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仰望广大无边的宇宙,低头俯视兴盛繁茂的天地万物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仰望广大无边的宇宙,低头俯视兴盛繁茂的天地万物,用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 B.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有时倾吐情怀抱负,在室内(跟朋友)交谈;有时凭借外物寄托情怀,放荡不羁地生活。 | C.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尽管人们取舍千差万别,性情有宁静和躁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就会暂时自得,快乐自足,竟不知道暮年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喜欢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产生了。 | D.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以前感到欢快的事短暂之间已经变为旧迹,不能不因此触发感慨,何况人寿命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注定都要消灭。 |
答案
B |
解析
有时倾吐情怀抱负,在室内(跟朋友)交谈;有时凭借外物寄托情怀,自由放纵地生活。 |
举一反三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古人说:“死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 |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感叹的,心里又不能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 |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尽管时代不同世事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感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也将对这诗文集产生一番感慨吧。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释秘演诗集》序 [宋] 欧阳修 ①予少以进士游京师,因得尽交当世之贤豪。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而智谋雄伟非常之士,无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贩,必有老死而世莫见者,欲从而求之不可得。 ②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廓然有大志,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③浮屠秘演者,与曼卿交最久,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二人欢然无所间。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一时贤士皆愿从其游,予亦时至其室。十年之间,秘演北渡河,东之济、郓,无所合,困而归,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④夫曼卿诗辞清绝尤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秘演状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习于佛无所用独其诗可行于世而懒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⑤曼卿死,秘演漠然无所向。闻东南多山水,其巅崖崛峍,江涛汹涌,甚可壮也,遂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将行,为叙其诗,因道其盛时以悲其衰。 ⑥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予疑所谓伏而不见者,庶几狎而得之狎:亲昵 | B.亦能遗外世俗,以气节相高高:高尚 | C.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适:享受 | D.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胠:打开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尝喜从曼卿游,欲因以阴求天下奇士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 B.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 C.予乃见其盛衰,则予亦将老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 D.于其将行,为叙其诗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不评说秘演诗作,却叙述秘演平生,抒写了友朋间深厚情谊和人生盛衰感慨以及奇士贤豪不为时用而终致困死的郁闷之情。 | B.本文显著特色是层层铺垫、步步映衬。用自己渴望交结“智谋雄伟非常之士”之心情为石曼卿作铺垫,接着叙石曼卿,后又用秘演来陪衬石曼卿,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 C.作者从石曼卿、秘演两位“奇男子”一生遭际慨叹人生盛衰沉浮。叙石曼卿离世后秘演“漠然”欲前往“东南”,实际上蕴含着自己对亡友的深沉怀念之情。 | D.通常的序跋文以评论为主,但本文却以叙事、写人、抒情取胜,可谓别具一格,真正表现了作者散文摇曳多姿、情韵悠长的“六一风神。”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慷慨:大方、爽快 | B.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案:查办 | C.吏人诣阙请留之诣:到……去 |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寇:侵略 | 小题2: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 ⑥去烽燧,除候望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 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论 曾巩 成、康①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而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放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②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且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拟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遏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于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巩散文选集》,有删改) 【注】①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②租庸: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既攻秦而亡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B.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季布为朱家钳奴 | C.废则危且乱 若属皆且为所虏 | D.又有治天下之效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论述唐太宗施政“得”与“失”的一组是 A.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 | B.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 | C.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躬亲行阵之间 | D.战必胜,攻必克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唐太宗为政之得失,先褒后贬,得出了唐太宗虽有治天下之志和治天下之才,又有治天下之效,但仍然“不得与先王并”的结论。 | B.作者认为,唐太宗时期法度的施行、礼乐的设施、田亩的制度、学校的教育等方面还存在种种不足,所以唐太宗不能和前代圣王相提并论。 | C.生于周文王、周武王之后,不仅是一般百姓的不幸,也是士人的不幸,因为在那个时代,即使像孔子、孟轲这样的人,也会得不到君主的赏识。 | D.作者在文章中论述了汉文帝虽然有治理天下的志向,但汉文帝治天下之才和治天下之效都不足,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唐太宗。 |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3分)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 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天下”不在乎国家大小,只要国君能够施行仁政,老百姓就会归顺他。 | B.施行仁政要有“保民”意识,推行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不占用农时等“养民”政策,让老百姓温饱无忧 | C.教化百姓是施行仁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孝悌忠信等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在家庭和社会立足的根本。 | D.孟子认为老百姓只要能有时间深耕细作,一家人温饱无忧,就会心向国君,哪怕武器再简陋,也能同仇敌忾而打胜战的。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