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费祎字文伟,江夏鄳(méng)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费祎字文伟,江夏鄳(méng)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méng)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先上。及于丧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诸葛恪、羊炯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还,迁为侍中。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延熙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修在坐。祎欢饮沉醉,为修手刃所害,谥曰敬侯。
评曰: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选自《三国志•蜀书》,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     泰:安定
B.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易:改变
C.祎欢饮沉醉,为修手刃所害    手:持,拿
D.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假:借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最为接近的一组是
A.和遣开后鹿车给之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
B.而祎晏然自若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
C.和问之,知其如此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
D.而亮特命祎同载费祎宽济而博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允与费祎一起到许靖之子的葬地去,董允向他父亲要车,他父亲给了他一辆很小的车,董允不高兴,费祎却毫不计较地先上了车。
B.费祎出使东吴,东吴的诸葛恪、羊炯等人才博果辩,论锋难至,虽然费祎也辞顺义笃,据理以答,但终究还是不能说服他们。
C.对于经常闹矛盾的魏延、杨仪,费祎总是分别予以劝解。所以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蜀国能充分发挥他们两人的才能,主要靠费祎的帮助扶正。
D.费祎等都承袭诸葛亮的成规,没有加以改动,虽然因此边境安宁,邦家和一,然而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握以清静无为为本的治理小国的方法。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D(“假”应解释为“授予”。)          
小题2:C都是人称代词,他。
小题3:B(应该是诸葛恪等不能使费祎服输)
译文参考:
费袆,字文伟,是江夏鄳人。他小时候父母双亡,靠同族父辈费伯仁生活。费伯仁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刘璋派人来迎费伯仁入蜀,费伯仁就把费袆也带到蜀地求学。到先主定蜀时,费袆就留在益州,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当时许靖丧子,董允和费袆想一起到许靖之子的葬地去。董允向父亲董和请求要一辆车,董和就派人给他们驾驭一辆从后面开门的鹿车(由人力推挽的小车)。董允面有难色不愿上车,而费袆就抢先上去。等到了葬地,诸葛亮和许多达官贵人都已到齐,车马装饰很漂亮,董允的神色一直局促不安,而费袆却泰然自若。车夫把车拉回去后,董和向他询问,得知此行的情况,就对董允说:“我常疑心自己还没分辨出你和文伟的优劣高低,从今以后,我很清楚了。”
先生立刘禅为太子,任费袆和董允为舍人,又升为庶子。后主刘禅继位后,他们任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迎接。其中大多数官员比费袆年长且职位尊贵,但诸葛亮却只命费袆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众人莫不对费袆另眼相看。诸葛亮刚从南边归来,任命费袆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孙权性情圆滑,能说会道,戏谑调笑总出人意外;他手下的诸葛恪、羊炯等人,知识广博,才能卓越,善于辩论,论辩责问言辞锋利;而费袆与他们谈论时,却滔滔不绝,含义深刻,据理回答,对方始终不能使他服输。孙权十分器重费袆,对他说:“你是天下具有美德和才能的人,必定成为辅佐蜀国君主之重臣,以后恐怕不能常来了。”费袆回蜀后,升为侍中。诸葛亮北驻汉中时,请费袆任参军。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互相憎恶,每当坐在一起时就争论不休,有时魏延甚至举刀比划着要***杨仪,杨仪则痛哭流涕。费袆就常坐到他们中间,分别予以劝解。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之所以能充分发挥魏延、杨仪各自的才能,主要靠费袆对他们二人的帮助扶正。诸葛亮去世后,费袆任后军师。不久,代蒋琬任尚书令。蒋琬从汉中回到涪县时,费袆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山,后主授予费袆符节,率领兵士前去抵御。光禄大夫来敏到费袆处告别,要求和他一起下盘棋。当时战事正急,军书往来传递,人马披甲戴盔,战车整备完毕,而费袆却与来敏专心致志地下棋,毫无急躁厌倦的样子。来敏说:“刚才我只不过是观察试探您罢了!看来您确实是最适宜的人选,一定能打退敌寇。”费袆到了兴势山,敌人就撤退了,费袆被封为成乡侯。延熙十一年,费袆出驻汉中。从蒋琬到费袆,即使身负重命远在朝外,但奖赏惩罚之事,朝廷都要先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才去办理,他们受到推重信任就是这样。延熙十六年年初大会上,魏国投降过来的郭修在坐。费袆欢饮大醉,被郭修手执短剑***害,封谥号为敬侯。
评论说:费祎宽容而博爱,(他们)都承袭诸葛亮的成规,因循而不加以改动,所以边境安宁,国家和人民同心合力,然而他们并没有掌握治理小国的方法,及应该以清静无为为本的道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指绳索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壮:雄壮
C.抑本成败之迹抑:或者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身:身体
小题2:下列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
A.请矢,盛以锦囊,负面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小题3: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己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宣各自言。”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诸将乃相谓曰:“陛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遂皆悦服。
房玄龄尝言:“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反出前宫、齐府人之后。”’上曰:“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鞋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日:“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骼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刀笔:文书。
B.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必:假使,果真。
C.朕诚无所爱爱:爱护。
D.今除官,反出前宫。齐府人之后除:任命,授职。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唐太宗论功行赏,在殿上把长孙无忌等人酌爵位、封邑进行宣逮!让众臣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解释不能凭着私情让他的叔父李神通和功臣同赏。
B.房玄龄等人善于谋断,因此李世民认为他们的功劳并不小于他的叔父,论功行赏应当在李神通的前面。
C.唐太宗认为设立官员分掌职务,为的是人民,因此应该选择有才能的来用,当然,个别旧部下可在掌管国家大政的原则下让他们任职。
D.唐太宗以身作则,常常暗自鄙视以前的帝王弄虚作假,坚决严格要求自身,做到源清而流长。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   )
(1)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4分)   
译:
(2)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5分)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曾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獐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宇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揖,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小题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卒:最终
B.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克:攻占
C.击魏洲上军尽殪殪:***死
D.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水上蹑:追击
小题2:下面六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裉多、才于卓异超拔的一组是    (    )
①鹿马糨乱,景宗于众中射之   ②每箭***一蛮,蛮遂散走
③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④击魏洲上军尽殪
⑤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   ⑥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A.①②⑤B.③④⑤C.③④⑥D.①②⑥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酷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像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设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甩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D.高祖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高祖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咸淳十年,大元兵大举伐宋,似道督诸军出次江上,以立信为端明殿学士、沿江制置使、江淮招讨使,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立信受诏不辞,即日上道,以妻子托爱将金明,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与似道遇芜湖,似道拊立信背哭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立信曰:“平章、平章,瞎贼今日更说一句不得。”似道问立信何向。曰:“今江南无一寸干净地,某去寻一片赵家地上死,第要死得分明尔。”即至,则建康守兵悉溃,而四面皆北军。立信知事不可成,叹曰:“吾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以此负国。”率所部数千人至高邮,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已而闻似道师溃芜湖,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立信叹曰:“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也。”乃置酒召宾佐与诀,手为表起居三宫,与从子书,属以家事。夜分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以是失声,三日扼吭而卒。   
《宋史•汪立信传》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俾就建康府库募兵以援江上诸郡。    B  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C.欲控引淮汉以为后图。              D.夜分起步庭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妻子托爱将金明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①执其手曰:“我不负国家,尔亦必不负我。”遂行。
②(成名)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C.①终为国一死,但徒死无益耳。
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D.①乃置酒召宾佐与诀。
②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段写了汪立信“受诏”“上道”“立志为国捐躯”“至高邮”的言或行,或详写,或略写,塑造了汪立信忠心爱国的形象。
B.汪立信在大元兵大举伐宋之时,爱国心切,受委任后即日上道,没有接受妻子的挽留。
C.似道问及立信准备到什么地方去,立信表示要死在一处属于赵家的土地上,可见立信一心念及祖国土地的完整。
D.立信听闻似道已兵溃芜湖,江汉守臣的表现也令人失望,知道大势已去,立下决心以身殉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①。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上戒君勿言于端乎?”严准曰:“否。”端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人,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②夫举大幸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子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宋史•吕端传》
【注】①军:宋代行政区域。②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与:参预
B.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少:多少
C.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坚:坚强
D.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寻:寻找
小题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保安军奏获其母。   ②愿少缓之,端将覆奏。
③上戒君勿言于端乎?  ④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A.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也相同。
B.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相同。
C.两个“奏”字相同,两个“戒”字不同。
D.两个“奏”字不同,两个“戒”字不同。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吕端身为宰相,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不论边鄙常事还是军国大计,都认为不可不知。
B.吕端认为凡是干大事业的人是不顾他的亲属的,就如当年的汉高祖对待刘太公的态度一样,因此对待悖逆之人李继迁更应如此,只是处理的方法宜更妥善些。
C.吕端认为***人不是上策,只会徒结怨仇,令“戒凶逆”的愿望适得其反。
D.吕端善待他人的看法得到太宗的首肯。最后继迁的儿子纳款请命,不能说不是吕端计谋的成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