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为兄轼下狱上书苏辙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臣早失怙恃 怙恃:指父母 | B.轼狂狷寡虑 狂狷:狂妄急躁 | C.轼感荷恩贷 恩贷:恩情 | D.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无任:不胜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 B.惟宽其狂妄 君将衰而生之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C.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 | D.使得出于牢狱 |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认为苏轼因性格所使,仰仗着皇帝对他的宽容恩宠,对自己不好的性格不收敛不警惕。 | B.因为苏轼的诗文中有不恭顺的内容,所以在他的这些诗文传播开后,受到了惩罚。 | 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自己原来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向皇帝为自己讲情。 | D.苏辙举缇萦卖身赎父的典故,想说明自己要以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 |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
解析
小题1:C(恩贷:宽恕) 小题2:B(B均为代词,但第一句译为“我”,第二句译为“他、他们”;A均为代词,译为“我”;C均为顺接连词,译为“来”;D均为介词,译为“从”) 小题3:C(“自己原来亲近的人怕受到牵连”不对,文中没有这样的表述) 参考译文:我听说人在困苦急迫的时候呼唤苍天,疾病疼痛的时候呼唤父母,这是人的至理常情。我虽然像草芥一样微不足道,却有危急紧迫的恳求,急切地盼望天地父母哀怜我吧! 我很早就失去了父母,只有长兄苏轼一人相依为命。现在听说他犯了罪,被逮捕入狱,全家惊恐号哭,担心他遭到意想不到的惩罚。我私下想来想去,苏轼不论在家或做官,都没有大的过错。只是秉性愚钝耿直,喜好谈论古往今来的是非得失,先后多次上书议论国事,他的言论前后不完全一致。陛下英明神圣,恩德广大,不加谴责。苏轼却狂妄急躁,缺乏思虑,私自倚仗皇帝犹如天地那样包容宽大的恩德,自己不收敛不警惕。近年来,在担任杭州通判和密州知州时,平时每次遇到外物的触发,便乘兴写作诗歌,说话有时很轻率。这些作品从前曾被同僚们上交朝廷,陛下搁置起来,不予问罪。苏轼承受这种宽恕而十分感激,从此便深刻地自我悔过,不敢再写什么了。但是他的旧诗,却已经传播开了。我实在可怜他过分自信,到了愚蠢的程度,不懂得文字的轻重厉害,诗文中表现出一些不恭顺的迹象,现在虽然想改过自新,却已经身陷刑律,不可挽救了。 苏轼即将被捕的时候,派人告诉我说:“我过早衰老,体弱多病,一定会死在监牢里。死本来是我分内的事,但遗憾的是,我从小就抱定了有所作为的志向,而又遇到不常出现的明主,虽然当年曾跟当政者意见不合,但始终想在晚年为国家报效一点力量。现在遭到这种灾祸,虽然想改过自新,洗心革面,来侍奉圣明的君主,也无从寻找献身之路了。况且我在朝廷上最为孤立,皇帝的左右亲近肯定没有替我说话的人,只有靠你我兄弟的情分,试着向皇帝陛下乞求哀怜罢了。”我私自同情他的这种想法,经不起手足之情的促动,所以冒死替他说几句话。 从前汉朝的淳于先生犯了罪,他的小女缇萦请求被收为官家奴婢,来赎回她父亲。汉文帝因为这件事,便废除了肉刑。现在像我这样极为卑微的一点诚意,虽然万万比不上缇萦,可是陛下的聪明智慧和仁爱圣明,却远远超过了汉文帝。我想乞求交出现任官爵,来赎回长兄苏轼,并不敢奢望减轻他的罪过,只要能不死在狱中,就算很幸运了。长兄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如蒙陛下哀怜他,赦免他的死罪,放他出牢狱,那就是死而复生了,这可该怎样报答朝廷呢!我愿意和长兄苏轼洗心革面,彻底改过,粉身碎骨,报效朝廷。只要陛下指派我们,不论去做什么,我们一定竭尽全力,直到生命完结! 我经不起孤危迫切、无处申诉的困苦,只得把全部忠诚交给陛下;希望陛下宽恕我的狂妄,特许我的乞求。我祈祷苍天,请求饶命,情绪激切,神魂颠倒之极,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 |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方羽***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苏轼《范增论》)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上文中“义帝”和“高帝”分别指谁?(2分)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认为范增对项羽应采取的态度。(2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_4题。 李景略,幽州良乡人也。景略以门荫补幽州功曹。大历末,寓居河中,阖门读书。李怀光为朔方节度,招在幕府。五原有偏将张光者,挟私***妻,前后不能断。光富于财货,狱吏不能劾。景略讯其实,光竟伏法。因授大理司直,迁监察御史。及怀光屯军咸阳,反状始萌。景略时说怀光请复宫阙,迎大驾,怀光不从。景略出军门恸哭曰:“谁知此军一日陷于不义。”军士相顾甚义之,因退归私家。 寻为灵武节度杜希全辟在幕府,转殿中侍御史,兼丰州刺史、西受降城使。丰州北扼回纥,回纥使来中国,丰乃其通道。前为刺史者多懦弱,虏使至则敌礼抗坐。时回纥遣梅录将军随中官薛盈珍入朝,景略欲以气制之。郊迎,传言欲先见中使,梅录初未喻。景略既见盈珍,乃使谓梅录曰:“知可汗初没,欲申吊礼。”乃登高垅位以待之。梅录俯偻前哭,景略因抚之曰:“可汗弃代,助尔号慕。”虏之骄容威气,索然尽矣,遂以父行呼景略。自此回纥使至景略,皆拜之于庭,由是有威名。 时河东李说有疾,诏以景略为太原少尹、节度行军司马。时方镇节度使少征入换代者,皆死亡乃命焉,行军司马尽简自上意。受命之日,人心以属。景略居疑帅之地,势已难处。回纥使梅录将军入朝,说置宴会,梅录争上下坐,说不能遏,景略叱之。梅录,前过丰州者也,识景略语音,疾趋前拜曰:“非丰州李端公耶?不拜麾下久矣,何其瘠也。”又拜,遂命之居次坐。将吏宾客顾景略,悉加严惮。说心不平,厚赂中尉窦文场,将去景略,使为内应。 岁余,风言回纥将南下阴山,丰州宜得其人。上素知景略在边时事。上方轸虑,文场在旁,言景略堪为边任,乃以景略为丰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天德军西受降城都防御使。迫塞苦寒,土地卤瘠,俗贫难处。景略节用约己,与士同甘苦,将卒安之。凿咸应、永清二渠,溉田数百顷,公私利焉。廪储备,器械具,政令肃,智略明。二岁后,军声雄冠北边,回纥畏之,天下皆惜其理未尽景略之能。贞元二十年,卒于镇,年五十五,赠工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二》,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状始萌 萌:显露 B.虏使至则敌礼抗坐 敌:敌对 C.梅录初未喻 喻:明白 D.行军司马尽简自上意 简:选择 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表现李景略“堪为边任”的一组是 A.①景略讯其实 ②景略欲以气制之 B.①因退归私家 ②梅录俯偻前哭 C.①由是有威名 ②天下皆惜其理未尽景略之能 D.①军声雄冠北边 ②景略节用约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略起初在李怀光的幕府中任职,当他发现李怀光驻军咸阳,有谋反迹象时,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主动地离开了李怀光。 B.李景略面对回纥使者梅录,不卑不亢,用气势慑服了他;后来,在李说设宴时,梅录争夺位子,李景略又一次叱责了他,而梅录对他非常尊敬。 C.李景略担任太原少尹、节度行军司马,居于可能取代节帅的地位,处境本已艰难,再加上在宴会上折服梅录得举动,引起了窦文场的嫉恨。 D.李景略担任丰州刺史,以身作则,与大家同甘共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两年以后,军威大震,回纥不敢轻举妄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丰州北扼回纥,回纥使来中国,丰乃其通道。 (2)非丰州李端公耶?不拜麾下久矣,何其瘠也。 (3)迫塞苦寒,土地卤瘠,俗贫难处。(4分)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3题。(12分,每小题3分) 曹彬,字国华,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及长,气质淳厚。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①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将伐江南。李煜危急,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未几,拜枢密使, 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平蜀回,太祖从容问官吏善否,对曰:“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固问之,唯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谨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 注释:①价:jiè 传送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府燕集,端简终日 燕:燕子,名词作状语 B、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 C、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衣:穿 D、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愈:痊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乃能成事,吾何功哉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①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 ②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③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 ④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⑤伐二国,秋毫无所取 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在“抓周”仪式时就表现不同一般。他虽与周太祖有亲戚关系,长大后仍然严格遵守礼节法度,就连自认为表现很不错的仁镐也自愧不如,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 B、第二自然段写了两件事情,刻划曹彬廉洁的性格特点:一是出使吴越期间,拒绝接受礼物,这是侧面描写;二是外任晋州兵马都监时,由于他穿着朴素,邻道守将派来的信使都不敢相信国戚重臣竟然如此俭朴,这是正面描写。 C、平定蜀乱时曹彬不贪婪。讨伐江南李煜时曹彬以慈悲为怀,“称病不管事”是典型的细节描写。“做宰相”一事,刻划了他谦敬、豁达的性格特点。 D、最后一段文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也概述了好几件事情,拓展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审视之,方信(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日:“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日:”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椋,北单于谓汉欺之,谟欲犯边。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日:“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甘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日:“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三十五》,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考:刑讯 |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按:查办 | C.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谢:拒绝 |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 | B.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 C.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 | D.楚王英谋为逆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 小题3:以下各项全都直接表现袁安正直、不畏权贵的一项是( ) ①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 ②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③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④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⑤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患之人。、 |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 D.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 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 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1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人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2分) 译文: (2)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3分) 译文: (3)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3分) 译文: |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