表示判断,是/副词,表示转折, 竟然。C.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D.代词,它们的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小题3:其余三项“之”都是代词 小题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并非孟子所说。“夫子之谓也”应理解为:(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小题5: (1)宜:应该,应当,1分;爱:吝啬,1分;主谓倒装句式1分 (2)见:表示被动,1分;为:因为,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6分) (一)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1: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寡人之民不加多 | B.谨庠序之教 | C.是寡人之过也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小题2: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2分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C.是何异于刺人而***之 |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小题3:选出与“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 )(2分)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 B.宾主尽东南之美 | C.屈贾谊于长沙 | D.襟三江而带五湖 | 小题4:以下不存在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2分)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B.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 C.弃甲曳兵而走 | D.谷不可胜食也 |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小题2分)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分)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分) |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与( )(2分)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 B.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等四人。 | C.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 D.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 小题2: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2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①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②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③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④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振动。 | B.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腾:传播。 | C.汝识之乎识:读作zhì,知道。 | 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几乎。 | 小题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周景王之无射也 | B.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 C.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 D.今以钟磬置水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小题3:下面对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B.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 | C.文中标明了四处“笑”,其中①④的“笑”都是针对李渤观点的,有否定、嘲笑之意;而③处的“笑”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 | D.作者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作者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于“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父处廉,终汾州司马,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阕,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 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于行在,肃宗嘉之。会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乾元中,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 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擢:选拔 | B.潜为诗曰潜:暗中 | C.好事者集乐工按之按:按照 | D.屏绝尘累屏:避开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拘于普施寺 B 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渔樵于江渚之上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C以缙在凤翔 D 缙为宰相 能以神卜 智而为愚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维和弟弟王缙都博学多艺,为士人们推崇。他对母亲崔氏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因为哀痛使他骨瘦如柴,几乎不能服丧。 | B.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擒获。安禄山嫉妒他的才华,将其抓捕,并让他服下哑药逼他担任官职。 | C.王维以写诗著称,书画也是极其神妙,不是一般绘画的人所能企及的。在他去世后,王缙搜集汇编王维的作品总共四百多篇。 | D.王维信奉佛教,晚年长斋,衣着朴素。丧妻后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他在辋川与友人写诗、弹琴,歌咏整天,自得其乐。 |
|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①;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判断言语的好坏,关键要体会它有没有深远的意义。 | B.一个人能够遵守约定并且施与广博,那么他行的就是善道 | C.放弃自己的田地不耕种,却跑到别人的田里去除草,往往是人们的毛病。 | D.我们不应该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却降低要求。下标 | (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请结合上面选段中有关“操守”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