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句子。(8分)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胥(余胥,墙角)。咸刈厥敌,使

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句子。(8分)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胥(余胥,墙角)。咸刈厥敌,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句子。(8分)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恶其人者,恶其余胥(余胥,墙角)。咸刈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过,在纣一人。”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小题1:将奈其士众何(2分)
小题2:咸刈厥敌,使靡有余 (2分)
小题3: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4分)
答案

小题1:拿这些士人民众可怎么办啊(句式“奈……何”1分, “士众”1分)
小题2:把那些敌人统统***掉,让他们一个不留(“咸刈厥敌” 1分 “靡”1分)
小题3: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宅子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田其田”的第一个“田”1分,“惟仁是亲”:句式1分,“亲”1分,“旧新”1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附: 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篱笆,全部把他们***掉,不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臣而有所改变,亲近仁爱的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平定天下的胸怀多么宽广啊!”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宋江夏王义恭闻之,引为行参军。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
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①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②,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元徽初,迁梁州刺史,辞不赴职,迁越骑校尉、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京师,然后作乱。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永明初,为冠军长史、江夏太守,坐被代③辄去郡,系尚方④。顷之,免为中散大夫。
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⑤自效。十四年,诏曰:“光禄大夫孙谦,清慎有闻,白首不怠,高年旧齿,宜加优秩。”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已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注】①敕:帝王命令。②生口:奴隶。③被代:被接替。④尚方:官署名。⑤剧职:繁重的职务。(《梁书•孙谦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所知:所赏识
B.固辞不受固:本来
C.竞饷金宝竞:争相
D.高年旧齿,宜加优秩优秩:优待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谦“清慎”的一组是(   )(2分)
①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②谦退遣其妻
③(百姓)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 
④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
⑤郡多虎暴,谦至绝迹                   
⑥谦开厅事以待之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孙谦任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不用武力镇压境内的蛮人与獠人,而以恩惠进行感化,使得郡中安定。
B.孙谦为人刚直,令人畏服。因此建平王要举兵造反,事先找借口出使到京都,然后再起兵作乱。
C.孙谦身体强壮,直到年事已高,仍请求担任繁重的职务,为国家效力。最后,死于光禄大夫任上。
D.孙谦每次离职从官府搬出后,因没有私宅,就只得借官府的空车棚居住。这表现了他廉洁奉公的品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景公出游于寒涂,睹死胔,默然不问。晏子谏曰:“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使令不劳力,藉敛不费民。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幸游吾乡乎!’今君游于寒涂,据四十里之氓,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以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而君不问,失君道矣。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骄泰奢侈,上无以亲下。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此三代之所以衰也。今君行之,婴惧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公曰:“然。为上而忘下,厚藉敛而忘民,吾罪大矣。”于是敛死胔,发粟于民,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其年,公三月不出游。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之,当死罪一也。又***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候闻之,必轻吾围。汝***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籍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而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候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候,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
[注]胔(zì)腐尸。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君将游,百姓皆说曰:“君当奉游吾乡乎?”说:高兴
B.据四十里之氓,不服政期年服:服从
C.公曰:“以属狱。”属:交付
D.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特:只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齐景公“荒唐行径”和“苛虐百姓”的一组是
A.景公出游于寒涂,睹死胔,默然不问。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
B.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公族之危,以为异姓之福也。
C.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内给之祭。夫厚籍敛不以反民
D.趣庖治狗,以会朝属。财屈力竭,下无以亲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齐景公漠视百姓疾苦,只顾自己欢乐之时,晏子指出“上下交离,君臣无亲”是国家衰败的原因。
B.齐景公所爱之马暴死,欲***养马之人。晏子假意斥责养马人,阻止了这种行为。
C.齐景公听从晏子的劝谏,也还算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主。
D.文章通过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晏子的贤能有德、刚正不屈、机智幽默。
小题4: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2分)
(2)翻译:
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以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4分)
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明(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州,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州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曰鄂州。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③之。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内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田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州,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祜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监狱。②簧(zé):竹席。③鞫(jū):审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日“是素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约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①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①使与之游,待之极厚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席,以便在牢中过得安然舒适。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原   才
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
民之生,庸弱者戢戢(1)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2)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3)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4),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5),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同“反”)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6)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而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1) 戢戢:聚集众多的样子。  (2) 腾:传播。  (3) 蒸:兴起、渐成。
(4) 雠:应答、响应、应验。  (5) 自尸于高明之地:尸,主事、居位。高明,地位显贵。地,地位。  (6) 一命:官阶之最低者。周制:任官自一命至九命,九命为最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君:拥戴
B.其风民也皆以义风:教化
C.谓之不诬,可乎?诬:欺骗
D.而坏风俗,而贼人才贼:***害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作者“陶铸人才以移风易俗”观点的一组是(  )
①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②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③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
④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
⑤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
⑥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
A.①③④B.②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不过是产生于一两个人的思想倾向。
B.作者认为选拔人才,强调君王应担负主要责任,为臣者应当谨慎地“循是为之”。
C.众人的追求,会形成大势所趋的局面,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
D.作者反驳了在势君子“天下无才”的谬说,认为所有官吏都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所向而已。(3分)
译文:                                                             
(2)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3分)
译文:                                                              
(3)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4分)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自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还进位司空,镇寿阳。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鹪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八人并诛。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南史》卷十五列传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奉兄姊以和谨称 称:赞扬
B.以降者妄,斩以徇徇:示众
C.全军而反,雄名大振反:通“返”,撤回
D.义康矫诏召入祖道矫:假托,诈称
小题2:下边各句中,全都表现檀济道是朝廷“万里长城”的一项是(3分)
①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      ②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③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④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
⑤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     ⑥若道济在,岂至此
A.①③⑤B.②③⑥C.②④⑥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檀道济为武帝刘裕北伐作前锋,占领洛阳后拒绝了“***降”建议,将俘虏全部释放,体现了他仁义的一面。
B.檀道济在收复河南的战事中,军资粮草用尽又遇上有人以此向魏军告密,危急中用计谋迷惑了敌人除掉了叛徒,体现了他机智的一面。
C.檀济道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军中的左右心腹都是一同身经百战的生死至交,儿子们又多有才气,这些都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D.魏国人听说檀济道已经死去,都说吴国的那些小子们不再值得害怕了——从敌人心态的角度,侧面表现檀道济的军事才干。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3分)
(2)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4分)
(3)“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