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盎者 , 楚人也 , 字丝。父故为群盗 , 徙处安陵。高后时 , 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 , 朝罢趋出 , 意得甚。上礼之恭 , 常自送之 袁盎进曰 :“

袁盎者 , 楚人也 , 字丝。父故为群盗 , 徙处安陵。高后时 , 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 , 朝罢趋出 , 意得甚。上礼之恭 , 常自送之 袁盎进曰 :“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袁盎者 , 楚人也 , 字丝。父故为群盗 , 徙处安陵。高后时 , 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为丞相 , 朝罢趋出 , 意得甚。上礼之恭 , 自送之 袁盎进曰 :“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 上曰 :“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 , 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 , 主亡与亡。方吕后时 , 诸吕用事 ,擅相王 , 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 ,主兵柄 , 弗能正。吕后崩 , 大臣相与共畔诸吕 , 太尉主兵 , 适会其成功 , 所谓功臣 , 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 ,陛下谦让 , 臣主失礼 , 窃为下不取也。” 后朝 , 上益庄 , 丞相益畏。己而绛侯望袁盎曰 :“ 吾与而兄善 , 今而廷毁我 !”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 , 国人上书告示以为反 , 征系清室① , 宗室诸公莫敢为言 , 唯袁盎明绛候无罪。侯得释 , 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淮南厉王朝 , ***辟阳侯 , 居处骄甚。袁盎谏曰 :“诸侯大骄必生患 , 可适削地。”上弗用。淮南王益横。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谋反事觉 , 治 , 连淮南王 , 淮南王征 , 上因迁之蜀 , 鞠车② 传送。袁盎时为中郎将 , 乃谏曰 :“ 陛下素骄淮南王 , 弗稍禁 , 以至此 , 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 , 如有遇雾露行道死 , 陛下竟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 , 有***弟之名 , 奈何 ?”上弗听 , 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 , 病死 , 闻 , 上辍食 , 哭甚哀。盎入 , 顿首请罪 。上曰 :“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 :“上自宽 , 此往事 , 岂可悔我 ! 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 , 此不足以毁名。” 上曰 :“ 吾高世行三者何事 ?” 盎曰 :“陛下居代时 , 太后尝病 , 三年 , 陛下不交睫 , 不解衣 , 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夫曾参以布衣犹难之 , 今陛下亲以王者修之 , 过曾参孝远矣。夫诸吕用事,大臣专制 , 然陛下从代乘六乘传驰不测之渊 , 虽贲、育之勇不及陛下。陛下至代邸 , 西向让天子位者再 , 南面让天子位者三。夫许由一让 , 而陛下五以天下让 , 过许由四矣。且陛下迁淮南玉 , 欲以苦其志 , 使改过 , 有司卫不谨 , 故病死。”于是上乃解 , 曰 :“将奈何 ?” 盎曰 :“ 淮南王有三子 , 唯在陛下耳。” 于是文帝立其三子皆为王。盎由此名重朝廷。( 节选自《史记·袁盎晃错列传》 )
[ 注 ] ①清室 : 汉代囚禁官吏有罪的牢狱。②鞠车 : 囚车。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吕后崩 , 大臣相与共畔诸吕畔 : 背叛   B. 己而绛侯望袁盎曰望: 望: 盼望
C. 盎遂不谢谢: 谢罪D. 且陛下迁淮南王  迁 : 放逐
2 下列各组句子中 ,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适会其成功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
B. ①绛侯乃大与盎结交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①上因迁之蜀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 ①以不用公言至此②将有作 , 则思知止以安人
3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 , 全都表明袁盎 “直陈大义、能言善辩” 的一组是
①绛侯所谓功臣 , 非社稷臣②臣主失礼 , 窃为陛下不取也③绛侯乃大与盎结交④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
⑤上弗听 , 遂行之 ⑥陛下素骄淮南王 , 弗稍禁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D. ①②④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袁盎认为国家的重臣比所谓的功臣重要 , 因为国家的重臣能与主上祸福与共 , 存亡一体 , 而当时绛侯虽掌握兵权却不能匡扶挽救国家的安危。
B. 袁盎认为臣下与主上不可缺失礼节 , 君主要有君主的威严 , 否则臣子就会骄矜无礼。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议 , 后来在上朝的时候 , 皇上显得较为威严 ,丞相也就比较敬畏陛下。
C. 淮南王进京朝见 , ***了辟阳侯 , 举止骄横。袁盎劝谏皇上 , 认为淮南王太骄横 , 必然会发生祸乱 , 应给予责罚 , 并削减他的封地。
D. 袁盎宽慰皇上有三种高出世人的行为。一是伺候得病的太后三年 , 孝顺超过曾参; 二是朝内混乱时 , 冒险奔赴京师 , 勇猛赛过孟贲、夏育;到了代王官邸 , 一再让天子位 , 谦恭礼让许由不及。
答案

1、B
2、C
3、D
4、B
解析

1、B 望 , 怨恨。
2、C (A 项 : 代词 , 他 / 代词 , 这样 ;B 项 : 副词 于是 ,; 就 / 副词 , 竟 , 竟然 , 居然 ;C 项 : 副词 , 于是 , 就 ;D 项 : 连词 , 因为 / 连词 , 来。 )
3、D ③指袁盎与绛侯的交往 ; ⑤指皇上的态度 ; ⑥ 指皇上过去对淮南王的做法。
4、B(“否则”不当。注意原文“丞相如有骄主色 ,陛下谦让 , 臣主失礼”)
【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 , 字丝。他的父亲曾经合伙做过强盗 , 后来迁居安陵。吕后时期 , 袁盎曾经做过吕禄的家臣。到了孝文帝即位 , 袁盎的哥哥袁哙就保举袁盎当了中郎。
绛侯担任丞相 , 退朝后快步走了出来 , 很是志得意满 , 皇上待他很恭谨。常常亲自送他。袁盎上前说 :“陛下认为丞相是什么样的人 ?”皇上说 :“国家的重臣。”袁盎说 :“ 绛侯 ( 周勃 ) 是通常所说的功臣 , 不是国家的重臣。国家的重臣能与主上祸福与共 , 存亡一体。当吕后的时候 , 诸吕当权 , 擅自封王 , 刘氏的命脉 , 像丝带一样的微细 , 几乎快要断绝 , 那时绛侯当太尉 , 掌握兵权 , 不能匡扶挽救。吕后去世后 ,大臣们一起反对诸吕 , 太尉掌握兵权 ,恰巧凑合他成功 , 是所说的功臣 , 而不是国家的重臣。丞相如果对主上表现出傲慢的脸色 , 而您又谦虚退让 , 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节 , 我私下觉得您不该如此啊 !”后来在上朝的时候 , 皇上显得较为威严 , 丞相也就比较敬畏了 , 过了些时候 , 绛侯埋怨袁盎说 :“我和你哥哥素来相当要好 , 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谤我。”袁盎依然不向他谢罪。
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的职位回到了封国 , 封国中有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征召关在狱中 , 宗室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惰 , 只有袁盎说明绛侯是无罪的。绛侯得以被释放 , 袁盎出了不少力。于是络侯这才和袁盎倾心结交。
淮南王刘长进京朝见 , ***了辟阳侯 , 举止很骄横。袁盎劝谏皇上说 :“诸侯太骄横 , 必然会发生祸乱 , 应给予责罚 , 削减他的封地。”皇上不采纳他的意见。淮南王更加骄横。等到棘蒲侯柴武的太子准备谋反的事被发觉 , 追查治罪 , 牵连到淮南王 , 淮南王被征召 , 皇上就用囚车传送 , 把他逐到蜀地去。袁盎当时担任中郎将 , 于是进谏说 :“您素来骄纵淮南王 , 不加一点限制 , 以至于落得现在这个地步 , 如今又突然地严惩他。淮南王为人刚愎 , 万一遭受风寒而之在道途上 , 您就会被认为天下之大却容不得他 , 背上***死弟弟的罪名 , 到时又怎么办呢 ?”皇上不听 , 终于那样做了。
淮南王到达雍地就病死了。皇上听了这消息不吃不喝 , 哭泣得十分哀恸。袁盎进来 , 就叩头请罪。皇上说 :“因为不听取你的意见 , 所以才出现这种情况。”袁盎说 :“皇上请自我宽心 , 这已是过去的事了 , 难道可以反悔吗 ? 况且您有三种高出世人的品行 , 这事并不足以毁了您的名声。”皇上说:“ 我高出世人的行为是哪三种呢 ?”袁盎说 :“ 您在代国的时候 , 太后曾经病了三年 , 您不曾合眼 , 也不曾解衣就寝 , 凡汤药不是您亲口尝过的 , 都不准送给大后。曾参作为平民 , 尚难做到 , 而您作为君王却亲自这样做了 , 比起曾参的孝来那是超过得太多了。诸吕当权时 , 大臣独断专行 , 而您从代地乘坐六辆车驾 , 奔驰到如有不测深的京师来 , 即使是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 , 也比不上您。您到了代王官邸 , 面向西让了两次天子的尊位 , 面向南让了三次天子的尊位。 ( 当初上古的 ) 许由只让一次 , 您却让五次 , 超过许由有四次之多啊 ! 况且您放逐淮南王 , 为的是要他劳苦心志 ,使他改过自新。由于官吏护卫不够严谨 , 所以他才病死。”于是皇上才感到宽解 , 说道 :“那以后怎么办呢 ?” 袁盎说 :“ 准南王有三个儿子 , 随您安排了。” 于是文帝册立了淮南王的三个儿子都为王。袁盎也因此在朝廷声名显赫起来。
举一反三

范 增 论  苏 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几:事物发生变化的细微迹象。②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未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之。③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间:悄悄地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稍:渐渐
C.方羽***卿子冠军,增与羽……方:当……时候
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陋:浅陋,没有见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曰:增之去善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当于是去耶?曰:否/于是余有叹焉
C.不用其言而***其所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D.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作者确认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是项羽刺***卿子冠军宋义的时候,其主要依据是(  )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B.增劝羽***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C.羽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4.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周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如果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
B.文中引《诗经》中的话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的性格也是变化着的。
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必然和根本的联系。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陆陇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进士。十四年,授江南嘉定知县。嘉定大县,赋多俗侈。陇其守约持俭,务以德化民。或父讼子,泣而谕之,子掖父而善事焉;弟讼兄,察导讼者杖之,兄弟皆感悔。恶少以其徒为暴,校於衢,视其悔而释之。豪家仆夺负薪者妻,发吏捕治之,豪折节为善人。讼不以吏胥逮民,有宗族争者以族长,有乡里争者以里老。
十七年,举博学鸿儒,未及试,丁父忧归。十八年,左都御史魏象枢应诏举清廉官,疏荐陇其洁己爱民,去官日,惟图书教卷及其妻织机一具。民爱之比于父母,命服阕以知县用。二十二年,授直隶灵寿知县。灵寿土瘠民贫,役繁而俗薄。陇其请于上官,与邻县更迭应役,俾得番代。行乡约,察保甲,多为文告,反覆晓譬,务去斗狠轻生之习。二十三年,直隶巡抚格尔古德以陇其与兖州知府张鹏翮同举清廉官。二十九年,诏九卿举学问优长、品行可用者,陇其复被荐,得旨行取。陇其在灵寿七年,去官日,民遮道号泣,如去嘉定时。授四川道监察御史。偏沅巡抚于养志有父平丧,总督请在任守制。陇其言天下承平,湖广非用兵地,宜以孝教。养志解任。
为县崇实政,嘉定民颂陇其,迄清季未已。灵寿邻县阜平为之置冢,民陆氏世守焉,自号陇其子孙。 ——选自《清史稿》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父讼子,泣而谕之谕:劝说
B.疏荐陇其洁己爱民洁:使……廉洁
C.为县崇实政崇:崇拜
D.如去嘉定时去: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豪折节为善人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①陇其请于上官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务去斗狠轻生之习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宜以孝教②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老百姓对陆陇其敬仰与爱戴的一组是
①陇其守约持俭,务以德化民②民爱之比于父母③去官日,民遮道号泣
④民陆氏世守焉,自号陇其子孙⑤疏荐陇其洁己爱民⑥陇其复被荐,得旨行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官司,陆陇其不用差役去逮人,属于宗族内部争讼的,便以族长去治办,属于乡里争讼的,便靠里老去治办。
B.陆陇其离任时,只有图书几卷以及妻子的织机一部,这与俗语所谓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陆陇其为官清廉,他任职地区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他几次离任,百姓都是含泪相送。因品行优秀也多次被推荐给朝廷。
D.嘉定县的老百姓歌颂陆陇其,直至清末也没有停止。甚至有人冒充陆陇其的子孙,企图骗取老百姓的信任。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也。少以学行闻,举孝廉茂才,辟公府,皆不就。起家为酒泉太守,转安定、武都,所在有威名。太祖征张鲁,过其郡,见则悦之,使为军导。鲁破,则绥冬下辩诸氏,通河西道,徙为金城太守。是时丧乱之后,吏民流散饥穷,户口损耗,则抚循之甚谨。外招怀羌胡,得其牛羊,以养贫老。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得数千家。乃明为禁令,有干犯者辄戮,其从教者必赏。亲自教民耕种,其岁大丰收,由是归附者日多。
征拜侍中,与董昭同寮。昭尝枕则膝卧,则推下之,曰:“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初,则及临淄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帝在洛阳,尝从容言曰:“吾应天而禅,而闻有哭者,何也?”则谓为见问,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侍中傅巽掐则曰:“不谓卿也。”于是乃止。文帝问则曰:“前破酒泉、张掖,西域通使,敦煌献径寸大珠,可复求市益得不?”则对曰:“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帝默然。后则从行猎,槎桎拔,失鹿,帝大怒,踞胡床拔刀,悉收督吏,将斩之。则稽首曰:“臣闻古之圣王不以禽兽害人,今陛下方隆唐尧之化,而以猎戏多***群吏,愚臣以为不可。敢以死请!”帝曰:“卿,直臣也。”遂皆赦之。然以此忌惮。黄初四年,左迁东平相。未至,道病薨,谥曰刚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太祖:曹操。②临淄侯植:临淄侯曹植。  ③槎桎(chá zhi):拦截野兽的围栏。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孝廉茂才  举:推举,推荐
B. 则绥定下辩诸氐  缓定:安抚平定
C. 皆发服悲哭  发服:穿上丧服
D. 则谓为见问  见:指代自己
2. 以下旬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则“直”的一组是
①与民分粮而食,旬月之间,流民皆归
②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③亲自教民耕种
④须髯悉张,欲正论以对
⑤求而得之,不足贵也
⑥然以此忌惮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④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则年轻时曾谢绝了朝廷的征召,后来由平民出任酒泉太守,几经调任,他都恪尽职守,所到之处都传诵他的威名。
B. 苏则是个体恤百姓的好官。他曾和老百姓分粮而食,共度难关,还亲自教导百姓耕种,使他们丰衣足食。
C. 苏则反对魏氏废汉自立,面对魏文帝的指责,他无所顾忌,正言厉色地上前与之辩论,因而被文帝忌惮。
D. 苏则为人正直,不管是对朝臣还是对帝王,他都能直言不讳,因而,文帝给他的谥号为刚侯。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8~10题。
送胡叔才序
王安石
叔才,铜陵大宗,世以赀名。子弟豪者驰骋渔弋为己事,谨者务多辟田以殖其家。先时,邑之豪子弟有命儒者,耗其千金之产,卒无就。邑豪以为,莫肯命儒者,遇儒冠者皆指目远去,若将己然,虽胡氏亦然。独叔才之父母不然,于叔才之幼,捐重币,逆良先生教之。既壮可以游,资而遣之,无所靳。居数年,朋试于有司,不合而归。邑人之訾者半,窃笑者半。其父母愈笃,不悔,复资而遣之。
叔才纯孝人也,悱然感父母所以教己之笃,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思显其身以及其亲。不数年,遂能襃然①为材进士,复朋试于有司,不幸复诎于不己知。不以予愚而从之游,尝谓予言父母之思,而惭其邑人,不能归。予曰:“归也。夫禄与位,庸者所待以为荣者也。彼贤者道弸②于中,而襮③之以艺,虽无禄与位,其荣者固在也。子之亲,矫群庸而置子于圣贤之途,可谓不贤乎?或訾或笑而终不悔,不贤者能之乎?今而舍道德而荣禄与位,殆不其然;然则子之所以荣亲而释惭者,亦多矣。昔之訾者窃笑者,固庸者尔,岂子所宜惭哉?姑持予言以归,为父母寿,其亦喜无量,于子何如?”因释然寤,治装而归。予即书其所以为父母寿者送之云。
注释:①襃然:出众之貌。 ②弸:充满。 ③襮:显露。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豪以为谚,莫肯命儒者         谚:借口
B、若将浼己然                     浼:沾染,影响
C、资而遣之,无所靳               靳:吝惜
D、不以予愚而从之游                游:出游
9、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胡叔才的父母“教之笃”的一组是(    )
①耗其千金之产,卒无就      ②捐重币,逆良先生教之
③资而遣之,无所靳          ④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
⑤不悔,复资而遣之          ⑥不予愚而从之游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看似是交代友人胡叔才的家世,重点却是叙述当时重钱利轻学识的世风。
B、胡叔才的父母不为世风所染,不惜重金资助他读书,乡人指斥讥笑也不后悔,这的确难能可贵。
C、胡叔才尽管好学,“追四方才贤,学作文章”,但由于资质的原因,两次都名落孙三。
D、最后,作者借劝说胡叔才回去的机会,阐述了求学以“道”“艺”为本不以“禄”“位”为荣的道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思显其身以及其亲。(3分)
译文:                                                            
(2)夫禄与位,庸者所待以为荣者也。(4分)
译文:                                                                        
(3)因释然寤,治装而归。(3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
重修定王台碑记   清·夏献云
湖湘人尚气节,风俗敦厚。虽乡愚僻壤,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盖其崇根本,渐摩成化久矣。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一宅一台,岿然独存。
云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光绪二年,修贾太傅祠成,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今年春,郡绅李君兴谟等以重修请。官绅俱有同志,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焕然一新。
考《汉书》,景帝二年,封子发为长沙王。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与程姬有共太后之称,唐姬并无封号。而相传定王筑台,有云望程唐二母者,有云望唐母者。《长沙县志》称双女墓,地不可考。亦从《水经注》、《方舆胜览》、《楚宝》、《通志》拾遗言,望唐姬为是。宋朱、张夫子登台有诗,元许有壬始言定王之孝。《楚宝》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以志思亲,说必不谬。《北海碑》言:“炎汉太宗,长沙清庙。”光武中兴,肇祀舂陵,李碑足补祀典之阙,亦文人尊崇之意耳。蓼园见任昉《述异记》,尤为孝思之证云。又考,宋时台为长沙学宫,今祀仍旧制。
窗牖洞开,风景殊胜。隙地复蓼园旧迹,台侧得泉曰古涧泉。泉旁为东涧草堂,迤南为望云山馆。有池有馆,杂植花竹,足以备流连,志景慕已。
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明伦尚孝,风俗之良。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忠爱其君者。云从政湖南,涓埃无补,见斯邦化行俗美,而知彝伦秩叙之有由来。登斯台也,其必有闻风兴起于百世下者矣。是为记。
【注释】
①定王台:为古代长沙名胜,传为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所筑。相传刘发来长沙后,思念其母,派人运米去长安,再将长安的土运来长沙,筑一高台以登临望母。
②宅:贾谊故宅。
③蒇:完成。
④北海碑:即麓山寺碑,唐李邕作。
⑤肇祀舂陵:肇,开始。舂陵,湖南宁远县西北,刘发之子刘买封于此,称舂陵侯;光武帝刘秀即为刘买后裔。
⑥李碑:即李邕的麓山寺碑。
⑦蓼园:定王刘发宫殿中的一处苑囿。
⑧彝:常道,法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莫著于长沙定王           著:显著,昭著
B.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         逮:达到,实现
C.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        博:增加,丰富
D.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         饬:整治,整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云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B.①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C.①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忠爱其君者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而知彝伦秩叙之有由来 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3.下列陈述和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湖湘一带的人由于崇尚为人的根本,久之而成风习,故即便是偏僻地方的愚鲁之人谈及忠孝,也会神情激越。
B.作者奉命来到湖南后,先修整了贾太傅祠,但定王台的重修不太顺利,后在一些地方绅士和官员的支助下才了却心愿。
C.长沙王刘发的母亲因出身微贱,故而得不到景帝的宠爱,她与程姬表面上虽然都有太后的称呼,但实际上并没有分封。
D.关于定王刘发修筑高台的目的,历来有多种说法,作者以《水经注》《楚宝》等典籍为据,认为应该是为了遥望唐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事。
(2)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
(3)明伦尚孝,风俗之良。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