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毒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毒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毒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知名。为连敖,坐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王。王拜以为治粟都尉,亦未之奇也。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汉王
至南郑,诸将及士卒皆歌讴思东归,多道亡者。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有人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漂母见信饥,饭信                  饭:给饭吃
B.数以策干羽,羽不用                  干:冒犯
C.居一二日,何来谒王                  谒:拜见
D.王素慢无礼                                    素:向来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信钓于城下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①信仗剑从之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①何为斩壮士                       ②为之声义
D.①诸将亡者以十数             ②洎牧以谗诛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初韩信家中贫困,常常跟随熟人混吃闲饭,许多人都嫌弃他。曾有一位洗衣物的妇人看韩信可怜,拿出自己的饭给他吃。韩信感激地向妇人表示,将来出头之日一定会重重报答,妇人生气地斥责了他。
B.淮阴屠户里有恶少欺侮韩信说,你若不怕死,就刺***我;怕死的话,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韩信盯住恶少思索良久,还是从恶少胯下爬了过去。这表现出早年韩信不敢与恶势力斗争的软弱性格。
C.韩信开始跟随项梁时没有什么名气。汉王入蜀之后,韩信离楚归汉,仍旧没有声名。直到滕公见韩信临刑不惧,据理反诘,感到此人与众不同,告知汉王,汉王才任命韩信做了治粟都尉,但仍未感到他有什么特别之处。
D.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萧何对他的才干大为赞赏。萧何在汉王面前力荐韩信,劝谏汉王如果要夺取天下,韩信是唯一可以谋划大事的人。汉王最终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以隆重的礼仪任命韩信为大将。
11.翻译下边句子(10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4分)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4分)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2分)
答案
8.B
9.A
10.B
11.(1)韩信揣摩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汉王仍然不用自己,于是也逃走了。
(2)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要到达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
(3)项脊轩总共遭遇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佑吧。(2分)
解析
8.干:求取,引申为“为……献策”。
9.A“于”都是介词,相当于“在”。B“之”:①他,人称代词;②的,结构助词。C“为”:①因为,介词;②替,介词。D“以”:①用,介词;②因为,介词。
10.韩信胸怀大志,在困境中忍受“胯下之辱”,这里是对韩信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一种肯定,而不是性格软弱。
11.(1)共4分,大意2分,关键词“数”1分,宾语前置句式1分。
(2)4分,大意2分,关键词“怠”“相”各1分。
(3)项脊轩总共遭遇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佑吧。(2分)
参考译文
当初,淮阴人韩信,家里贫穷,也没有善行,既不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买卖来维持生活,经常跟随熟人到家里吃闲饭,很多人厌恶他。有一次韩信在城下河沟里钓鱼,有一个漂洗衣物的妇人看到韩信忍饥挨饿感到可怜,就拿饭给他吃。韩信很高兴,就对漂洗衣物的妇人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妇人恼怒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个公子而给你饭吃,难道希望你报答吗!”淮阳的屠户里有个恶少欺侮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实际上你内心胆小得很。”于是恶少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你不怕死就用刀剑刺死我;怕死的话,就从我裤裆下爬过去!”于是韩信盯了恶少很久,低头从恶少裤裆下爬过去。满街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很胆怯。项梁带兵渡过淮水,韩信带着刀剑投靠他;在项梁的部下作战,却默默无闻。项梁失败之后,他又投靠项羽,项羽任用他作郎中;韩信多次向项羽进献奇策,项羽都不采用。汉王到蜀地时,韩信离楚归汉,仍然默默无名。他担任管理粮仓的连敖,因犯罪应当斩首;同案犯十三人都已经被斩首,轮到韩信,韩信于是抬头仰视,刚好看到滕公夏侯婴,韩信就说:“君王不是要统一天下吗,他为什么要***壮士呢?”滕公认为他的话很奇特,他的容貌很雄壮,就释放了他不***;和他交谈之后,非常高兴,就向汉王报告。汉王于是封他为治粟都尉,也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别之处。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话,萧何很惊奇韩信与众不同。汉王到达南郑时,许多将领和士兵们都唱着感伤的歌,想要东归回乡,很多人在途中逃走。韩信揣度萧何等人已经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汉王仍然不用自己,于是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自己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非常恼怒,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既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要逃走?”萧何说:“臣不敢逃走,我是追那逃走的人回来罢了。”汉王说:“你追的是什么人?”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将军们逃走的几十个,你都不追,却去追韩信,你在骗我吧!”萧何说:“那些将军们很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国家唯一的奇士。大王如果要永远做汉中王,那就不必任用韩信;大王如果要夺取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人可以一起谋划大事。只看大王的主意如何决定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发展,怎么能够郁闷地长久留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既然打定主意要向东(争夺天下),那么如果能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最终还是会逃跑的。”汉王说:“我就看在你的情面上任命他为将。”萧何说:“即使任命他为将,他还是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就任命他为大将。”萧何说:“非常荣幸!”于是汉王要召见韩信,拜他为大将。萧何说:“大王一向对人轻慢不讲礼貌,现在任命韩信为大将,如同使唤小孩一样,这是韩信还可能离去的原因。大王一定要拜他为大将,就要选择个好日子,沐浴斋戒,在广场上设个土坛,准备好拜将的礼仪,才可以。”汉王答应了他。将领们都很高兴,每个人都自认为要被任命为大将。但到了任命大将的时候,却是韩信,大家都很惊奇。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信陵君救赵论    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虽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祇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于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呜呼!自世之衰,人皆习于背公死党之行,而忘守节奉公之道。有重相而无威君,有私雠而无义愤。如秦人知有穣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赵王。盖君若赘旒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专系乎符之窃不窃也。其为魏也,为六国也,纵窃符犹可;其为赵也,为一亲戚也,纵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虽然,魏王亦不得为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①也。
故信陵君可以为人臣植党之戒,魏王可以为人君失权之戒。《春秋》书“葬原仲”、“翚帅师”。嗟乎!圣人之为虑深矣。
注:①赘旒:连缀在旗帜上的饰带。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纾:解除
B.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婚姻:有姻亲关系的亲戚
C.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谢:道歉
D.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殉:牺牲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赵亡,则魏且为之后不出,火且尽
B.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通过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指出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赵国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
B.信陵君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追根究底只是为了赵国的国家利益,作者对信陵君这种一心向着赵国的行为予以责备。
C.信陵君盗窃兵符救赵,侯生教魏公子来偷盗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房之内,这三个人都没有把魏王放在眼里。
D.侯生、如姬如果能向魏王以死相谏,就能既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作者对他们想不到这条计策感到不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问 说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①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不见其有可耻焉,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注】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广:扩大,增加
B.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穷:极尽
C.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鄙:卑鄙
D.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狎:亲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
D.舍问,其奚决焉其学非古人之学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针对读书人“学而不问”的陋习,围绕“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的中心观点作阐述,倡导“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
B.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就有道而正”“好问则裕”等,来证明“问”的必要, 从中看出“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
C.在作者看来,今人学而不问有“师心自用”“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学“非古人之学”,而所好“非古人之好”。
D.清代桐城派刘开的《问说》很明显是模仿了韩愈《师说》,语势纵横,说理透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稿于太子太傅杜公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靖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政治几乎三王之盛,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盛于今。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滋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予举进士于有词,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割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史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颜共非笑,而予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予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较理而废,后来湖州长史以卒, 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受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也。与子美同时饭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今皆被收采,进显于朝迁。而子美独不闥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取材于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怪:感到奇怪
B.韩、李之徒出徒:徒弟、弟子
C.子美之齿少于予齿:岁数,年龄
D.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近:接近,学习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一酒食之过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此其可以叹息流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东也
C.予举进士于有司不拘于时,学于余
D.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序八州而朝同列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死后四年,欧阳修才从苏子美的岳父家得到其遗稿,并集录成卷。
B.苏子美遭排挤挫折,被贬为民,漂流异乡,他的文章却大天下流传开来。
C.苏子美提倡古文,在他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一代文风得以彻底改变。
D.与苏子美一起饭酒获罪的豪俊,后来全都晋稓官职,苏子美却不幸死去。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其色渥然,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    ②渥然:红润的样子。    ③剟(duō):砍,割。
④膂:脊梁骨。          ⑤痏(wěi):疮,疹。   ⑥戕摩:伤害,残害。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瘳:痊愈B.而傅以善药傅:同“敷”,涂抹
C.以为无虞而不知畏虞:料想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寓:隐藏
小题2: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一组是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②④⑤B.①②④C.①②③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他并不在意,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不无关系。作者这样写,含有庸人误事、误国的意思。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用斜线(/)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10分)
(1) 翻译:
①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4分)
译文:                                                                          
②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4分)
译文:                                                                          
(2) 用斜线(/)给文中画“   ”的文字断句。(2分)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24-25题。(4分)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11.3)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5)
小题1:
孔子的学生各有所长,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小题2:
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