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高祖父众,众父兴,皆为名儒。时华歆为豫章太守,浑乃渡江投歆。太祖①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下蔡长、邵陵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也。高祖父众,众父兴,皆为名儒。时华歆为豫章太守,浑乃渡江投歆。太祖①闻其笃行,召为掾,复迁下蔡长、邵陵令。天下未定,民皆剽轻,不念产殖;其生子无以相活,率皆不举。浑所在夺其渔猎之具,课使耕桑,又兼开稻田,重丢子之法。民初畏罪,后稍丰给,无不举赡;所育男女,多以郑为字。辟为丞相掾属,迁左冯翊②。 太祖征汉中,以浑为京兆尹③。浑以百姓新集,为制移居之法,使兼复者与单轻者相伍,温信者与孤老为比,勤稼穑,明禁令,以发奸者。由是民安于农,而盗贼止息。及大军入汉中,运转军粮为最。又遣民田汉中,无逃亡者。太祖益嘉之,复入为丞相掾。文帝即位,为侍御史,加驸马都尉,迁阳平、沛郡二太守。郡界下湿,患水涝,百姓饥乏。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堨,开稻田。郡人皆以为不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此丰民之本也。"遂躬率吏民,兴立功夫。一冬间皆成。比年大收,顷亩岁增,租入倍常,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转为山阳、魏郡太守,其治放此。又以郡下百姓,苦乏材木,乃课树榆为篱,并益树五果④,榆皆成藩,五果丰实。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明帝闻之,下诏称述,布告天下。 浑清素在公,妻子不免于饥寒。及卒,以子崇为郎中。(节选自《三国志·郑浑传》) 注:①太祖,指曹操。文帝,指魏文帝曹丕。明帝,指魏明帝曹睿。②左冯(pínɡ)翊:官名,三国时临晋(今陕西大荔)太守。⑦京兆尹: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④五果:核果、肤果、壳果、桧果、角果。这里泛指果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闻其笃行 笃:忠厚 | B.重丢子之法 重:重要 | C.其治放此 放:仿效 | D.榆皆成藩 藩:行列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浑乃渡江投歆/良乃入,具告沛公 | B.明帝闻之/此丰民之本也 | C.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D.由是民安于农/觉今是而昨非 |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A.兴陂堨,开稻田 陂堨:陂塘和堤坝 | B.后稍丰给,无不举赡 举赡:生养子女 | C.比年大收 比年:连年 | D.浑清素在公 清素:清静朴实 | 小题4:郑浑在太守任上,做了许多安民利民的事,全都表现他这些事的是 ①课耕桑 ②明禁令 ③兴陂(堨) ④树榆果 ⑤重丢子之法 ⑥制移居之法小题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针对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都不思生产,也不愿生养子女的严重情况,郑浑在重丢子之法的同时,课使耕桑,扭转了局势,受到百姓的由衷爱戴。 | B.郑浑在京兆尹任上,为新聚百姓制定居住之法,让众、单为伍,信、老为邻;又使其勤耕作,发奸人。由是盗贼止息,民安于农。 | C.郑浑任阳平、沛郡太守期间,亲率吏民兴修水利,开辟稻田,以致连年丰收,租入倍常。等到曹操的大军进入汉中,他转运的军粮也最多。 | D.本文主要选写郑浑一生几件事,通过对他的言行的具体记叙,既表现了他治理有方的杰出政绩,也表现了他清素在公的优秀品质,他因此受到曹魏政权的重用和褒扬。 |
|
答案
小题:B 小题:A 小题:D 小题:D 小题:C |
解析
小题:重:加重。 小题:A.①②乃,副词,"于是"。B.①之,代词,指郑浑的事迹;②之,助词,"的"。C.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比"。D.①是,代词,"此";②是,形容词,"正确"。 小题:清素:清廉朴素。 小题:转运的军粮最多是郑浑在京兆尹任上的事,不是任阳平、沛郡太守期间的事。 小题:①⑤为郑浑在下蔡长、邵陵令任上的政绩,不是在太守任上的事。 参考译文: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他的高祖父郑众,郑众的父亲郑兴,都是著名的儒家学者。当时华歆为豫章太守,郑浑于是渡江投奔华歆。太祖(曹操)听说他忠厚德行,封他为掾令,不久又升为下蔡长、邵陵令。当时国家不安定,老百姓都动荡不安,不考虑农业生产和养殖牲畜,生的子女也无法养活,于是都不生养。郑浑在自己的辖地收缴百姓的渔猎工具,督促他们致力农桑生产,又开辟稻田,加重不生养子女的处罚。百姓起初害怕犯罪,后来逐渐生活丰足,于是生养子女,所生育的子女取名多以郑为字。不久郑浑升为丞相掾属,接着升为左冯翊。 太祖(曹操)征讨汉中,任命郑浑为京兆尹。郑浑看到百姓新从各地迁来,于是制定移居的法律,让人多的和人少的家庭为伍,温和诚实的人家与孤寡老人为邻。让百姓勤于耕种,明晓禁令,同时处罚奸人,因此百姓安心农业,盗贼也不再出现。等到征讨大军进入汉中,他辖地输送的军粮是最多的。他又派遣百姓到汉中耕种,没有一个逃亡的。太祖更加嘉奖他,又升为丞相掾。魏文帝即位后,他提升侍御史,加驸马都尉,不久调任阳平、沛郡两地太守,辖地处于低洼,潮湿,常有水灾,百姓生活困顿。郑浑在萧县开塘筑坝,围建稻田,郡人都认为不便利。郑浑说:“这里地势低湿,积水不流,适宜灌溉,最终能长久收到鱼稻之利,这是使百姓富足的最根本方法。”于是亲自率领官吏和百姓,兴田开塘建筑坝,一个冬天就好了。结果连年大丰收,田亩粮食产量年年递增,赋税收入比常年翻倍,百姓得到了他带来的好处,刻碑颂扬他,号曰郑陂。不久他调任山阳、魏郡太守,其管理和做法与前面一样。又因为辖地百姓,以缺乏树木为苦,于是督促他们种植榆树作外围,内围种植各种果树,榆树长成了行列,果树也获得丰收。进入魏郡地界,村落整齐划一,百姓财用丰足,生活富饶,魏明帝听说了他的事迹,下诏表彰他并通告全国。 郑浑清廉朴素为官,妻子儿女却遭饥寒。他去世后,明帝任命他的儿子郑崇为郎中。 |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李邈,字彦思,临江军清江人,唐宗室宰相适之之后。少有才略,以父任为太庙斋耶,擢通判河间府。以迕蔡京、童贯,迁知霸州。为辽国贺正副使,还,贯将连金人夹攻契丹,呼邈至私第,以语动之,使附己。邈言契丹人未厌其主,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贯不能用,乃乞致仕。叹曰:“国家祸乱自兹始矣!” 金人犯京师,诏趣入见,邈慨然复起就道。既至,会姚平仲战不利,京师震动。上问御敌奈何,邈言:“胜负兵家之常势,陛下无过忧,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因言:“种师道宿将,有重名,二敌所畏。朝廷自主和议,而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使见可击而进,胜固社稷之福;不胜,亦足使敌知吾将帅有以国为任者。”上称善。 守真定,兵不满二千,钱不满二百万,自度无以拒敌,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民恃邈为固,不数日,得钱十三万贯、粟十一万石,募民为勇敢亦数千人。金人至,邈乞师于宣抚副使,且间道走蜡书上闻,皆不报。城被围,且战且守,相持四旬。城破,邈巷战不克,将赴井,左右持之不得入。斡离不①胁邈拜,不拜,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乃拘于燕山府。 金人问曰:“集民兵击我,谓我为贼,何也?”邈曰:“汝负盟,所至掠吾金帛子女,何讳吾言敌?”不能屈。久之,欲以邈知沧州,笑而不答,且说之曰:“汝不以此时归二帝②及两河地,岁取重币如契丹,以为长利,强尚可恃乎?”金人讳其言,命邈被发左衽,邈愤,诋毁甚力。金人大怒,遂遇害。将死,颜色不变,南向再拜,端坐就戮。燕人为之流涕。 (选自《宋史•忠义传》,有删节) 【注】①完颜斡离不:金太祖第二子。②二帝:此处指宋徽宗(赵佶) 和宋钦宗(赵桓)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 阴:暗中 | B.第古未有和战不定而能成功者 第:只是 | C.诏趣入见 趣:急速 | D.邈巷战不克 克:能够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现李邈 的“才略”和“忠义”的一组是(3分) ①国家祸乱自兹始 ③乃谕民出财,共为死守 ②邈慨然复起就道 ④尽以诸道兵畀师道,视敌为进退 ⑤因教贯阴佐契丹以图金人 ⑦左右持之不得入 ⑥以火燎其须眉及两髀,亦不顾 ⑧燕人为之流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贯曾有联合金人夹击契丹的计划,并召李邈到私人府第谋划这件事,但李邈认为契丹百姓尚未厌弃自己的君主,时机尚不成熟,因此不赞成。 | B.金人进犯京师,李邈建议皇上不能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应该早作决断,放弃和谈,把全部兵权都交给老将种师道,和金人决一死战。 | C.李邈守卫真定,充分调动百姓的力量,坚守了一个多月。城池被攻破,仍顽强抵抗。被俘后,也能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向金人臣服。 | D.金人想收买李邈,以官职相诱,没有成功。逼李邈改变宋人的服饰装扮,又被李邈义正辞严地斥责。李邈被***害之时,燕地的百姓也为他流泪。 |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福州八中高三模拟考试)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离娄上》) 小题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说:“侍奉谁最重要?侍奉父母双亲最重要。守护谁最重要?守护自己最重要。”守护自己的意思是守护自身的操守,不失去白己的节操。 | B.孟子欣赏不失去自己的节操而又能侍奉父母的人,对那些失节而侍奉父母的人是鄙弃的。在孟子看来,“孝”固然重要,但“守身”更重要。 | C.孟子对失节而能侍奉父母的人并不是鄙弃的,只是说没听说过而已,在孟子看来,“事亲”足最根本、最重要的,所以“孝”比“守身”更重要。 | D.孟子既肯定“事亲”,也肯定“守身”。“孝”不仅是侍奉父母,子女立身行道,守节不改,以显父母,是“孝”的最高境界。孟子这段话丰富了孝的新内容。 | 小题2: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说说你对“事亲”和“守身”的理解。(3分)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09年福建省单科质检) 邹与鲁讧①。穆公问日:“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日:“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日:‘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下》) 【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小题1: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小题2: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注释】①疾视:怒目而视。②旅:众。③徂莒:此处指来侵的敌众。④祜:福。⑤对:答。 小题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子所说的“小勇”指的是血气所为之勇。 | B.“王请大之”说的是要齐宣王去掉小勇,换之以——怒震天下的大勇。 | C.“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就是武王的大勇。 | 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 | 小题2: 孟子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章句下》)请联系上文,说说孟子关于“勇”的认识。(3分) |
文化名著阅读理解题。(6分)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小题1: 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于过错,子夏的看法独特,他认为“小人之过”在于文才丰富。他的看法与孔子、子贡对待错误的看法不一致。 | B.孔子认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一味去埋怨别人对自己不好,要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改变自己,多责求自己,少苛求别人。 | C.子贡认为,君子也会有过错,只不过君子的过错如同日食月食一样;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可见,闻过则喜、过而改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品德。 | D.“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练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 |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