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游黄山记清朝 袁枚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1),遂浴黄山之汤泉(2)、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3)。  次早,僧告曰:“从此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游黄山记清朝 袁枚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1),遂浴黄山之汤泉(2)、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3)。  次早,僧告曰:“从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黄山记
清朝 袁枚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1),遂浴黄山之汤泉(2)、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3)。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4)。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5),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6)。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7),两人坐,辨声而已。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人石中,裂出石外。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黄山有前、后海之名(8),左右视,两海并见。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9),路又绝矣。忽见一石如大鳌鱼(10),张其口。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登丹台(11),上光明顶(12),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13),高相峙。天风撼人,不可立。幸松针铺地二尺厚,甚软,可坐。晚至狮林寺宿矣(14)。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15)。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僧惧挽之。余笑谓:“坠亦无妨。”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惜未挈长绳缒精铁量之,果若千尺耳。”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16)。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17)。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18),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下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慓无益(19),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20),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21),信然。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22),至云谷(23),家人以肩舆相迎。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释:  (1)白岳:山名,在安徽省休宁县。位于黄山之南。奇峰四起,绝壁回环,险峻而清奇。乾隆帝誉为“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2)汤显:即温泉,在山下。泉水清润纯净,无硫磺气。(3)慈光寺:在朱砂峰下,一名朱砂庵。明万历年间僧普门改建,称法海禅院,寻敕封护国慈光寺。(4)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5)云巢:在文殊院下,为前海一石洞。(6)文殊院:寺名,在玉屏峰前。明普门和尚至此,云在代州时梦见文殊坐石情景,与此境合,遂构文殊院。遗址今为玉屏楼。(7)混沌:天地未开辟以前的元气状态。此指笼罩在云雾之中。(8)前、后海:黄山多云海,因称南为前海,北为后海,中为天海,加上东、西海为五海。(9)百步云梯:莲花峰下小道,最险处约百步,下临绝壑。(10)大鳌鱼:指鳌鱼背,在鳌鱼峰前。酷似鳌鱼,张口向海螺石。(11)丹台:炼丹台,在炼丹峰前,宽广可容万人。传为浮丘公为黄帝炼丹处。台上有炼丹灶,台下有炼丹源。(12)光明顶:黄山主峰之一。状如覆钵,无所依傍,山顶平坦。(13)莲花峰:黄山最高峰。山形如初绽莲花,绝顶方圆丈馀,名石船。天都峰:黄山主峰之一。峰顶平如掌,有石洞。古人尊之为天帝神都,故名。(14)狮林寺:即狮子林,明建,在狮子峰下。(15)始信峰:在黄山东部,峰凸起在绝壑上。峰上有接引崖,崖壁有裂隙,搭桥渡之。下有古松,名扰龙松。(16)清凉台:在狮子峰下,为观日出,铺海之地。(17)芟(shān)夷:割除。(18)鹘(liǘ)突:模糊不清。(19)惴(zhuì)栗:恐惧。(20)托孤寄命:以后代及生命相托。语出《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这里比喻把一切都交托给背他的人,听之任之。(21)胆为云。语出《淮南子精神训》:“故胆为云。”注云:“胆,金也。金石,云之所出,故为云。”(22)白沙矼(gāng)在后山皮篷与云谷寺之间,沙色纯白,与四周山色迥异,故名。(23)云谷:寺名,在香炉峰下。寺周有灵锡泉、江丽田弹琴处等胜迹。
  文本简析本文作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
  黄山又名黟山,有三十六峰、二十四溪、十二洞、八岩,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誉。黄山奇景在明清两代文人笔下熟闻习见。袁枚这篇游记采取了传统的写法,依游历先后逐一展开,而着重写三天所见。在下笔时,紧紧扣住黄山最引人入胜的景物:怪松、云海、奇峰,作细微具体的描写,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感觉,全方位地进行渲染,使人读后充满新鲜感,不觉得与前人所记重复。
  袁枚游黄山写了几十首诗,如《坐光明顶上老僧送茶至》云:“风吹帽落带绕颈,履踏苍苔湿至胫。……众岭森罗脚底来,凭我姿餐如列鼎。”又如《宿狮子林晨起登清凉台看云铺海》云:“一匹布将大地裹,千条练许山灵分。”又如《到西海门看落日山中藏山颇似天台琼台》云:“娲皇炼石石无用,秦王驱山山太重。一齐放向西海门,棱棱万古犹飞动。”莫不笔酣墨舞,极尽铺张之能事,读之耸人心目。同样写黄山,文素净简洁,纯用比喻、白描;诗奇诡激荡,夸张突兀。袁枚诗与文风格之不同,于此可以略见。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窄。
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胜:尽。
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逼:急切。
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族:品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吾尝终日而思矣
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家人以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第二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的仄险。
B.文章第三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农。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第四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描写黄山的景物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
(2)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3)初濛濛然,熔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答案

小题:C
小题:B 
小题:C
小题:“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解析

小题:C 逼;接近,走近。
小题:B 而: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人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气/代词,“……的人”;C.则;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D、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用来。
小题: 体现了作者超凡朋俗的情怀”错误,与僧人的对答是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情。
小题:“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
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功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
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和尚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和尚笑了起来。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功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青山全都露出一点角尖,像一大盘白油脂中有很多笋尖竖立的样子,一会儿云气散去,只见万座山峰聚集耸立,又都恢复了原貌。我坐在松顶,苦于太阳晒得厉害,忽然起了一片云彩为我遮蔽,才知道云彩也有高下的区别,不全是一模一样的。
初九日,从天柱峰转道下来,过白沙矼,到达云谷,家里的佣人们用轿子迎接我,这次共计步行五十多里路,进山一共七天。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下题。
程昱传
太祖临兖州,辟昱。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太祖与语,说之,以昱守寿张令。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彧谓昱曰:“今兖州反,唯有此三城。宫等以重兵临之,非有以深结其心,三城必动。君,民之望①也,归而说之,殆可!”昱乃归,过范,说其令靳允曰:“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孝子诚不可为心!今天下大乱,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乱者,此智者所详择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陈宫叛迎吕布而百城皆应,似能有为,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②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允流涕曰:“不敢有二心。”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之,归勒兵守。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魏书曰: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语荀彧。及兖州反,赖昱得完三城。於是彧以昱梦白太祖。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昱本名立,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也。
(《三国志•魏志•卷十四•程昱传》)
注:①望:敬仰 ②匹夫之雄:匹夫之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祖临兖州,辟昱辟:征召
B.闻吕布执君母弟妻子执:拘捕
C.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绝:堵住
D.然以君观之,布何如人哉! 然:这样
小题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太祖”“曹使君”都是指曹操。曹操征伐徐州,兖州守将张邈等反叛,投降了吕布,兖州属地纷纷响应,唯有鄄城、范县、东阿没有反叛。
B.程昱与荀彧同守鄄城,荀彧认为在此危急存亡时刻,只有深受百姓敬仰的程昱能劝说范县县令靳允坚持固守,方能使吏民团结一心,坚守城池。
C.太祖认为在保全三城中,全靠程昱一人的功劳,因此非常感激器重他,于是提拔程昱任东平相,太祖自己驻扎在范县。
D.程昱原来叫程立,他曾经梦见自己登上泰山双手捧日并告诉了荀彧,荀彧把这件事禀告了太祖,太祖认定程昱就是自己的心腹之人,给他改名叫程昱。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4分)
(2)孰与违忠从恶而母子俱亡乎?唯君详虑之!(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曲周侯郦商者,高阳人。陈胜起时,商聚少年东西略人,得数千。沛公略地至陈留,六月余,商以将卒四千人属沛公于歧。从攻长社,先登,赐爵封信成君。从沛公攻缑氏,绝河津,破秦军洛阳东。从攻下宛、穰,定十七县。别将攻旬关,定汉中。……
项羽既已死,汉王为帝。其秋,燕王臧荼反,商以将军从击荼,战龙脱,先登陷阵,破荼军易下,却敌,迁为右丞相,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涿五千户,号曰涿侯。以右丞相别定上谷,因攻代,受赵国相印。以右丞相赵相国别与绛侯等定代、雁门,得代丞相程纵,守相郭同,将军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还,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以右丞相击陈豨,残东垣。又以右丞相从高帝击黥布,攻其前拒①,陷两陈,得以破布军,更食曲周五千一百户,除前所食。凡别破军三,降定郡六,县七十三,得丞相、守相、大将各一人,小将二人,二千石已下至六百石十九人。
商事孝惠、高后时,商病,不治。其子寄,字况,与吕禄善。及高后崩,大臣欲诛诸吕,吕禄为将军,军于北军②,太尉勃不得入北军,于是乃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况绐③吕禄,吕禄信之,故与出游,而太尉勃乃得入据北军,遂诛诸吕。是岁商卒,谥为景侯。子寄代侯。天下称郦况卖交也。
孝景前三年,吴、楚、齐、赵反,上以寄为将军,围赵城,十月不能下。得俞侯栾布自平齐来,乃下赵城,灭赵,王自***,除国。孝景中二年,寄欲取平原君④为夫人,景帝怒,下寄吏,有罪,夺侯。景帝乃以商他子坚封为缪侯,续郦氏后。缪靖侯卒,子康侯遂成立,遂成卒,子怀侯世宗立。世宗卒,子侯终根立,为太常,坐法,国除。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
注①前拒:前沿阵地。②北军:汉朝驻守京师的部队,因驻扎在长安城北,故名。③绐:欺骗。④平原君:景帝王皇后的母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食曲周五千一百户,除前所食除:收回。
B.商事孝惠、高后时,商病,不治不治:得了不治之症。
C.天下称郦况卖交也卖交:出卖朋友。
D.为太常,坐法,国除坐法:因犯法而判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秋,燕王臧荼反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曾从事
B.因攻代,受赵国相印不如因而厚遇之
C.而太尉勃乃得入据北军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景帝乃以商他子坚封为缪侯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郦商“能征善战”的一组是
①从沛公攻缑氏,绝河津,破秦军洛阳东。   ②别将攻旬关,定汉中。
③战龙脱,先登陷阵,破荼军易下,却敌。   ④凡别破军三,降定郡六,县七十三。
⑤还,以将军为太上皇卫一岁七月。⑥得俞侯栾布自平齐来,乃下赵城,灭赵。
A.①②③B.①③⑤C.④⑤⑥D.①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曲周侯郦商自己聚集了一伙年轻人四处强拉人入伙,得到好几千人,后来到歧投靠了沛公。
B.郦商以右丞相加赵国相国的身份带兵和绛侯等人一起在平定代和雁门的战斗中,活捉了代国丞相程纵,守相郭同,将军以下到六百石的官员共十九人。
C.刘邦称帝后,藏荼、黥布相继叛乱,郦商奉旨平叛,再建勋功,晋封为右丞相,曲周侯,食邑五千一百户。
D.景帝中元二年,郦寄打算娶景帝王皇后的母亲平原君为妻。景帝大怒,判定他有罪,把他贬为小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以右丞相从高帝击黥布,攻其前拒,陷两陈;得以破布军。 (5分)
(2)于是乃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况绐吕禄,吕禄信之,故与出游。(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段)太尉①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②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③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出如尉请。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蹙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皆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④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督责益急,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⑤,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戒其族:“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
(选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有删改)
注: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太尉是其谥号。 ②汾阳王:郭子仪。 ③窜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把名字列入其中。 ④戢:jí,管束。⑤巽:xùn,通“逊”,委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领行营节度使领:领导
B.戚不敢言戚:忧伤
C.舆来庭中舆:抬着
D.然终不以在吾第第:住宅,府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罪且及副元帅臣死且不避
B.吏以告泚权以示群下
C.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何敢言我何故而至此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分别直接表明段太尉“不畏强暴”和“爱护百姓”的一组是
A.①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②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B.①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②裂裳衣疮,手注善药
C.①选老蹙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②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
D.①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②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太尉做泾州刺史时,汾阳王的儿子郭晞率军借驻在邠州,放纵士兵干强横不法的事,邠州节度使白孝德敢怒不敢言,段太尉愿替他治乱。
B.段太尉以都虞候的身份到邠州,先是抓了郭晞部下犯事的十七人,并砍头示众,后仅带一跛足的老兵前往军营,说服郭晞,邠州从此无祸乱。
C.大将军焦令谌强掠民田,旱年逼租,农夫就到做泾州营田官的段太尉那里告发他,后被蛮横的焦令谌毒打,段太尉很悲痛,亲自为伤者疗伤喂饭,并替他还租。
D.段太尉无奈之下接受了朱泚送的三百匹大绫,但并未留在家里,而是送到自己供事的司农治事堂,放在了屋梁上。直到朱泚谋反,太尉死,此物还原封未动。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4分)
(2)督责益急,无以偿,即告太尉。(3分)
(3)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世以儒闻。绾少孤,家素贫,事母谨甚。性沉静,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凝尘满席,澹如也。不好立名,有所论著,未始示人。第进士,擢右拾遣。天宝乱,肃宗即位,绾脱身见行朝,拜起居舍人,知制诰。累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故事,舍人年久者为阁老,其公廨杂料独取五之四。至绾,悉均给之。俄迁吏部,品裁清允,人服其公。是时,元载秉政,忌绾望高,疏薄之。载日贪冒,天下士议益归绾,帝亦知之。载得罪,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修国史。制下,士相贺于朝,绾固让,帝不许。
绾俭约,未尝问生事,禄禀分姻旧,随多寡辄尽。造之者,清谈终晷,而不及荣利,欲干以私,闻其言,必内愧止。始辅政,御史中丞崔宽本豪侈,城南别墅池观堂皇,为当时第一,即日遣人毁之;京兆尹黎干,出入从驺驭百数,省损才留十余骑;中书令郭子仪在邠州行营,方大会,除书至,音乐散五之四;闻风靡然自化者,不可胜纪。世以比杨震、山涛、谢安云。
绾素痼疾,居旬日浸剧,有诏就中书疗治,每对延英殿,许挟扶。未几薨,帝惊悼,诏群臣曰:“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夺绾之速邪?”即日诏赠司徒,遣使者册授,欲及其未殓也。诏百官如第吊,遣使会吊,赙绢千匹、布三百匹,谥曰文贞。比部郎中苏端,持异议,宰相常衮阴助之,帝以其言不实,贬端巴州员外司马,犹赐谥曰文简。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载秉政秉:主持,掌握
B.造之者,清谈终晷造:到……去
C.欲干以私,闻其言,必内愧止干:冒犯,冲犯
D.诏百官如第吊吊:吊唁,慰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以儒闻 /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B.制下,士相贺于朝 / 方于将军会猎于吴
C.其公廨杂料独取五之四 /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D.遣使者册授,欲及其未殓 / 其若是,孰能御之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绾“提倡节俭”的一组是
①公廨杂料独取五之四,至绾,悉均给之
②下,士相贺于朝,绾固让,帝不许
③俭约,未尝问生事
④宽本豪侈,城南别墅池观堂皇,(绾)即日遣人毁之
⑤兆尹黎干,出入从驺驭百数,省损才留十余骑。
⑥诏就中书疗治,每对延英殿,许挟扶。
A.①②③B.①④⑥C.③④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绾性格沉静,他单独住一间屋子,两面都是图书史籍,即使席位上到处落满灰尘,他也能做到安静淡泊。
B.元载掌管政事的时候,因为杨绾威望高而遭到了元载的忌妒、疏远,但是天下好的舆论都倾向于杨绾。
C.杨绾做人节俭,在他的示范和提倡下,自觉接受教化的人不计其数,因此人们把他比做杨震、山涛、谢安一类的清官廉吏。
D.比部郎中苏端在常衮暗中帮忙下,污蔑陷害杨绾,肃宗认为他们的话不符合实情,并把苏端贬为巴州员外司马。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夺绾之速邪?(3分)
译文: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分)
译文:
(3)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娄师德,郑州原武人也。弱冠,进士攫第,授江都尉。扬州长史卢承业奇其才,尝谓之曰:“吾子台辅之器,当以子孙相托,岂可以官属常礼待也?”
上元初,累补监察御史。属吐蕃犯塞,募猛士以讨之,师德抗表请为猛士。高宗大悦,特假朝散大夫,众军西讨,频有战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知营田事。天授初,累授左金吾将军,兼检校丰州都督,仍依旧知营田事。则天降书劳曰:“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
长寿元年,召拜夏官侍郎、判尚书事。明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谓师德曰:“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又以为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大使。稍迁秋官尚书。万岁登封元年,转左肃政御史大夫,仍并依旧知政事。证圣元年,吐蕃寇洮州,令师德与夏官尚书王孝杰讨之,与吐蕃大将论饮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师德贬授原州员外司马。
万岁通天二年,入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岁,兼检校右肃政御史大夫,仍知左肃政台事,以与王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诸州。神功元年,拜纳言,累封谯县子。寻诏师德充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事。圣历二年,突厥入寇,复令检校并州长史,仍充天兵军大总管。是岁九月卒,赠凉州都督,谥曰贞。
初,狄仁杰未入相时,师德尝荐之,及为宰相,不知师德荐已,数排师德,令充外使。则天尝出师德旧表示之,仁杰大惭,谓人曰:“吾为娄公所含如此,方知不逮娄公远矣。”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自专综边任,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虽参知政事,深怀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终,甚为识者所重。
史臣曰:娄师德应召而慷忾,勇也;荐仁杰而入用,忠也;不使仁杰知之,公也;营田赡军,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参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难也,又何愧于将相乎
(节选自《旧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子台辅之器器:人才
B.特假朝散大夫假:凭借
C.证圣元年,叶蕃寇洮州寇:侵犯
D.仍知左肃政台事知:主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扬州长史卢承业奇其才②吾其还也
B.①属吐蕃犯塞,募猛士以讨之②私见张良,是告以事
C.①勤劳之诚,久而弥著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①又与武懿宗、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诸州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娄师德“忠勤”和“宽厚”的一组是      (   )
A.①吾子台辅之器,当以子孙相托②不知师德荐己,数排师德
B.①师德抗表情为猛士②吾为娄公所含如此
C.①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②官军败绩,师德贬授原州员外司马
D.①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②前后三十余年,恭勤接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娄师德弱冠之年就考取进士,扬州长史卢承业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台辅之器,不愿以属吏的常礼对待他。
B.娄师德在吐蕃犯塞时上表直言请为猛士,从军西征,屡立战功,先后得到了高宗的提拔重用和武则天的嘉奖。
C.娄师德虽然在证圣元年与夏官尚书王孝杰讨伐吐蕃时因失败遭贬,但后来依然屡受朝廷重用,直至终年。
D.娄师德器量宽厚,以德报怨,虽然多次遭到狄仁杰的排挤,但他仍然极力推荐狄仁杰做宰相,深受有识之士推重。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3分)
(2)吾为娄公所含如此,方知不逮娄公远矣。(4分)
(3)功名有卒,是人之难也,又何愧于将相乎!(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