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①,武王伐纣②,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注①汤放桀: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暴虐无道。传说商汤灭夏后,把桀流放到南巢(据传在今安徽省巢县一带)。②武王伐纣: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昏乱残暴。周武王起兵讨伐,灭掉商朝,纣自焚而死。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注 ①左衽,在左边开衣襟。“夷狄”习俗之一。②谅,信。这里指小信。③如:乃。
小题1: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3分)(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2:孔子为什么说管仲不死是“仁”的表现?(3分)(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小题:(6分)孟子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民贼,百姓可以诛杀他,取而代之。
小题:孔子以为管仲虽没有为主公死节,但他顺应形势,促进齐桓公联合诸侯,不使用武力而称霸,所以是仁者。
解析

小题:据文意分析
小题:见译文
译文1: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损害仁义的人叫做‘贼’。损害道义的人叫做‘残’。残贼全有的人称作独夫。(我)只听说诛杀了一个独夫商纣,没有听说臣子杀死了国君。
译文2: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因此而自杀,但管仲却没有自杀。”接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国诸侯合盟,不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西湖香市  [明]张岱
西湖香市,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山东进香普陀者日至,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至则与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然进香之人市于三天竺,市于岳王坟,市于湖心亭,市于陆宣公祠,无不 市,而独凑集于昭庆寺。昭庆寺两廊,故无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古董,蛮夷闽貊①之珍异,皆集焉。
此时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袁石公所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波纹如绫,温风如酒”,已画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杂来,光景又别。士女闲都,不胜其村妆野妇之乔画;芳兰香泽,不胜其合香芫荽之薰蒸;丝竹管弦,不胜其摇鼓吹笙之聒帐②;鼎彝光怪,不胜其泥人竹马之行情;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纸贵。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扑不开,牵挽不住。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恐大江以东,断无此二地矣。
崇祯庚辰三月,昭庆寺火。是岁及辛巳、壬午涛饥洊③,民强丰饿死。壬午虏鲠④山东,香客断绝,无有至者,市遂废。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时杭州刘太守梦谦,汴梁人,乡里抽丰⑤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词馈送。有轻薄子改古诗诮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实录。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蛮夷闽貊(mò):泛指少数民族。②聒帐:通宵宴饮,管弦齐奏的热闹景象。③)洊(jiàn)饥:连年饥荒。④虏鲠:指盗贼横行。⑤抽丰:指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于花朝,尽于端午尽:终止
B.嘉湖进香天竺者日至日:每天
C.凡四阅月方罢凡:总共
D.断无此二地矣断:判断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叙述从山东、嘉湖前来普陀寺、天竺寺进香的人,与西湖边的人做买卖,交代了香市的由来。
D.第二段运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描绘出香市热闹繁荣的景象,反映出作者崇尚村野淳 朴生活的情趣。
C.第三段写“轻薄子”将前人诗句改为“还把杭州送汴州”等,反映了百姓对太守刘梦谦的不满和讽刺。
D.作者借香市的兴废,反映于杭州的衰落,透露出沧桑之感,表达了天灾可怕但人祸更为致命的思想。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宋元名画,不胜其湖景佛图之纸贵。(4分)
译:
(2)辛巳夏,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5分)
译: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 孟①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②人之膏粱③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丈绣④也。”         (《孟子·告子上》)
注①赵孟:春秋时晋国正卿赵盾,字孟。②愿:羡慕。③膏粱:肥肉叫膏;精细色白的小米叫粱。④文绣:古代有爵位的人才能穿有文绣的衣服。
小题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认为人们都有希望尊贵的心理,而且每个人自己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不过平时没有想到罢了。
B.别人所给予的尊贵,并不是真正的尊贵。一个人要自尊自贵,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有值得尊贵的东西。
C.在孟子看来,厌恶膏粱文绣的生活,安贫乐道,修仁养义,能获得社会广泛的赞誉,才是真正可贵的。
D.选段引用《诗经》的话,意在说明拥有仁义道德和好名声就不用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和绣花衣裳。
小题2: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夜游孤山记
(清)邵长蘅
余至湖上①,寓辋川四可楼已十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湖碧天青,万象澄澈。余游兴跃然,偕学士,呼小艇,渡孤山麓。从一奚童,登放鹤亭,徘徊林处士墓下②。已,舍艇,取径沮洳间③,至望湖亭。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两高④、南屏诸峰,回合如大环。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西行过陆宣公祠[10],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并湖行二里许,足小疲,坐泠桥石阑。学士指点语余曰:“宋贾似道⑤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而举其姓名,三尺童子犹欲唾之。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生,遗迹顾今尚存,何耶?相与慨叹久之。孤山来,经僧舍六七,梵呗寂然,惟风林寺闻钟声寥寥也。作记以游之明日。
[注]①湖;指—闪湖。②林处士:指林逋,杭州钱塘人,归隐西湖孤山。不娶,种梅养鹤以白娱,因有“梅妻鹤子”之称。③沮洳(jǜ rù):低湿的地带。④两高:指武林山上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南屏:西湖南边的南屏山。⑤贾似道:南宋奸相。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寓辋川四可楼已十月寓:客居
B.灯火隐见林薄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C.今皆亡有,既己荡为寒烟矣亡:通“无”
D.而举其姓名举:推荐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通过对月亮、西湖、峰峦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清朝的湖山月夜图。
B.作者游兴盎然,先乘船,后步行,在游踪的叙述中透露出归隐山林的心愿。
C.作者通过贾似道宅第废址与林逋放鹤亨遗迹的对比,表明对二者的褒贬态度。
D.文章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又借景来抒发感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4分)
(2)、遗迹顾至今尚存。(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令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节选自王安石《慈溪县学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素:平素
B.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课:抄写
C.而革近世之不然者革:改变
D.故其俗一而不杂 一:纯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而去/人非生而知之者
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问征夫以前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人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维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完成第下题。(17分)
沈   周
①沈周,字启南,长洲人,工诗善画。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郡守欲荐周贤良,周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没,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③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漫应曰              (2)宽备言其状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   )
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
A.周以母故/而告以成功
B.饭之而去/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评者谓为明世第一/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入其姓名/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4: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6分)
(1)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
译文: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译文:
小题5: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                                          。(2分)
小题6: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