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钴铒母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铒母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钴铒母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铒母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钴铒母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铒母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①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氵营氵营②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注〗①嵚(qīn)然:形容山高的样子。 ②氵营氵营(yíng) :形容水流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石之突怒偃蹇。               偃:仰面倒下。
B.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殆:几乎,差不多。
C.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嘉:美好的。
D.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陋:粗俗,不文明。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烈火而焚之。
B.由其中以望。
C.鸟兽之遨游。
D.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段写景夹以记事,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山石的奇异形状和小丘的美丽景致,而且也兴意盎然的叙述了自己发现、购买小丘并欣赏独特风光的经历。
B.最后一段在前两段融情入景的描写的基础上,以“噫”领起,转入议论,含蓄隽永的语言中透露出自己怀才不遇并希望被人援引的心曲。
C.文章托物言志,自伤自吊,借小丘的际遇流露自己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和对遭受打击的不平,也似乎透露出希望被重新起用的心意。
D.文章运用形象的比喻,以动写静,使丘上群石神态活现,情状可掬;又运用生动的拟人排比句,描写开辟经营后的小丘,景色宜人,赏心悦目。
答案
11.D
12. C
13.C
14.B
解析
11. “陋”,意动用法,认为……粗劣,丑陋。
12.而:都作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却”。A.第一个“若”表比喻,“好像”的意思;第二个“若”作代词,“如此”的意思。B. 第一个“之”作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作代词,相当于“它”,指所著《史记》;D.第一个“所以”表凭借,相当于“用来”;第二个“所以”表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13.漫游,游历。A烈火:点燃火,烧火,“烈”作动词,如《窦娥冤》“烈些纸钱”;今义猛烈的火。B 其中:它们中间,即竹木山石间,“其”作代词,作后面方位词“中”的定语;今义那里面。D异地:景色奇异的地方;今义他乡,外乡。
14.主要不是“议论”,是抒情结合议论;也不是“怀才不遇并希望被人援引”,这与C矛盾。注意结合作者被贬永州的经历,整体把握。
【参考译文】
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或仰面倒下,或侧歪参差,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鄂、杜等地,那么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的,将逐日增价一千两,也愈来愈不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农人渔夫相经过而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两,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
参考简析:
本篇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所作的《永州八记》之一。文章着力摹写小丘偏僻却幽静奇异的景色和气氛,流露出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情和对遭受打击的不平,同时还多少透露出希望被重新起用的心意。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开头的叙述交代,承上启下,体现了《八记》脉络贯通,分合照应的特点。文章用一系列形象贴切的比喻,以动写静,使丘上群石神态活现,情状可掬。又在四个生动的拟人排比句连用四个“谋”字描写开辟经营后的小丘,赏心悦目,景色宜人。作者以唐氏之弃地比喻他是唐室的弃臣,小丘价廉、景美、却因地处偏僻而连年不售;借以讥嘲世俗,感慨身世。因此,结尾作者贺小丘之幸遇其实是用以自伤自吊。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知: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译文:                                                                                                                                                                        
(2)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译文:                                                                                                                                                                        
(3)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罗复仁,吉水人。少嗜学,陈友谅辟为编修。已,知其无成,遁去。谒太祖于九江,留置左右。从战鄱阳,赍蜡书谕降江西未下诸郡,授中书谘议。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且曰:“理若来,不失富贵。”复仁顿首曰:“如陈氏遣孤得保首领,俾臣不食言于异日,臣死不憾。”太祖曰:“汝行,吾不汝误也。”复仁至城下,号恸者竟日,理缒之入。见理大哭,陈太祖意,且曰:“大兵所向皆摧,不降且屠,城中民何罪?”理听其言,遂率官属出降。
已,复使扩廓①。前使多拘留,复仁议论慷慨,独得还。洪武元年,擢编修,复偕主事张福往谕安南②还占城③侵地。安南奉诏,遗复仁金、贝、土产甚厚,悉却不受。帝闻而贤之。 三年置弘文馆,以复仁为学士,与刘基同位。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间幸其舍,负郭穷巷,复仁方垩④壁,急呼其妻抱杌⑤以坐帝。帝曰:“贤士岂宜居此。”遂赐第城中。天寿节制《水龙吟》一阕以献。帝悦,厚赐之。寻乞致仕。陛辞,赐大布衣,题诗衣襟上褒美之。已,又召至京师。奏减江西秋粮。报可。留三月,赐玉带、铁拄杖、坐墩、裘马、食具遣还,以寿终。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扩廓:人名,明初西北地方军事割据势力首领。②安南:明时贵州属地名。③占城:古南国名。④垩(è):粉墙用的白土。⑤杌(wù):矮凳。
(1)从围武昌,太祖欲招陈理降,以复仁故友谅臣也,遣入城谕。
(2)在帝前率意陈得失。尝操南音。帝顾喜其质直,呼为“老实罗”而不名。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郡,孙恩寇会稽,东土诸郡皆响应,方明劝邈避之,不从,贼至被害。方明逃窜遂免。顷之,孙恩重没会稽,恩购求方明甚急。方明于上虞载母妹奔东阳,流离险厄,屯苦备经,而贞立之操,在约无改。
元兴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桓玄闻而赏之,即除著作佐郎,补司徒王谧主簿。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罪应入重者有二十余人,纲纪以下,莫不疑惧。时晋陵郡故主簿弘季盛、徐寿之并随在西,固谏:“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且当今民情伪薄,不可以古义相许。”方明不纳,一时遣之。囚及父兄皆惊喜涕泣,以为就死无恨。至期,有重罪二人不还,方明不听讨捕。其一人醉不能归,逮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五官[注]请见欲白讨之,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囚自当反。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责让之,率领将送,遂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遭母忧,去职,服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        
永初三年,转会稽太守。江东民户殷盛,风俗峻刻,强弱相陵,奸吏蜂起,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方明深达治体,郡县监司,不得妄出,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性尤爱惜,未尝有所是非,承代前人,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
元嘉三年,卒官,年四十七。                                                 (《宋书》)
[注]五官:官名。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顷之,孙恩重没会稽 没:攻陷         
B.以为就死无恨        恨:怨恨
C.乡村责让之         让:责怪,谴责   
D.风俗峻刻,强弱相陵  陵:欺侮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桓玄闻而赏之                 B。 顷之,孙恩重没会稽
去今之墓而葬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        D。  其一人醉不能归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方明胆识过人的一项是
①方明劝邈避之                          ②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
③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            ④方明不纳,一时遣之
⑤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      ⑥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④⑤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恩作乱时,悬赏捉拿谢方明,谢方明携家人逃亡,途中颠沛流离,备受苦难,但他能坚持自己的操守,毫不动摇。
B.权臣卞范想把女儿嫁给谢方明,派尚书吏部郎王腾前来说合,谢方明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严辞拒绝,此举深得桓玄赏识。
C.谢方明曾经让轻重狱囚都回家过年,弘季盛、徐寿之、五官等人都竭力反对,但谢方明胸有成竹,没有听从他们的劝说。
D.方明为政颇为谨慎,沿袭前人的做法,不轻易改变。但遇到必须更改的,也敢于断然否定,彻底推翻,使之不留痕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臣早失怙恃         怙恃:指父母
B.轼狂狷寡虑         狂狷:狂妄急躁
C.轼感荷恩贷         恩贷:恩情
D.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无任:不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B.惟宽其狂妄
君将衰而生之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  D.使得出于牢狱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苏轼因性格所使,仰仗着皇帝对他的宽容恩宠,对自己不好的性格不收敛不警惕。
B.因为苏轼的诗文中有不恭顺的内容,所以在他的这些诗文传播开后,受到了惩罚。
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自己原来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向皇帝为自己讲情。
D.苏辙举缇萦卖身赎父的典故,想说明自己要以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方羽***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苏轼《范增论》)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上文中“义帝”和“高帝”分别指谁?(2分)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认为范增对项羽应采取的态度。(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