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2分,每小题3分)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永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初为郡功曹。莽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2分,每小题3分)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永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初为郡功曹。莽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2分,每小题3分)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父宣,哀帝时任司隶校尉,为王莽所***。永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初为郡功曹。莽以宣不附己,欲灭其子孙。都尉路平承望风旨,
规欲害永。太守苟谏拥护,召以为吏,常置府中。永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谏每戒永曰:  “君长畿事不密,祸倚人门。”永感其言。及谏卒, 自送丧归扶风,路平遂收永弟升。太守赵兴到,闻乃叹曰:“我受汉茅土,不能立节,而鲍宣死之,岂可害其子也!”敕县出升,复署永功曹。时,有矫称侍中止传舍者,兴欲谒之。永疑其诈,谏不听而出,兴遂驾往,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乃止。后数日,莽诏书果下捕矫称者,永由是知名。
更始二年征,再迁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永至河东,因击青犊,大破之,更始封为中阳侯。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
时赤眉害更始,三辅道绝。光武即位,遣谏议大夫储大伯,持节征永诣行在所。永疑不从,乃收系大伯,遣使驰至长安。既知更始已亡,乃发丧,出大伯等,封上将军列
侯印绶,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余人诣河内。帝见永,问曰:“卿众所在?”永离席叩头曰:“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惭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时攻怀未拔,帝谓永曰:“我攻怀三日而兵不下,关东畏服卿,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即拜永谏议大夫。至怀,乃说更始河内太守,于是开城而降。
时董宪裨将屯兵于鲁,侵害百姓,乃拜永为鲁郡太守。永到,击讨,大破之,降者数千人。帝嘉其略,封为关内侯,迁扬州牧。会遭母忧,去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
建武十一年,征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直不避强御。帝常曰:“贵戚且宜敛手,以避二鲍。”其见惮如此。
永行县到霸陵,路经更始墓,引车入陌,从事谏止之。永曰:“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虽以获罪,,司隶所不避也。”遂下拜,哭尽哀而去。西至扶风,椎牛上苟谏
冢。帝闻之,意不平,问公卿曰:  “奉使如此何如?”太中大夫张湛对曰:“仁者行之宗,忠者义之主也。仁不遗旧,忠不忘君,行之高者也。”帝意乃释。
(节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九》,有删改)
注:①束在马胸前的皮带。②汉更始帝刘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尉路平承望风旨,规欲害永   规:计划,打算
B,持节征永诣行在所诣:接受旨意
C、可且将故人自往城下譬之。   譬:劝说
D.恢亦抗直不避强御   抗:不顺从,引申为刚正不屈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永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
故为之支以志   .
B 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乃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路平遂收永弟升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D 丁遂下拜,哭尽哀而去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鲍永“仁”与“忠”的一组是
A ①少有志操,习欧阳《尚书》
②因数为谏陈兴复汉室,剪灭篡逆之策   
B①兴遂驾往,永乃拔佩刀截马当匈    
②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
C①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
②臣事更始,不能令全,诚惭以其众幸富贵,故悉罢之。
D①去官,悉以财产与孤弟子
②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虽以获罪,司隶所不避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王莽***了鲍永的父亲鲍宣并欲斩草除根。太守苟谏是个正直的官员,他非常同情鲍永家的遭遇,为保护鲍永,将他安排在自己身边为吏。
B.鲍永素有大志,经常向苟谏陈说兴复汉室歼灭篡权叛逆王莽的计策,而苟谏经常告诫他要当心由此招来灭门之祸。
C.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派谏议大夫储大伯持符节召见鲍永。鲍永怀疑有诈,关押了储大伯。后来他释放了储大伯,但也以遣散部队的方式表达了心中的不满。
D.鲍永严于执法,不避权贵,使朝廷风纪肃然,王公大臣莫不小心谨慎。后来的鲍恢也与他一样“抗直不避强御”,连光武帝刘秀也赞赏他们。
小题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言材料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永虽为将率,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3分)
②亲北面事人,宁有过墓不拜!(3分)
(2)课文中的句子。(4分)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4分)
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D
小题:C
小题: (10分) 
(1)①鲍永虽然是将帅,然而他乘坐的车子所穿的衣服都十分陈旧朴素,这样被道路上的人们所辨识。(“虽”1分,“敝素’’1分,“为……所”1分o)
②我曾亲身面向北而侍奉他,哪里有经过他的陵墓却不拜祭的道理!  (句意1分,“事”1分,“宁”1分)
(2)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因’,“敝’’1分,“与”“知”1分,“以”“易”1分,“吾其还也”1分。)
解析

小题:B(诣:到)
小题:C(遂:于是,就。A中“为”:介词,向、对/动词,写;B中“乃”:才/竟然;D中“而”:表承接/表假设)
小题:D(A中①不能体现其仁,B中②不能体现其忠,C中①不能体现其仁)
小题:C(他遣散部队是不想“以其众幸富贵”,并非表示对光武的不满)
小题:见译文 (10分) 
(1)① (“虽”1分,“敝素’’1分,“为……所”1分o)
②(句意1分,“事”1分,“宁”1分)
(2) (“因’,“敝’’1分,“与”“知”1分,“以”“易”1分,“吾其还也”1分。)
参考译文
鲍永字君长,是上党屯留人。他的父亲鲍宣,在哀帝时候担任司隶校尉,被王莽所***。鲍永年少时就有志向与节操,学习欧阳生的《尚书)。起初担任郡功曹。王莽因为鲍宣不阿附自己,就想灭掉他的子孙。都尉路平揣摩迎合王莽的心意,打算要***害鲍永。太守苟谏保护鲍永,把他召来担任自己手下的官吏,经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府中。鲍永于是就屡次向苟谏陈说兴复汉室,除去篡权叛逆的策略。苟竦常劝戒鲍永说:“你谋划机密事却作得不够隐秘,当心祸患累及家人。”鲍永为他的话所打动。等到苟诔死去,鲍永亲自护送他的遗体回到扶风,路平就趁这个机会关押了鲍永韵弟弟鲍升。太守赵兴到任,听说这事叹息说:“我接受汉朝廷的册封,却不能成就名节,现在鲍宣为名节而死了,我怎么能害他的儿子呵!”于是就命令县令释放鲍升,又恢复了鲍永的功曹一职。当时,有假冒宫中侍中身份的人住在传舍中,赵兴想要去拜谒。鲍永怀疑其中有诈,劝说赵兴,赵兴不听从仍执意出府,当他驾车前往时,鲍永拔出佩刀割断了马胸前的皮带(当胸:束在马胸前的皮带),赵兴才没有去成。几天后,王莽的诏书果然下达,要求追捕假冒身份的人,鲍永因此而知名。
更始帝(刘玄)二年,鲍永被朝廷征召,连续二次升迁担任了尚书仆射,井履行大将军职务。他到了河东,攻打青犊,大破敌军,朝廷封他为中阳侯。鲍永虽身为将帅,然而他乘的车辆所着的服装陈旧而俭朴,凭这一特点,而被路上的行人所辨识。
这时赤眉军***害了更始帝,京城附近的道路被阻断。光武帝(刘秀)即位,派遣诛议大夫储大伯拿着符节征召鲍永到光武所在的地方去。鲍永有所怀疑而没有听从,并扣押了储大伯,派遣使者骑快马赶到长安去打探情况。这才知道更始帝已死,鲍永就为更始发丧,释放了储大伯等人,封存好上将军列侯的印绶,全都遣散了士兵,只用幅巾束发(幅巾谓不着冠,只用幅巾束首)和诸将以及自己的心腹百余人到河内去。光武帝见到鲍永,问他:“你的士兵在哪里?”鲍永离开座席叩头说:“臣侍奉更始帝,却不能保全他,我确实为率领他的士兵来求得富贵而惭愧,所以全都解散了他们。”当时汉军攻打怀而未能攻下,光武帝对鲍永说:“我攻打怀三天都没能攻下,关东的人都敬畏佩服你,你可以暂且带你的人亲自去城下劝说他们。”于是就授予鲍永谏议大夫之职。到了怀,鲍永就劝说更始帝封的河内大守,于是河内太守就打开城门而降。
当时,董宪的副将屯兵于鲁,危害百姓,朝廷就授鲍永为鲁郡太守。鲍永到了以后,攻打敌军,大败他们,投降的就达数千人。皇帝表彰他的功劳,封他为关内侯,调任杨州牧。正赶上他的母亲去世,鲍永辞去官职,把财产全都分给那此贫苦孤弱的弟子。
建武十一年,被朝廷征召担任司隶校尉。皇帝的叔父赵王刘良是尊崇的皇亲,位贵而权重,鲍永因事而弹劾他大不敬之罪,因此朝廷上下一片肃然,官员们没有不小心谨慎的。此时朝廷征召扶风的鲍恢担任都官从事,鲍恢也刚正直耿而不惧强暴有势力的人。皇帝常说:“皇室的内外亲族应收敛一下自己的行为了,这样才能免受二鲍的惩处。”他们两人就是这样地被人惧怕。
鲍永巡视郡县来到霸陵,路上经过更始帝的陵墓,便要引车进入墓地,随从的官员都劝说阻止他。鲍永说:“我曾亲身面向北而侍奉他,哪里有经过他的陵墓却不拜祭的道理!即使因此获罪,我也不会逃避主管部门的惩处的。”于是就下车拜祭,大哭一场,极尽哀痛而离去。向西到达扶风,就***牛作祭品拜祭苟谏坟墓。皇帝听说这事以后,心中不满,问公卿说:“奉使命出巡却做这样的事,该怎么处置呢?”大中大夫张湛回答说:“仁义是德行的根本,忠诚是道义的主旨。仁义而不忘死去的老朋友,忠诚而不忘故去的君主,这是德行高尚的人呵。”皇帝才心中释然。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循吏列传(节录)
(序)太史公曰:“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于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兒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节录自《史记·列传五十九》)
注释:①不预贾,指临时评定货物贵贱,不预先定高价。②尺籍,军队里士兵们的记功板,后指军籍。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循吏列传循吏:遵奉法理的官吏
B.政缓禁止禁止:制止,不许可
C.班白不提挈班白:头发花白的人
D.以高弟为鲁相高弟:才华优异而品评的等次高,“弟”同“第”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嗜鱼,故不受也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子其治事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纵其父而还自系焉置杯焉则胶
D.相追之,乃其父也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小题3:以下材料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侧面说明四位循吏“奉法循理”的一组是   (   )
①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②百官自正
③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④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
⑤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⑥(石奢)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A.①③④B.③⑤⑥C.①②⑤D.②④⑥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作者观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叔敖担任楚相后,教化百姓,善于疏导,使上下和睦合作,社会风气良好。为发展经济,他还在秋冬农闲季节劝勉鼓励百姓上山采伐竹木,以便春夏趁溪流涨水时将竹木漂运出山。
B.子产在郑国为相26年,政绩显著,很得民心。他死之时,青壮年都放声大哭,连老人们的儿女也都痛苦不已。
C.石奢在抓到犯***人罪的父亲后又放掉,是孝的表现;在楚昭王赦免他的父亲后,他又自***而死,是忠的表现。
D.《史记》首次为“循吏”立传(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大都设“循吏”一目),寄托了作者提倡民主政治和执法爱民、反对吏治腐败的理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
(2)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家贫丐贷无节,不为州里所称。西至长安求官,得太官献食丞。数岁,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才,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
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驱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延寿亦以为然,欲奏请之。汤曰:“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延寿犹与不听。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延寿遂从之,部勒行陈,益置扬威、白虎、合骑之校,汉兵、胡兵合四万余人,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
即日引军分行,从北道入赤谷,过乌孙,入康居东界,令军不得为寇。间呼其贵人屠墨见之,谕以威信,与饮盟遣去。由是具知郅支情。
前至郅支城都赖水上,离城三里,止营傅陈。郅支百余骑驰赴营,营皆张弩持满指之,骑引却。颇遣吏士射城门骑步兵,骑步兵皆入。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四周围城,各有所守,穿堑,塞门户,卤楯为前,戟弩为后,昂射城中楼上人,楼上人下走。土城外有木城,从木城中射,颇***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夜,数百骑欲出外,迎射***之。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钲鼓声动地。汉兵纵火,吏士争入,郅支单于被创死。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稽首来宾,愿守北籓,累世称臣
初,中书令石显尝欲以姊妻延寿,延寿不取。及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皆不与汤。汤素贪,所虏获财物入塞多不法。司隶校尉移书道上,系吏士按验之。汤上疏言:“臣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禽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上立出吏士,令县道具酒食以过军。既至,论功,拜延寿为长水校尉,汤为射声校尉。
(节选自《汉书·陈汤传》,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属:写作
B.富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高:认为……高
C.延寿、汤令军闻鼓音皆薄城下薄:逼近
D.令县道具酒食以过军具:器具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令军不得为寇②是为郅支报仇也
B.①久畜之,必为西域患②久之,迁西域副校尉
C.①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②既至,论功,拜延寿为长水校尉
D.①间呼其贵人屠墨见之②及丞相、御史亦恶其矫制
小题3: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部属于“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的一组是(   )
①既领外国,与延寿谋曰
②国家与公卿议,大策非凡所见,事必不从
③会其久病,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吏士
④延寿、汤上疏自劾奏矫制,陈言兵状
⑤间呼其贵人屠墨见之,谕以威信,与饮盟遣去
⑥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
A.①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④⑤⑥D.②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汤年轻时就喜欢读书,聪明好学,但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而四处借贷,没有节制,品行不被乡里人所看重。
B.陈汤举荐为秀才后等着升迁时他的父亲去世,没有按惯例回家奔丧,被司隶举报没有孝心而下狱治罪。
C.陈汤趁着西域校尉甘延寿生病之机假传圣旨,擅自调动兵马,当甘延寿试图制止时,他用武力胁迫甘延寿听从自己的调遣。
D.陈汤处事果断,有计谋,性格刚直,敢于直言,但同时他也不顾亲情,不顾名节,贪图功名,贪婪敛财。
小题5: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彼亡则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而成也。(4分)
⑵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2分)
⑶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稽首来宾,愿守北籓,累世称臣。(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
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乎谢而已,守志如初。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在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秸传》,有删节)
注:①兼两:同时使用两辆车。②薏苡(yìyǐ):一种草本植物。③啬夫:农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为权戚所望望:希望,期望
B.远在海滨,其俗诚陋陋:粗劣,粗俗
C.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业:从事,做
D.与冀争之,不听听:采纳,听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昔马援以薏苡兴谤作《师说》以贻之
B.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吴桔品节的一组是(   )
①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②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 ③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 ④冀怒而起入室,祜亦径去 ⑤韦占政唯仁简,以身率物 ⑥功曹以祐倨,请黜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I自持,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柑,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他闭门自责,然后才审断诉讼,或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祐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5分)
(2)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屈突通仕隋为虎贲郎将。(隋)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日:“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日:“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寤,日:“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时为语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唐高祖李渊)起,代王遗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通势蹙,或说之降,日:“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日:“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而显和来降。.刘文静遗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日:“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日:“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日:“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日:“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日:“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从平薛仁果,时贼珍用山积,诸将争得之,通独无所取。帝闻,日:“清以奉国,名定不虚。”判陕东道行台左仆射。从讨王世充。时通二子在洛,帝日:“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通日:“臣老矣,不足当重任。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今日之行,正当先驱,二儿死自其分,终不以私害义。”帝太息曰:“烈士徇节,吾今见之。”
赞曰:屈突通尽节于隋,而为唐忠臣。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旌:表彰
B.通阳言旋师旋:凯旋,胜利
C.率兵将如洛如:到
D.众皆舍兵舍:放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陛下以至仁育四海②越国以鄙远
B.①虽不大克,亦不败负②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①次安定,初不与战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①通独无所取②较秦之所得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屈突通“尽节于隋”的一组是   (   )
①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
②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
③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
④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⑤是时口与心誓,以死许国。
⑥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屈突通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他的弟弟屈突盖也以刚正严厉而知名。从民间歌谣中就能看出他们为官的威严。
B.隋末政治日益腐败,各地纷纷起兵反抗朝廷,隋军全无斗志,将领皆降,只有屈突通凭自己超人的谋略与胆识苦苦支撑。
C.战事失利,屈突通的处境十分窘迫,但他决心以死殉国,面对别人甚至自己儿子的劝降,他意志坚定,不为所动。
D.大势已去,回天无力而降唐,并没有损伤屈突通一代名将的形象;为官清廉,报国无私更增添了这位忠臣的光彩。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3分)
(2)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4分)
(3)然畴昔陛下释俘累,加恩礼,以蒙更生。(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①弑齐君,陈文子②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③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寸?”曰:“未知。焉得仁?”
(节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①崔子:指齐国大夫崔杼(zhù),他把齐庄公***了。弑:古时候臣***死君主或子女***死父母。齐君:指齐庄公,姓姜,名光。②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③违:离别,离开。
小题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已之,无愠色。          ②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小题2:在孔子看来,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算得上“仁”吗?为什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