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释之论法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①,匿桥下。久之,以为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释之论法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①,匿桥下。久之,以为行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释之论法
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①,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注释:①县人来:长安县人。跸,止行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更:改变
B.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倾:偏失
C.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案:案件
D.欲致之族族:灭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上使立诛之则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文帝与太后言之/填然鼓之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答:
B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答:
答案

小题:C
小题:D
小题:
A假如是别的马,不就要实实在在摔伤我了吗?
B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
解析

小题:C应解释为“按照”;
小题:D(A两个“乃”都是副词,解释为“竟”;B两个“则”都是连词,表示承接;C两个“所以”都表示凭借;D前“之”代词,解释为“这件事”,后“之”助词,无义。)
小题:见译文
译文:
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一些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冯唐直言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 。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何以?”唐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善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 ,而搏髀曰 :“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唐曰:“主臣! 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注释:尚食监:主管膳食的官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数:屡次
B.善赵将李齐善:善良
C.召唐让曰让:责备
D.独无间处乎间:私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唐以孝著/夫以秦王之威
B.战于钜鹿下/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C.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风之积也不厚
D.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小题3:翻译画线的句子
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醉花窗医案
心胃痛一证,内经条目甚多,先辈名公,分为九等,极为详尽,今鉴遵之,编为歌诀而莫不有虚实之分,可谓无遗蕴矣。
曾忆邻村有医士姓王名维藩者,余同谱弟丹文茂才之族叔也,故业医,货药饵,邻有妇人病胃痛者请王治之,王用海上方中失笑散,服之立效。后凡有患心胃痛者,王辄以失笑散治之,效否各参半。王素食洋烟,一日自觉胃痛,亦自取失笑散服之,痛转甚,至夜半痛欲裂,捣枕椎床,天未明寂然逝矣。
因思失笑散为逐瘀之药,王之邻妇必因瘀血凝滞,故用之立效。其余风寒暑热、饮食气郁,皆能致之,若概以失笑散施治,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王用失笑散不知曾***几人,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业医者,可不多读群书,以求其是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谓无遗蕴矣蕴:内容
B.故业医,货药饵货:买
C.王素食洋烟素:平时
D.饮食气郁,皆能致之致:导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王辄以失笑散治之/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B.若概以失笑散施治/敛赀财以送其行
C.又不求其虚实/其曲中规
D.业医者,可不多读群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小题3:在下面各句的括号内补出省略的内容
A.(          )分为九等,极为详尽
B.(          )故业医,货药饵
C.(          )天未明寂然逝矣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A.又不求其虚实,几何不误人性命乎?
B.故己亦以失笑死,殆冥冥中之报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8分)
市隐斋记
元好问
予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①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 ,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之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小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
注①山人索高价:山人,指隐士。指有的人隐居是为了博得名誉后再出仕为官。 ②干没氏:指与世沉浮,追逐私利的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道未笃笃:深厚。
B.渠欲得君作记渠:他。
C.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终:结束。
D.伯休执价不移执:固执。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若知隐乎B.君其以我故为之
冀若垂天之云吾其还也。亦去之
C.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D.故以朝市为大隐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夫娄公固隐者也B.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
C.能定能应,不为物诱D.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体,以两次对话来结构全文,表明自己对隐士的看法,文风犀利,写法别具一格。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朝市。
C.本文借朋友请求为娄公“市隐斋”写“记”一事,采取委婉劝讽的方式,表明了对世间假隐士的批判态度以及对沽名钓誉者的鄙视。
D.文章借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批评李姓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
(2)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西门豹治邺
司马迁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十二渠经绝驰道,到汉之立,而长吏以为十二渠桥绝驰道,相比近,不可。欲合渠水,且至驰道合三渠为一桥。邺民人父老不肯听长吏,以为西门君所为也,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长吏终听置之。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泽流后世,无绝已时,几可谓非贤大夫哉!
传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史记·滑稽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使一人趣之趣:催促
B.贤君之法式不可更也更:改动
C.十二渠经绝驰道绝:断
D.几可谓非贤大夫哉几:几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B.幸来告语之
不赂者以赂者丧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C.行数十里乃没D.即不为河伯娶妇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3:下列全都表现西门豹在除害中善于斗争的一项是
①问之民所疾苦
②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
③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④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
⑤西门豹簪笔磬折
⑥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③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大量运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情节,揭示矛盾,表现了人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聪明才智。
B.文章通过调查、除害、兴利三个情节的展示,刻画了一位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官吏形象。
C.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比如调查访问,掌握事实详写,如何筹划、定计,就略写;斗智除害写得比较详细,而兴修水利则写得比较简略。
D.西门豹设计破除迷信,并发民凿渠,大力兴修水利,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积极响应,邺地重又繁荣起来。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答:
②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8分)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本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
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释: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乎有裨焉裨:益处
B.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信:相信
C.是诚有大过人者过:胜过
D.大易备矣备:完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复何以尚之哉                 B.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         今君乃亡赵走燕
C 而早以节立志                 D.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小题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B.进德修业
C.能以节立身者鲜矣D.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都是为了取其所蕴含的精神,并不只是为了好玩、喜好。同
样别的一些物什也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
B 会稽的黄中立,就是因为竹子有节而喜欢种植竹子,并在竹林中建了一座“尚节亭”。
作者刘基看到了以后很喜欢。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的节,体现了阴阳寒暑的中和之道;而作为人的大节,则体现为
极难做列的中和之道。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要未雨绸缪,从平时在家时就开始讲究,
就能做到应对自如。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3分)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