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华盛顿宣称繁荣将永驻人间。
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在这个不幸的年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身上……合众国的人民并未气馁,困难中他们要求的是有领导的纪律和方向。他们已经选择我来作为他们实现遗忘的工具,……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再一次对领导表示支持。    ——罗斯福在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
材料三: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认识到3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哪些严重问题?(3分)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怎样理解“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10分)
(4)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案
(1)美国:20年代经济的高度繁荣,成为资本主义学习的样本;30年代罗斯福新政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2分)苏联:20年代:十月革命的成功,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30年代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3分)
(2)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工农业生产遭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社会矛盾尖锐;救济的对象应是底层人民,而不是大银行、大企业、大农业。(3分)
(3)政 策:实行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实行高积累。(2分)
理 解: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来为工业提供粮食、资金和原料。(2分)
影 响: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6分)
(4)农业政策的调整要根据实际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要注重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主要是从美国和苏联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主要是从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问中的后两问,要认真分析材料,认清斯大林所说的“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这句话的含意就可以理解“殖民地”的意思了。而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第(4)问,要根据前三问的认识,对两个政策对比分析。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举一反三
观察下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有
苏俄(苏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表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35
44.24
 
①余粮收集制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 ②集体农庄的生产组织形式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大发展 
③固定粮食税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小农经济阻碍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920年冬,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为此,列宁在后来采取的措施是
A.采用余粮收集制B.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
C.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D.实行固定粮食税制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开垦、开垦、再开垦”
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国家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