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义宗,名倍,小字图欲,太祖长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幼聪敏好学,外宽内挚。神册元年春,立为皇太子。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义宗,名倍,小字图欲,太祖长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幼聪敏好学,外宽内挚。神册元年春,立为皇太子。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及经略燕地。太祖西征,留倍守京师,因陈取渤海计。天显元年,从征渤海。拔扶余城,上欲括户口,倍谏曰:“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从之。倍与大元帅德光为前锋,夜围忽汗城,大諲撰[注]穷蹙,请降。寻复叛,太祖破之。改其国曰东丹,名其城曰天福,以倍为人皇王主之。仍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汉法。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上谕曰:“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驾将还,倍作歌以献。陛辞,太祖曰:“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倍号泣而出。遂如仪坤州。 未几,诸部多叛,大元帅讨平之。太祖讣至,倍即日奔赴山陵。倍知皇太后意欲立德光,乃谓公卿曰:“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于是大元帅即皇帝位,是为太宗。 太宗既立,见疑,以东平为南京,徙倍居之,尽迁其民。又置卫士阴伺动静。倍既归国,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起书楼于西宫,作《乐田园诗》。唐明宗闻之,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谓左右曰:“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携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 (选自《辽史》卷七十二 有删改) [注] 大諲撰:皇帝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 说:通“悦”,高兴 B.大諲撰穷蹙,请降 穷:走投无路 C.遂如仪坤州 如:到……去 D.又置卫士阴伺动静 伺:守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义宗倍“有远见卓识”和“受太祖器重”的一组是( ) A.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以倍为人皇王主之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 B.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 C.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 D. 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询问应当先祭祀谁时,义宗倍的观点和大臣截然不同,他认为孔子是受万世尊重的圣人,应该先修建孔子庙祭祀孔子。 B.攻下扶余城以后,太祖接受了义宗倍的建议,并任命义宗倍和大元帅德光为先锋,包围了忽汗城,迫使大諲撰投降。 C.义宗倍本是皇太子,但他知道皇太后想立德光为皇帝,于是与群臣一起向太后请求,让出了本当由他自己继承的皇位。 D.太宗登基之后,把义宗倍迁到南京居住,并且迁走了那里的百姓,又安置了卫士“阴伺动静”,这是义宗倍远投国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8.D 9.A 10.A 11.(1)如果趁着现在的破竹之势,直接挥军奔赴忽汗城,必定会攻克它。 (2)我把天下让给了皇上,如今反而被猜忌,不如到国外去,来成全我像吴太伯那样让贤的名声。 |
解析
8.“伺”应解释为“窥探”“监视”。) 9、B项、C项第一句不能表明义宗倍有远见卓识,D项第二句说的是唐明宗对义宗倍的器重。 、 10、.义宗倍只是认为应该先祭祀孔子,并没有建议修建孔子庙。 11.(1) 因 、径、造 各1分,语句大意2分。 (2)以、见、适 各1分,语句大意2分。 附译文 义宗,名字叫倍,小字图欲,是太祖的长子,母亲是淳钦皇后萧氏。从小聪明好学,外表宽厚内心诚挚。神册元年春天,被立为皇太子。 当时太祖询问身边的臣子:“接受天命的皇帝,应当侍天敬神。我将祭祀有大功德的,应当先祭祀谁?”大家都说应是佛祖。太祖说:“佛不属于中国的宗教。”义宗倍说:“孔子是圣人。受万世尊重,应该先祭祀他。”太祖非常高兴,马上修建孔子庙,命皇太子分春秋两季设酒食祭奠。义宗倍曾随从太祖征讨乌古、党项,做先锋都统和燕地经略。太祖西征,留倍镇守京师,于是陈说了夺取渤海国的大计。天显元年,承从太祖征讨渤海。攻克扶余城以后,皇上想整理户籍,义宗倍劝阻说:“刚刚得到扶余就整治户籍,百姓一定会不安定。如果乘现在的破竹之势,直接挥军奔赴忽汗城,必定会攻克。”太祖听从了这一意见。义宗倍与大元帅德光为前锋,乘夜包围了忽汗城。大諲撰走投无路,请求投降。不久又背叛,太祖打败了他。将国家名字改为东丹,改忽汗城名为天福,封义宗倍为人皇王,主持东丹国事。太宗照旧例赐给义宗倍天子的冠冕服饰,建立新年号称为甘露,让他代行天子事,设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全部用汉人的制度和方法。每年向朝廷进贡布十五万端,马一千匹。皇上告谕说:“这个地方靠近大海,不可长久居住,留下你安抚治理,以表示我的爱心之心。”太祖快要返回的时候,义宗倍作歌呈献。拜见太祖告别时,太祖说:“有你治理东土,我还有什么不放心呢?”义宗倍哭泣着退出,就到仪坤州去。 不久,各部多有反叛,大元帅讨伐平定了他们。太祖去世的消息传来,义宗倍当天就起程奔丧。义宗倍知道皇太后想立德光为皇帝,于是对公卿大臣们说:“大元帅的功德遍及人神,朝廷内外一致注目,应当为天下之主。”于是与群臣一起请求太后,让出了本当由自己继承的皇位。大元帅即皇帝位,他就是太宗。 太宗当了皇帝,对义宗倍有疑心,就以东平为南京,迁义宗倍到那里居住,迁走了那里的全部百姓。(太宗)又安置了卫士暗中监视情况。义宗倍到了南京,命王继远撰写《建南京碑》,在西宫修建书楼,作《乐田园诗》。唐明宗听说这些事后,派遗专人渡海持信秘密地来召义宗倍。义宗倍因而到海上游猎。使臣第二次来的时候,义宗倍告诉身边侍候的人说:“我把天下让给了皇上,如今反而被猜忌,不如到国外去。来成全我像吴太伯那样让贤的名声。”于是他在海上立了根大木,刻诗说:“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他带着高美人,带着书籍渡海而去。”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曰:“昔吾先王体德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夫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挠乱百度,以妖孽吴国。今天降衷于吴,齐师受服。孤岂敢自多,先王之钟鼓,实式灵之。敢告于大夫。” 申胥释剑而对曰:“昔吾先王世有辅弼之臣,以能遂疑计恶,以不陷于大难。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曰:‘余令而不违。’夫不违,乃违也。夫不违,亡之阶也。夫天之所弃,必骤近其小喜,而远其大忧。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弃之。用能援持盈以没,而骤救倾以时。今王无以取之,而天禄亟至,是吴命之短也。员不忍称疾辟易,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员请先死。”遂自杀。将死,曰:“以悬吾目于东门,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王愠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见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鴺,而投之于江。 注:申胥即伍子胥。耦:耦耕,两人并耕。这里指申胥辅佐先王阖闾治国。荆:楚国。柏举之战,吴国打败了楚国。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刈杀四方之蓬蒿刈:割 | B.孤岂敢自多多:赞美 | C.能遂疑计恶遂:就 | D.孩童焉比谋比:合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讯申胥曰 | B.以见越之入,吴国之亡也 夫不违,乃违也以见王之亲为越之擒也 | C.以不陷于大难 | D.吴王还自伐齐 | 骤救倾以时 不自安恬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王无差伐齐胜利返回即斥责嘲弄当初反对伐齐的伍子胥,逼其告老还乡。 | B.伍子胥一番言论的实质就是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思想。 | C.伍子胥在预见到吴国必将灭亡的情况下,毅然自刎,用死谏吴王,表现了他刚正爱国的品性 | D.吴王夫差的言行暴露了他的刚愎自用和专横残暴。这正是他悲剧结局的原因。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长八尺三寸,美须髯。黄巾起,县丞王度反应之,烧仓库。县令逾城走,吏民负老幼东奔渠丘山。昱使人侦视度,度等得空城不能守,出城西五六里止屯。昱谓县中大姓薛房等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此不过欲虏掠财物,非有坚甲利兵攻守之志也。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房等以为然。吏民不肯从,曰:“贼在西,但有东耳。”昱谓房等:“愚民不可计事。”乃密遣数骑举幡于东山上,令房等望见,大呼言“贼已至”,便下山趣城,吏民奔走随之,求得县令,遂共城守。度等来攻城,不能下,欲去。昱率吏民开城门急击之,度等破走。东阿由此得全。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后绍与瓒有隙。瓒击破绍军,乃遣使语岱,令遣绍妻子,使与绍绝。别敕范方:“若岱不遣绍家,将骑还。吾定绍,将加兵于岱。”岱议连日不决,别驾王彧白岱:“程昱有谋,能断大事。”岱乃召见昱,问计,昱曰:“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岱从之。范方将其骑归,未至,瓒大为绍所破。岱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太祖临兖州,辟昱。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太祖与语,说之,以昱守寿张令。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太祖悔,追之不及。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顷之,昱迁振威将军。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假:借用 | B.范方将其骑归将:率领 | C.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趣:拥有,占有 | D.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要:半路截杀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城高厚,多谷米不出,火且尽 | B.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 C.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 | D.未至,瓒大为绍所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东阿县丞王度叛乱,县令奔逃。程昱派人侦察情况,与薛房用计诱导民众,找回县令,防守县城,最终打败了王度。 | B.兖州刺史刘岱遭受公孙瓒的威胁时,程昱劝说刘岱不要与袁绍决裂而亲附公孙瓒,认为这是舍近求远的危险举措。 | C.因为刘备失去了徐州,所以程昱在刘备投奔曹操之际多次劝说曹操杀掉刘备。 | D.程昱有谋略、有胆识,为曹操出谋划策,防守城池,深得曹操信任。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世民,高祖次子也。太宗为人聪明英武,有大志,而能屈节下士。时天下已乱,盗贼起,知隋必亡,乃推财养士,结纳豪杰。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皆因事亡命,匿之。又与晋阳令刘文静尤善,文静坐李密事系狱,太宗夜就狱中见之,与图大事。时百姓避贼多入城,城中几万人,文静为令久,知其豪杰,因共部署。计已定,乃因裴寂告高祖。高祖初不许,已而许之。 高祖已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封敦煌郡公。唐兵西,将至霍邑,会天久雨,粮且尽,高祖谋欲还兵太原。太宗谏曰义师为天下起也宜直入咸阳号令天下今还守一城是为贼尔高祖不纳。太宗哭于军门,高祖惊,召问之,对曰:“还则众散于前,而敌乘于后,死亡须臾,所以悲尔。”高祖寤,曰:“起事者汝也,成败惟汝。”时左军已先返,即与陇西公建成分追之。夜半,太宗失道入山谷,弃其马,步而及其兵,与俱还。高祖乃将而前,迟明至霍邑。宋老生不出,太宗从数骑傅其城,举鞭指麾,若将围之者。老生怒,出,背城阵。高祖率建成居其东,太宗及柴绍居其南。老生兵薄东阵,建成坠马,老生乘之,高祖军却。太宗自南原驰下坂,分兵断其军为二,而出其阵后,老生兵败走,遂斩之。进次泾阳,击胡贼刘鹞子,破之。 刘武周据并州,高祖惧,诏诸将弃河东以守关中。太宗以为不可弃,得兵三万而破贼。军士皆饥,太宗不食者二日,行至浩州乃得食,而金刚将尉迟敬德、寻相等皆来降。刘武周惧,奔于突厥,其将杨伏念举并州降。 赞曰: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春秋》之法,常责备于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选自《新唐书•本纪第二•太宗》,有删节)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静坐李密事系狱坐:因……犯罪 | B.太宗从数骑傅其城,举鞭指麾从:跟从 | C.进次泾阳,击胡贼刘鹞子次:驻扎 | D.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致:达到 |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太宗夜就狱中见之,与图大事 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 B.①会天久雨,粮且尽 ②人且饥死,而必得谷 | C.①乃因裴寂告高祖 ②因击沛公于坐 | D.①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 |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善于审时度势,结交豪杰。在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都因事逃命的时候,太宗把他们藏起来;同晋阳县令刘文静特别友好,曾经晚上到狱中探望。 | B.唐兵向西征战,要到霍邑时,天气不好,下了很久的雨,高祖准备回太原。经太宗多次劝谏,使高祖省悟,采取补救措施,终于攻下霍邑。 | C.在攻击宋老生的时候,太宗和柴绍在南面。宋老生的部队靠近东边高祖的部队,迫使高祖的部队后退。太宗从南边冲下山坡,分兵将对方的军队冲成两段,同时袭击敌人的阵后,使宋老生兵败逃走。 | D.高祖害怕刘武周等,下诏由河东退守关中。太宗认为不能丢弃河东,他与部队两天没有吃东西,忍受饥饿,仍坚持行军作战,最终使刘武周逃到突厥。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méng)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先上。及于丧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诸葛恪、羊炯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还,迁为侍中。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延熙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修在坐。祎欢饮沉醉,为修手刃所害,谥曰敬侯。 评曰: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选自《三国志•蜀书》,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 泰:安定 | B.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易:改变 | C.祎欢饮沉醉,为修手刃所害 手:持,拿 | D.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假:借助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思和用法最为接近的一组是A.和遣开后鹿车给之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 | B.而祎晏然自若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 | C.和问之,知其如此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 | D.而亮特命祎同载费祎宽济而博爱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允与费祎一起到许靖之子的葬地去,董允向他父亲要车,他父亲给了他一辆很小的车,董允不高兴,费祎却毫不计较地先上了车。 | B.费祎出使东吴,东吴的诸葛恪、羊炯等人才博果辩,论锋难至,虽然费祎也辞顺义笃,据理以答,但终究还是不能说服他们。 | C.对于经常闹矛盾的魏延、杨仪,费祎总是分别予以劝解。所以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蜀国能充分发挥他们两人的才能,主要靠费祎的帮助扶正。 | D.费祎等都承袭诸葛亮的成规,没有加以改动,虽然因此边境安宁,邦家和一,然而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握以清静无为为本的治理小国的方法。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这里指绳索 | B.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壮:雄壮 | C.抑本成败之迹抑:或者 |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身:身体 | 小题2:下列句子,不同类的一项是()A.请矢,盛以锦囊,负面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 C.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D.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小题3: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当他用绳子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 |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乱了的人便从四面八方群起响应 |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以至于彼此对天发誓,痛哭流涕,沾湿了衣襟 |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己毁灭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