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曰:“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曰:“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 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 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于材,迁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廷璋至,屏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栽路。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会隰州刺史孙议卒,廷璋遣监军李谦溥领州事。谦溥至,并①人来攻其城,议者以为宜速救之。廷璋曰:“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乃募敢死士百余人,许以重赏,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既至,即衔枚②夜击,城中鼓噪以出,并人大渍。奏至,世宗诏褒之。 宋初,加检校太尉。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功德。太祖命卢多逊撰文赐之。李筠叛,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及车驾亲征,诏延璋率所部入阴地,分贼势。贼平,归镇。 廷璋美髯,长上短下,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在晋州日,太祖命荆罕儒为钤辖。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 延璋推诫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注释:①并:并州,古地名,在今陕西太原一带。 ②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口中的竹或木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四》)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祖微时,欲聘之聘:以礼物订婚。 | B.廷璋至,屏左右屏:使……退避。 | C.廷璋获之,械送京师械:镣铐。 | D.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赍:携带。 |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 B.①乃募敢死士百余人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C.①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②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 D.①城中鼓噪以出②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小题3: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廷璋在周祖地位低的时候劝姐姐嫁给了他。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后来周祖镇守太原时杨廷璋常去探望他的姐姐,深得周祖的喜爱而被周祖留在身边供职。 | B.在救援隰州的战役中,杨廷璋采取了里应外合的战术,派敢死队趁夜悄悄进攻,让城中士兵呐喊冲出,最后打败了并人,受到了世宗的褒奖。 | C.宋初,杨廷璋加官检校太尉。他的功绩得到了朝野双方的好评,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也令人撰写了碑文赏赐他。 | D.杨廷璋很注重仪表的修饰,即使是接见小官吏也不怠慢。同时他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对待怀疑他的人,他也能坦诚相待。 |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
解析
小题1:C(械:用镣铐拘禁。) 小题2:C(所:代词,用在动词前边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人或事物、地方。A者:前者是代词,可译为“……的情况”或“……的状态”;后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乃:前者是副词,可译为“于是”;后者是副词“竟”。D以:前者是连词,相当于“而”;后者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小题3:A(“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文中没有依据。) 参考译文: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一向低微贫贱,有个姐姐守寡住在京城,周袓地位低下时,想要娶她,他姐姐把这事告诉了杨廷璋。杨廷璋去见周祖,回来对姐姐说:“这个人相貌不一般,不可拒绝他。”姐姐就听从了他。 周祖随从汉祖镇守太原,杨廷璋多次探望他的姐姐,周袓喜欢他的纯朴谨慎。姐姐去世。留杨廷璋在身边供职。等到外出讨伐三处叛乱,入京平定国难,杨延璋多次献上奇妙的计谋。周祖即位,追认册封杨延璋的姐姐为淑妃,破格提拔杨延璋为右飞龙使,杨廷璋坚决推辞不受。 周世宗从澶渊返回京城。说杨廷璋有办事能力,升为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病不朝见,周祖命令杨延璋前去接替他。将要出发,对他说:“如果史懿不接受命令,就设法谋取他。”杨廷璋到达后,让周围的人退避,把诏书给史懿看,告知祸福利害。史懿当天就上了路。不久听说周主去世,杨廷璋几天吐血不进食。 正值隰州刺史孙议去世,杨廷璋派遣监军李谦溥掌管州事。李谦溥到达,并军来攻打这座城,参与谋划的人认为应当赶快救援他。杨廷璋说:“隰州城墙坚固完整,并军仓促到来,不能制造攻城的器械,应当出奇计打败他们。”就招募不怕死的勇士一百多人,许诺给予重赏,从小路派人约李谦溥为内应。到达后就悄悄在夜间出击,城中士兵呐喊冲出,并军大败。奏章送到,世宗下诏褒奖他。 宋初,加官检校太尉。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命令卢多逊撰写碑文赏赐他。李筠叛乱,暗中派遣亲信让他携带密封书信向邻国求援,杨廷璋捉获了他,给他戴上镣铐押送京城,趁机献上攻取的计策,皇帝当即下诏把谋划的事委托给他。等到皇帝亲征时,诏令杨延璋率所辖军队进入阴地,分散贼势。贼军平定,返回军镇。 杨廷璋髯美,上须长而下须短,喜好修饰容貌仪表,即使会见小吏,也未曾怠惰。善特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在晋州时,太祖任命荆罕儒为钤辖。荆罕儒因为杨廷璋是周朝近亲,怀疑他有二心,每次进入府中,随从的人都手持刀剑,想要***杨廷璋。杨廷璋推诚相待,毫不设防,荆罕儒也不敢动手,最终也没有祸患。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数十日。诩乃令军中,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太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是时,长吏听百姓谪罚者输赎,号为“义钱”,托为贫人储,而守令因以聚敛。诩上疏曰:“元年以来,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匈匈不绝。谪罚吏人至数千万,而三公、刺史少所举奏。永平、章和中,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今宜遵前典,蠲除权制。”于是诏书下诩章,切责州郡。谪罚输赎自此而止。宁阳主簿诉其县令之枉,积六七岁不省。主薄乃上书曰:“臣章百上,终不见省,臣岂可北诣单于以告怨乎?”帝大怒,持章示尚书,尚书遂劾以大逆。诩驳之曰:“主簿所讼,百上不达,是有司之过。愚蠢之人,不足多诛。”帝纳诩言,笞之而已。诩因谓诸尚书曰:“小人有怨,不远千里,断发刻肌,诣阚告诉,而不为理,岂臣下之义?”闻者皆惭。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临终,谓其子恭曰:“吾事君直道,行已无愧。”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蠲,juin(书)免除。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戒不虞虞:预料 | B.贸易衣服,回转数周贸:变更 | C.积六七岁不省省:审察 | D.断发刻肌,诣阙告诉告诉:说给人听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虞诩“将帅之略”和“刚正之性”的一组是A.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谪罚吏人至数千万 | B.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州及郡县皆坐免黜 | C.乃令军中,潜发小弩而不为理,岂臣下之义 | D.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虞诩孝敬奉养祖母.被县里推举为顺孙。国相认为他是非凡出众的人打算任用他为吏,而他却因为要奉养祖母拒绝了。 | B.虞诩有将帅之略,被调任为武都太守。在作战中,他指挥若定,用增灶示强、巧用弓弩、易服回转、伏兵掩击等方式迷惑并打败羌人。 | C.虞诩为“义钱”之事上疏皇帝,陈述了贪官污吏的罪行以及百姓遭受的痛苦,建议废除“义钱”。皇帝采纳后,“义钱”制度从此停止。 | D.虞诩认为宁阳县主簿上告该县县令受冤一事虽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但对这样愚蠢的人,没必要***他。 |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景公饮酒,陈桓子侍,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请浮晏子。”公曰:“何故也?”对曰:“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是隐君之赐也。”公曰:“诺。” 酌者奉觞而进之,曰:“君命浮子。”晏子曰:“何故也?”陈桓子曰:“君赐之卿位,以尊其身,宠之百万,以富其家。群臣之爵莫尊于子,禄莫厚于子。今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则是隐君之赐也,故浮子。”晏子避席曰:“请饮而后辞乎?其辞而后饮乎?”公曰:“辞然后饮。”晏子曰:“君赐卿位,以显其身,婴不敢为显受也,为行君令也;宠之百万,以富其家,婴不敢为富受也,为通君赐也。臣闻古之贤君,臣有受厚赐而不顾其国族,则过之;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君之内隶,臣之父兄,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此臣之罪也;君之外隶,臣之所职,若有播亡在于四方者,此臣之罪也;兵革不完①,战车不修,此臣之罪也。若夫敝车驽马以朝主者,非臣之罪也。且臣以君之赐,臣父之党无不乘车者,母之党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党无冻馁者,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如此,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公曰:“善。为我浮桓子也。” (《说苑•臣术》) 注:①完,充足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浮晏子浮:罚酒 | B.临事守职不胜其任,则过之过:过错,过失 | C.若有离散在于野鄙者鄙:边邑、偏远之地 | D.妻之党无冻馁者馁:受饿,饥饿 | 小题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驾驽马以朝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 B.①君赐之君位,以尊其身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矣 | C.①群臣之爵莫尊于子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D.①若夫敝车驽马以朝主者②以五十步笑百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认为,彰君之赐不在于自己丽服华车,而在于将国君的恩赐传播于天下。 | B.面对陈桓子的指责,晏子从容不迫,援古证今,有理有节地阐明为臣之道。 | C.晏子穿缁衣,驾驽马上朝,陈桓子认为他“隐君之赐”,请求景公惩罚他。 | D.陈桓子本想陷害晏子,借机夺取其爵位,但结果反是弄巧成拙,自取其辱。 |
|
阅读下列文字后作答。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上文用哪些修辞表现出孔子的什么精神品质?请简要叙述。 答: 2.文中加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结合浮云的特点具体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答: |
申徒嘉,兀者(被砍掉一只脚的人)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①。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②而不违,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③,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子产曰:“子即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④,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⑤!”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 【注释】①郑子产:郑国的大政治家。伯昏无人:假托的人名。②执政:子产曾是郑国执政大臣,故有此说。③大者:这里指广博精深的见识。④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善射者。彀(gòu):张满弓弩。“彀中”指弓箭射程范围之内,喻指人们生活的社会范围。⑤乃:仍。称: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 师:学习 B.子而悦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 后:看不起 C.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 状:陈述 D.而适先生之所 适:适合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子产性格的一组是( ) ①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 ②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 ③子即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④子无乃称 ⑤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兀者申徒嘉与执政子产同窗共师,子产却以势傲人,不屑与申徒嘉同出共止。子产以社会地位衡量人的价值,因而“索人于形骸之外”,把申徒嘉“齐执政”的行为看作是大逆不道。 B.申徒嘉身上则洋溢着一种“等贵贱”的精神,他以“德”取人,因而“游于形骸之内”,彻底挣脱了社会上本末倒置的价值观的拘束。 C.申徒嘉为捍卫自我的尊严,针锋相对,据理反驳,最后终于使子产改变了态度。 D.在本文中,儒、道两家的价值观发生了碰撞,在二人激烈的言辞交锋中,刻画了申徒嘉外貌奇丑,品行高洁的形象。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译文: (2)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译文: |
沈同(1)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2)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士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人者,或问之曰,‘人可***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之。’今以燕伐燕(3),何为劝之哉?” 【注释】(1)沈同:齐大臣。(2)子哙:燕国国君,名哙,前 320—前 318 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厉行政治改革,并于前 318 年让位于相国子之,不久爆发内乱,齐国乘机攻占燕国,他与子之均被***。此处所说“不得与人燕”,即指其让位之事而言。(3)以燕伐燕:朱熹《集注》云:“言齐无道与燕无异,如以燕伐燕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哙不得与人燕 与:给 B.或问曰 或:有的人 C.劝齐伐燕,有诸 诸:兼词,相当于“之乎” D.孰可以***之 孰:为什么 2.以下各项中,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 A.有购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B.居则曰:“不吾知也!” C.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D.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对齐国讨伐燕国的态度很明显: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去讨伐的。 B.在本文中,孟子认为,燕国能不能被讨伐,其衡估准则应该是和民众的利害、爱憎相一致的。 C.孟子认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的政措,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D.在最后一段中,孟子巧妙地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士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译文: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