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陈汤传陈汤字子公,山阳瑕兵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陈汤传陈汤字子公,山阳瑕兵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汤传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兵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后复以荐为郎。
初,汤与将作大匠解万年相善。自元帝时,渭陵不复徙民起邑。成帝起初陵,数年后,乐霸陵曲亭南,更营之。万年与汤议,以为:“武帝时工杨光以所作数可意,自致将作大匠,及大司农、中丞耿寿昌造杜陵,赐爵关内侯,将作大匠乘马延年以劳苦秩中二千石;今作初陵而营起邑居,成大功,万年亦当蒙重赏。子公妻家在长安,儿子生长长安,不乐东方,宜求徙,可得赐田宅,俱善。”汤心利之,即上封事言:“初陵,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可立一县。天下民不徙诸陵三十余岁矣,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汤愿与妻子家属徙初陵,为天下先。”
于是天子从其计,果起昌陵邑,后徙内郡国民。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后卒不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议,皆曰:“昌陵因卑为高,积土为山,度便房犹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浅外不固,卒徒工庸以巨万数,至然脂火夜作,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国家罢敝,府臧空虚,下至众庶,熬熬苦之。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势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绪,宜还复故陵,勿徙民。”上乃下诏罢昌陵。丞相、御史请废昌陵邑中室,奏未下,人以问汤:“第宅不彻,得毋复发徙?”汤曰:“县官且顺听群臣言,犹且复发徙之也。”时成都侯商新为大司马卫将军辅政,素不善汤。商闻此语,白汤惑众,下狱治,按验诸所犯。……于是汤与万年俱徙敦煌。
(节选自《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注:①初陵:指初步建造的陵墓所有的地上附属工程。译时可以保留不译。
小题1:以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属:写作
B.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循:遵循
C.武帝时工杨光以所作数可意数:几个
D.取土东山,且与谷同贾贾:价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述“陈汤建议成帝徙民于新陵的理由”和“群臣对建造新陵徙民于新陵进行反驳的理由”的一组是                    (   )
A.①宜求徙,可得赐田宅,俱备
②作治数年,天下遍被其劳
B.①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后卒不就
②万年自诡三年可成,后卒不就
C.①汤愿与妻子家属徙初陵,为天下先
②度便房犹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灵
D.①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
②国家罢敝,府藏空虚,下至从庶,熬熬苦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汤少时好学,善写文章,但因家穷,总是向人告贷,不为州人称赏。后来获得张勃的赏识,得以被瘵荐,但为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此事被揭发后陈汤获罪下狱。
B.负责建造皇帝新陵的将作大匠认为自己将建陵成功,得到重赏,于是怂恿陈汤请求迁徙,以获得田宅。陈汤觉得有利可图,于是上书建议成帝徙民于新陵。
C.群臣认为新陵本身不适合作为陵墓地址,多年来的建额外花费了大量的人物力和财力,导致国库空虚,人民疲苦,不如重新修建旧陵。成帝遂下令停止修建新陵。
D.陈汤认为天子会听从群臣的意见,不会重新修建旧陵。成帝遂下令司马卫将军商新认为陈汤在祸乱民心,审查他所犯的罪状,将其流放到敦煌。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C(数:读shuò层次。)
小题2:D(A项①句是解万年向陈汤建议徙居新陵的理由,小是陈汤向天子建议“徙民”的理由。B项②句表述峭万年没有炸废陵墓这一结果,并不是秽臣直接向成帝提出的反对修建新陵、迁徙百姓的理由。C项①句是陈汤向成语,表达自己事先迁徙新陵的愿望,不是建议“徙民”的理由。)
小题3:D(“陈汤认为不会再迁徙百姓到昌陵邑“意思正好与原文相反,原文中陈汤认为天子将会所从群臣的百论再迁徙百姓则昌陵邑。)
参考译文
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兵人。从小喜欢读书,博学通达,擅长写文章。家里很穷,总是向人求乞告贷,没有品节,不被州时人称赏。向西行长安寻求做官机会,做了个太官献食丞的小官。过了几年,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好,认为他才能高超。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上奏皇帝,说陈汤不遵礼法,品行败坏;张勃选举人才故意隐瞒事实,获罪,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他在这时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后来经人举荐担任了郎官。
起初,陈汤和将作大匠解万年交情很好。自元帝时,不再迁徙百姓到渭陵建县邑(以奉陵园)。成帝时始建陵墓,施工几年后,喜欢霸陵曲亭之南,又在那里重新营造陵墓。解万年和陈汤商议,认为:“武帝时,工匠杨光因所负责的工程屡屡投和皇帝的心意,使自己升迁为将作大匠;等到大司农、中丞耿寿昌营建杜陵,宣帝赐他关内侯的爵位,将作大匠乘马延年因为劳苦而获得二千石的俸禄;现在始建陵墓,营建县邑,成就大功,万年我也会蒙受重赏。你的妻子家在长安,儿子生长在长安,不喜欢东方,应该请求迁徙,可以获得皇帝赏赐的田宅,这是两全其美之事。”陈汤认为此事有利可图,于是封缄奏书,进献皇上,说:“陵墓所选之址,是京师附近最为肥美的土地,可以在那里设立一个县邑。不把天下百姓迁徙到陵墓附近居住,已有三十多年了,关东富人越来越多,他们中的很多人圈占良田,役使贫民。可以把他们迁徙到新陵附近,这样可以增强京师的力量,削弱诸侯的势力,又可以使中等以下的家庭得以贫富均衡。陈汤愿意和妻子儿女徙居陵墓附近,给天下人带个头儿。”
于是天子听从他的计议,果然设置昌陵县,后来让关内各郡国民迁徙到那里。解万年诡称三年就可建成陵墓,结果后来没建成,群臣中有很多人说这件事不合适。成帝让有关部门讨论,大家都说:“昌陵靠填埋低地成为高台,积聚土石成为山丘,估计陵园中的别殿还要建在平地之上。从别处搬来的土壤不能保存幽冥的灵魂,在表层外露位置建造陵墓,也不牢固。役使好几万士卒、囚徒、工匠、庸夫,以至于点着火把夜间工作,从东山取土,几乎与谷物同样价钱。陵墓造了好几年,全天下人都因之劳苦,国家疲弊,府库空虚,下至庶民,众口发出愁苦之声。先前建的陵墓随顺先天的本性,依凭自然形成的土壤,所处地势高旷宽敞,靠近祖、父的陵墓,此前又已有十年功业,应该重新修建先前的陵墓,不要迁徙百姓。”皇上于是下诏,停止修建昌陵。丞相、御史请求毁弃昌陵邑的房屋,奏书还没批下来,有人就此事询问陈汤:“宅第并没有被毁坏,是不是还会再迁徙百姓呢?”陈汤说:“县官将会听从群臣的言论,将来还会再迁徙百姓到那里的。”当时成都侯商新做大司马卫将军,辅佐成帝,平素不喜欢陈汤。商新听到这些话,对成帝说陈汤惑乱民心,把他关进监狱治罪,审查他所犯的罪状。……于是陈汤和解万年都被流放到敦煌。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群玉,字文山,澧州人也。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专以吟咏自适,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好吹笙,美翰墨。如王、谢子弟,别有一种风流。亲友强之赴举,一上即止。裴相公休观察湖南,厚礼延致之郡中,尝勉之曰:“处士被褐怀玉,浮云富贵,名高而身不知,神宝宁久弃荒途?子其行矣。”大中八年,以草泽臣来京,诣阙上表,自进诗三百篇。休适人相,复论荐。上悦之,敕授弘文馆校书郎。李频使君呼为从兄。归湘中,题诗二妃庙,是暮宿山舍,梦见二女子来曰:“儿娥皇、女英也,承君佳句徽珮,将游于汗漫,愿相从也。”俄而影灭。群玉自是郁郁,岁余而卒。段成式为诗哭曰:“曾话黄陵事,今为白日催。老无男女累,谁哭到泉台?”今有诗三卷、后集五卷行世。
夫澧浦,古***人之国。屈平仁遭谮毁,不知所诉,心烦意乱,赋为《离***》。***,愁也。“已矣哉,国无人知我兮,又何怀乎故都?”委身鱼腹,魂招不来。芳草萎萧,萧艾参天,奚独一时而然也!群玉继禀修能,翱翔大化,人不知而不恤,禄不及而不言。望涔阳之亡极,挹杜兰之绪馨,款君门以披怀,沾一命而潜退,风景满目,宁无愧于古人。故其格调清越,而多登山临水、怀人送归之制,如“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句,已曲尽羁旅坎壈之情。壮心千里,于方寸不扰,亦大难矣。
(选自《唐才子传•李群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吟咏自适     适:满足
B厚礼延致之郡中   延:邀请
C挹杜兰之绪馨     挹:酌取
D而多登山临水、怀人送归之制    制:风格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子其行矣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①名高而身不知②知文而不知武
C.①以草泽臣来京②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
D.①又何怀乎故都②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友们强迫李群玉赴长安应举,他考了一次就考上了。这充分说明了他的才学之高。
B.“王、谢子弟”,六朝时王姓、谢性世代为大家贵族,故常并称。两家子弟风流倜傥,有名士风度,不少人在艺术上有极高的造诣,如书法家王羲之、山水诗人谢灵运等。
C.“人不知而不愠”语出《论语•述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看取浅深愁”意为:试看忧愁与之相比谁浅谁深。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张世杰,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阮思聪见而奇之,言之吕文德,文德召之为小校。累功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攻安东州,战疾力,与高达援鄂州有功,转十官。寻从贾似道入黄州,战蘱草坪,夺还所俘,加环卫官,历知高邮军、安东州。
  咸淳四年,大军筑鹿门堡,吕文德请益兵于朝,调世杰与夏贵赴之。及吕文焕以襄阳降,命世杰将五千人守鄂州。世杰以铁絙锁两城,夹以炮弩,其要津皆施杙,设攻具。大军破新城,长驱而下,世杰力战,不得前,遣人招之,不听。丞相伯颜阳攻严山隘,潜自唐港盪舟入汉,东攻鄂,鄂降。
  世杰提所部兵入卫,道复饶州,乃入朝。时方危急,征诸将勤王多不至,独世杰来,上下叹异。自和州防御使不数月累加至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兵。遣将四出,取浙西诸郡,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兵势颇振。七月,与刘师勇诸将大出师焦山,令以十舟为方,碇江中,非有号令毋发碇,示以必死。元帅阿术载彀士以火矢攻之,世杰兵乱,无敢发碇,赴江死者万余人。大败,奔圌山。上疏请济师不报寻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十月进沿江招讨使改制置副使兼知江阴军已而大军至独松关召文天祥入卫以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知平江寻亦召入卫加检校少保。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一》)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寻从贾似道入黄州寻:寻找
  B. 大军筑鹿门堡筑:修筑
  C. 大军破新城破:攻破
  D. 少从张柔戍杞戍:防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世杰以铁锁两城令以十舟为方
  B. 大军破新城,长驱而下阮思聪见而奇之
  C. 调世杰与夏贵赴之七月,与刘师勇诸将大出师焦山
  D. 阮思聪见而奇之文德召之为小校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世杰得皇帝器重提拔的一项是()
  ①自和州防御使不数月累加至保康军承宣使
  ②进沿江招讨使
  ③累功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
  ④以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
  ⑤召为小校
  ⑥加检校少保
  A. ①②④B. ②③⑥C. ③④⑤D. ④⑤⑥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范世杰年少时,跟随张柔戍守在杞州,后张柔犯了罪逃到宋州,从此就没有人知道范世杰这个人了。
  B. 咸丰四年,吕文德调范世杰守鄂州,范世杰就修筑了鹿门堡,用铁索锁住两城,在显要之地散布木桩,设置了攻打工具,使元军无法前进。
  C. 皇帝征召各位将领救援朝廷,只有范世杰到达,让皇帝惊异,而连续得以升官,但不久就被解职。
  D. 范世杰率部守卫焦山时,做好了战斗准备,并向将士表示必死之心,但最终仍是被元军元帅阿术打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文史,兼通数术,有纵横才志;为员外散骑侍郎,不为时所知,愤愤不得志。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赃获罪,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为救解得免。及义康迁豫章,熙先密怀报效。且以为天文、图谶,帝必以非道晏驾,由骨肉相残;江州应出天子。以范晔志意不满,欲引与同谋,而熙先素不为晔所重。太子中舍人谢综,晔之甥也,熙先倾身事之,综引熙先与晔相识。
  熙先家饶于财,数与晔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晔既利其财,又爱其文艺,由是情好款洽。熙先乃从容说晔曰:“大将军英断聪敏,人神攸属,失职南垂,天下愤怨。小人受先君遗命,以死报大将军之德。顷人情***动,天文舛错,此所谓时运之至,不可推移者也。若顺天人之心,结英豪之士,表里相应,发于肘腋;然后诛除异我,崇奉明圣,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小人请以七尺之躯,三寸之舌,立功立事而归诸君子,丈人以为何如?”晔甚愕然。熙先曰:“昔毛玠竭节于魏武,张温毕议于孙权,彼二人者,皆国之俊义,岂言行玷缺,然后至于祸辱哉?皆以廉直劲正,不得久容。丈人之于本朝,不深于二主,人间雅誉,过于两臣,谗夫侧目,为日久矣,比肩竟逐,庸可遂乎!近者殷铁一言而刘班碎首彼岂父兄之仇百世之怨乎所争不过荣名势利先后之间耳及其末也唯恐陷之不深发之不早戮及百口犹曰未厌是可为寒心悼惧岂书籍远事也哉今建大勋奉贤哲图难于易以安易危享厚利收鸿名一旦苞举而有之岂可弃置而不取哉!”晔犹疑未决。熙先曰:“丈人奕叶清通,而不得连姻帝室,人以犬豕相遇,而丈人曾不耻之,欲为之死,不亦惑乎?”晔门无内行,故熙先以此激之。晔默然不应,反意乃决。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四卷》)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得久容容:容纳
  B. 过于两臣过:错误
  C. 熙先倾身事之  事:巴结
  D. 由骨肉相残由:原因,理由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为员外散骑侍郎   父默之为广州刺
  B. 综引熙先与晔相识 数与晔博
  C. 以范晔志意不满  以物输之
  D. 熙先乃从容说晔曰 反意乃决
  3. 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都能体现孔熙先用计谋劝范晔造反的一项是()
  ①数与晔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
  ②熙先倾身事之,综引熙先与晔相识
  ③大将军英断聪敏,人神攸属,失职南陲,天下愤怨
  ④丈人奕叶清通,而不得连姻帝室
  ⑤以范晔志意不满,欲引与同谋
  ⑥以为天文,图谶,帝必以非道晏驾
  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②③D. 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鲁国人孔熙先不仅有才华,他精通文学和历史,并通晓数术,而且有纵横天下的才气和    抱负。担任员外散骑侍郎时,不被当世人所了解,愤愤而不得志。
  B. 孔熙先家非常富有,他常常和范晔在一块儿赌博,他故意赌得不好,将钱输给范晔。
  C. 孔熙先游说范晔造反,因为他们很亲近,范晔早就知道孔熙先有造反的想法,范晔就毫不犹豫下决心造反。
  D. 范晔家人品行不端,孔熙先就以此来激怒范晔,范晔于是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欧阳守道字公权,一字迂父,吉州人。初名巽,自以更名应举非是,当祭必称巽。少孤贫,无师,自力于学。里人聘为子弟师,主人瞷其每食舍肉,密归遗母,为设二器驰送,乃肯肉食,邻媪儿无不叹息感动。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江万里守吉州,守道适贡于乡,万里独异视之。
  淳祐元年举进士,廷对,言:“国事成败在宰相,人才消长在台谏。昔者当国恶箴规,言者疑触迕,及其去位,共谓非才。或有迎合时宰,自效殷勤,亦有疾恶乖方,苟求玼颣,以致忠邪不辨,黜陟无章。”唱名,徐俨夫为第一,俨夫握守道起曰:“吾愧出君上矣,君文未尝不在我上也。”授雩都主簿。
  丁母忧,服除,调赣州司户,其次在十年,后万里作白鹭洲书院,首致守道为诸生讲说。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守道为岳麓书院副山长。守道初升讲,发明孟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学者悦服。宗人新及子必泰先寓居长沙,闻守道至,往访之。初犹未识也,晤语相契,守道即请于子良,礼新为岳麓书院讲书。新讲《礼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一章,守道起曰:“长沙自有仲齐,吾何为至此。”仲齐,新之字也。逾年,新卒,守道哭之恸,自铭其墓,又荐其子必泰于当道。子良代,守道复还吉州。
  里有张某丧其父小祥而舅氏讼以事系之狱使不得祭邀其售己地以葬守道闻之叹曰吾惟痛斯子之不得一哭其父也且其痛奈何?明日告之邑令曰:“此非人心,滨祭而薄之,挠葬而夺之,舅如此,是自食其肉也。请任斯子出,祭而复狱。”令亟出之。其舅丑诬守道,守道亦不自辨。转运使包恢为请祠于朝。万里入为国子祭酒,荐为史馆检阅,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
                                 (选自《宋史·欧阳守道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 自以更名应举非是不对
  B. 邻媪儿无不叹息感动老人、孩子
  C. 唱名,徐俨夫为第一点名
  D. 又荐其子必泰于当道路中间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
  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B. 及其去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守道哭之恸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 请任斯子出,祭而复狱
  郦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3.下列各句,与“吾何为至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A. 大王来何操B. 籍何以至此
  C. 沛公安在 D. 姜氏何厌之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守道是吉州人,字公权,但他遇到祭祀一定自称欧阳巽。很小的时候因为失去父亲,所以家里很穷,没有老师,只好自己努力学习。
  B. 乡人聘请给子弟做老师,主人窥见他每次吃饭都不吃肉,暗地送回家给母亲,便准备两碗马上送去,这才肯吃肉。
  C. 欧阳守道担任狱麓书院副山长,第一次登席讲学,发明了孟子端正民心、继承三圣的学说,求学的人都很乐意接受。
  D. 欧阳守道为乡里一个因受其舅的告发而入狱的张姓的人讲情,让他能够暂时出狱为其父祭祀,并为此而受到张姓的舅舅诬告。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耕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
  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明代散文选译》)
  [注]龟龄:指宋代学者王十朋,字龟龄,曾任绍兴府判,作有《会稽风俗赋》,写及鉴湖中莲女、渔郎往来的风光。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连接
  B. 或至游舫治尊,歌笑互答官长
  C. 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遗憾
  D. 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约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
  B. 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起座一观,还则随失
  C. 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
  D. 而直为一湖山也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3. 下列句子中,与“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一句中“官”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B.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C.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 下列对原文的鉴赏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先描述了“豁然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山水等人间风物,突出景致的优美,然后写“豁然堂”的改造和名字的由来。
  B.“豁然堂”命名的原因是:改建后,该堂视野豁然开阔,从而能够饱览方圆百里之内的山光水色。
  C. 文章最后由“豁然堂”所带来的人的视野的改变,自然地联系到“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的关系,这是一种由事及理、借物说理的写法。
  D. 作品层次清晰,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以长句为主,杂以短句,错落有致,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