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①弑齐君,陈文子②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③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寸?”曰:“未知。焉得仁?”
(节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①崔子:指齐国大夫崔杼(zhù),他把齐庄公***了。弑:古时候臣***死君主或子女***死父母。齐君:指齐庄公,姓姜,名光。②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③违:离别,离开。
小题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三已之,无愠色。          ②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小题2:在孔子看来,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算得上“仁”吗?为什么?
答案
 
小题:①几次被罢免,也没表现出怨恨的脸色。②再到另一国,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好像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
小题: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令尹子文的“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陈文子的“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据文意可知
[参考译文]
子张问孔子:“令尹子文几次担任宰相,没表现出高兴的脸色;几次被罢免,也没表现出怨恨的脸色。(每次免职时)一定把自己旧日的一切政令公务告诉新任的宰相。(这个人)怎么样呢?”
孔子说:“够得上忠啊。”(子张)说:“够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子张又问:“崔子***了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另一国,说‘(这里的执政者)好像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再到另一国,又说:‘(这里的执政者)好像我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又离开了。(那么,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够得上清白了。”子张说:“够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选段简析]
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了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①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节选自《论语·雍也》)
子曰:“饭蔬食②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节选自《论语.述而》)
注: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②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③曲肱(gōng):肱,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小题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小题2:从上面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苦乐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①。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于夏曰:“乡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③,不仁者远矣。汤④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⑤,不仁者远矣。”
(节选自《论语·颜渊》)
注:①知:通“智”。②乡:同“向”,过去。③皋陶: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④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⑤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小题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②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小题2:根据上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本章论述了                                      的问题。
① 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孔子的“爱人”思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小题1: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译文: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手?传不习乎? 译文:
小题2: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你是如何理解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②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小题1: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2)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小题2:为什么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仁矣”?你从“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看出什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小题1:翻译上面选段中画线的句子。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2)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小题2:子贡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为什么孔子认为可以同子贡谈论《诗》?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