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郡,孙恩寇会稽,东土诸郡皆响应,方明劝邈避之,不从,贼至被害。方明逃窜遂免。顷之,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郡,孙恩寇会稽,东土诸郡皆响应,方明劝邈避之,不从,贼至被害。方明逃窜遂免。顷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0~13题。
谢方明,陈郡阳夏人。方明随伯父吴兴太守邈在郡,孙恩寇会稽,东土诸郡皆响应,方明劝邈避之,不从,贼至被害。方明逃窜遂免。顷之,孙恩重没会稽,恩购求方明甚急。方明于上虞载母妹奔东阳,流离险厄,屯苦备经,而贞立之操,在约无改。
元兴元年,桓玄克京邑,丹阳尹卞范之势倾朝野,欲以女嫁方明,使尚书吏部郎王腾譬说备至,方明终不回。桓玄闻而赏之,即除著作佐郎,补司徒王谧主簿。尝年终,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使过正三日还到。罪应入重者有二十余人,纲纪以下,莫不疑惧。时晋陵郡故主簿弘季盛、徐寿之并随在西,固谏:“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且当今民情伪薄,不可以古义相许。”方明不纳,一时遣之。囚及父兄皆惊喜涕泣,以为就死无恨。至期,有重罪二人不还,方明不听讨捕。其一人醉不能归,逮二日乃反;余一囚十日不至,五官[注]请见欲白讨之,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囚自当反。囚逡巡墟里,不能自归,乡村责让之,率领将送,遂竟无逃亡者,远近咸叹服焉。遭母忧,去职,服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        
永初三年,转会稽太守。江东民户殷盛,风俗峻刻,强弱相陵,奸吏蜂起,又罪及比伍,动相连坐,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邑里惊扰。方明深达治体,郡县监司,不得妄出,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性尤爱惜,未尝有所是非,承代前人,不易其政。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
元嘉三年,卒官,年四十七。                                                 (《宋书》)
[注]五官:官名。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顷之,孙恩重没会稽 没:攻陷         
B.以为就死无恨        恨:怨恨
C.乡村责让之         让:责怪,谴责   
D.风俗峻刻,强弱相陵  陵:欺侮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桓玄闻而赏之                 B。 顷之,孙恩重没会稽
去今之墓而葬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一人犯吏,则一村废业        D。  其一人醉不能归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谢方明胆识过人的一项是
①方明劝邈避之                          ②江陵县狱囚事无轻重,悉散听归家
③昔人虽有其事,或是记籍过言            ④方明不纳,一时遣之
⑤方明知为囚事,使左右谢五官不须入      ⑥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④⑤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恩作乱时,悬赏捉拿谢方明,谢方明携家人逃亡,途中颠沛流离,备受苦难,但他能坚持自己的操守,毫不动摇。
B.权臣卞范想把女儿嫁给谢方明,派尚书吏部郎王腾前来说合,谢方明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严辞拒绝,此举深得桓玄赏识。
C.谢方明曾经让轻重狱囚都回家过年,弘季盛、徐寿之、五官等人都竭力反对,但谢方明胸有成竹,没有听从他们的劝说。
D.方明为政颇为谨慎,沿袭前人的做法,不轻易改变。但遇到必须更改的,也敢于断然否定,彻底推翻,使之不留痕迹。
答案
10.B 
11.A 
12.B 
13.A                
解析
10. 遗憾 。
11. A项都是连词,表承接。B项前一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后一个是动词 “去”。C项前一个是连词“就,那么”,后一个是转折连词“却”。D项前一个是代词“其中”,后一个是表命令语气的副词。
12.③是弘季盛、徐寿之的观点,⑥表现谢方明为政谨慎 。
13.B项“严辞拒绝”错。C项五官没有竭力反对,也没有劝说。D项遇到必须改的不留痕迹地逐渐改变。
参考译文:谢方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方明跟随伯父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谢邈在吳兴郡,(恰逢)孙恩在会稽((今杭州)造反,东部国土几个郡都有人起来响应,谢方明劝谢邈躲避,谢邈不听从,造反攻到时(谢邈)被害。谢方明逃窜得以幸免。不久,孙恩攻陷了会稽,孙恩悬赏收买方明甚急。方明于从上虞载着母亲和妹妹逃到东阳,流离失所,历险经厄,备受诸多苦难,却秉持坚贞独立之操守,不改(自己忠于国君的)誓言。
晋安帝元兴元年,桓玄攻克京城(建康)。当时丹阳尹(丹阳地名,“尹”是官职)卞范的势力倾倒朝野,卞范打算将(自己的)女儿嫁与谢方明,托尚书吏部郎王腾把各方面的厉害关系都说到,谢方明始终不回复。桓玄闻知(此事)对(谢方明)三分赞赏,就任命(他)当了‘著作佐郎’,顶替了司徒王谧的‘主簿’职务。曾在某年年终,(谢方明)将江陵县狱中所囚囚犯,不论犯事轻或重,全部解散听凭各自归家过年,让他们在正月三日自己回监狱。这当中应归入重罪的有二十余人,在国家法度之下,(江陵的大小官员)莫不怀疑担忧(谢方明的作法)。时东晋江陵郡已解职的主簿弘季盛、徐寿之还一同跟随在(谢方明的)身边(西,西席,幕僚),坚持劝阻说:“古人虽有这样的事,但(那)可能是书籍过分的记录。并且当今民情太假太薄(不重义),不能够拿古时道理来准许(囚犯回家)。”方明不采纳(弘季盛、徐寿之的意见),一时放出了(全部囚犯)。囚犯及其父兄皆惊喜涕泣,觉得(能够这样,)立刻死了也无遗憾。到了(囚犯应该返回监狱)的日期,有属于重罪的二人没有回来,方明不听(手下人)抓捕(他们的建议)。其中有一个人是因为醉酒不能归,过了二日才返回;余下的一名囚犯十日不归,“五官”求见(方明)打算请求抓捕,方明知道是为这囚犯的事,命令左右谢绝“五官”不必入见,那囚犯自己应当要回来。这个囚犯在家乡逗留,不能自归,乡村(邻里)责备督促他,领他回到监狱,(这次冒险)就竟没有逃亡的,远近都惊叹佩服。遭遇母亲去世,辞去官职,为母服丧完毕,为宋台尚书吏部郎。
永初三年,转会稽太守。江东(长江在皖南段到南京段是南北流向,所以古人把长江下游叫做江东)民户富裕兴盛,风俗冷膜尖刻,强欺弱,弱抗强,奸滑的吏员蜂起,又实行有罪累及邻里,动辄互相连坐,一人冒犯吏员,则一村之农业荒废,城乡都受到惊扰。方明深深通悟治理(一方的)大体,(命令)郡县监司(的吏员),不得轻易外出,革除“比伍”(比,比邻,伍,古时以五家组成一“伍”,互相守望)之坐(连坐),(迅速判决积压已久的官司。(谢方明)秉性特别爱惜(前人的成果),不曾有过赞同或批评(的表示),继承代替前人(的官位),不(轻易)改变他的政令。有一定要改的,则用逐渐变动(的方式),使得没有痕迹可寻。
元嘉三年,(方明)死在其任上,年四十七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臣早失怙恃         怙恃:指父母
B.轼狂狷寡虑         狂狷:狂妄急躁
C.轼感荷恩贷         恩贷:恩情
D.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无任:不胜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B.惟宽其狂妄
君将衰而生之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  D.使得出于牢狱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苏轼因性格所使,仰仗着皇帝对他的宽容恩宠,对自己不好的性格不收敛不警惕。
B.因为苏轼的诗文中有不恭顺的内容,所以在他的这些诗文传播开后,受到了惩罚。
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自己原来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向皇帝为自己讲情。
D.苏辙举缇萦卖身赎父的典故,想说明自己要以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方羽***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苏轼《范增论》)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上文中“义帝”和“高帝”分别指谁?(2分)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认为范增对项羽应采取的态度。(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_4题。
李景略,幽州良乡人也。景略以门荫补幽州功曹。大历末,寓居河中,阖门读书。李怀光为朔方节度,招在幕府。五原有偏将张光者,挟私***妻,前后不能断。光富于财货,狱吏不能劾。景略讯其实,光竟伏法。因授大理司直,迁监察御史。及怀光屯军咸阳,反状始萌。景略时说怀光请复宫阙,迎大驾,怀光不从。景略出军门恸哭曰:“谁知此军一日陷于不义。”军士相顾甚义之,因退归私家。
寻为灵武节度杜希全辟在幕府,转殿中侍御史,兼丰州刺史、西受降城使。丰州北扼回纥,回纥使来中国,丰乃其通道。前为刺史者多懦弱,虏使至则敌礼抗坐。时回纥遣梅录将军随中官薛盈珍入朝,景略欲以气制之。郊迎,传言欲先见中使,梅录初未喻。景略既见盈珍,乃使谓梅录曰:“知可汗初没,欲申吊礼。”乃登高垅位以待之。梅录俯偻前哭,景略因抚之曰:“可汗弃代,助尔号慕。”虏之骄容威气,索然尽矣,遂以父行呼景略。自此回纥使至景略,皆拜之于庭,由是有威名。
时河东李说有疾,诏以景略为太原少尹、节度行军司马。时方镇节度使少征入换代者,皆死亡乃命焉,行军司马尽简自上意。受命之日,人心以属。景略居疑帅之地,势已难处。回纥使梅录将军入朝,说置宴会,梅录争上下坐,说不能遏,景略叱之。梅录,前过丰州者也,识景略语音,疾趋前拜曰:“非丰州李端公耶?不拜麾下久矣,何其瘠也。”又拜,遂命之居次坐。将吏宾客顾景略,悉加严惮。说心不平,厚赂中尉窦文场,将去景略,使为内应。
岁余,风言回纥将南下阴山,丰州宜得其人。上素知景略在边时事。上方轸虑,文场在旁,言景略堪为边任,乃以景略为丰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天德军西受降城都防御使。迫塞苦寒,土地卤瘠,俗贫难处。景略节用约己,与士同甘苦,将卒安之。凿咸应、永清二渠,溉田数百顷,公私利焉。廪储备,器械具,政令肃,智略明。二岁后,军声雄冠北边,回纥畏之,天下皆惜其理未尽景略之能。贞元二十年,卒于镇,年五十五,赠工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二》,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状始萌 萌:显露
B.虏使至则敌礼抗坐 敌:敌对
C.梅录初未喻 喻:明白
D.行军司马尽简自上意 简:选择
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表现李景略“堪为边任”的一组是
A.①景略讯其实 ②景略欲以气制之
B.①因退归私家 ②梅录俯偻前哭
C.①由是有威名 ②天下皆惜其理未尽景略之能
D.①军声雄冠北边 ②景略节用约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略起初在李怀光的幕府中任职,当他发现李怀光驻军咸阳,有谋反迹象时,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主动地离开了李怀光。
B.李景略面对回纥使者梅录,不卑不亢,用气势慑服了他;后来,在李说设宴时,梅录争夺位子,李景略又一次叱责了他,而梅录对他非常尊敬。
C.李景略担任太原少尹、节度行军司马,居于可能取代节帅的地位,处境本已艰难,再加上在宴会上折服梅录得举动,引起了窦文场的嫉恨。
D.李景略担任丰州刺史,以身作则,与大家同甘共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两年以后,军威大震,回纥不敢轻举妄动。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丰州北扼回纥,回纥使来中国,丰乃其通道。
(2)非丰州李端公耶?不拜麾下久矣,何其瘠也。
(3)迫塞苦寒,土地卤瘠,俗贫难处。(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3题。(12分,每小题3分)
曹彬,字国华,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及长,气质淳厚。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①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七年,将伐江南。李煜危急,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初,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未几,拜枢密使, 太宗即位,加同平章事。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平蜀回,太祖从容问官吏善否,对曰:“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固问之,唯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谨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舅姑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
注释:①价:jiè 传送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府燕集,端简终日    燕:燕子,名词作状语
B、受而籍之以归      籍:登记
C、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衣:穿
D、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   愈:痊愈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乃能成事,吾何功哉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        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的一项是
①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 ②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③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 ④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⑤伐二国,秋毫无所取    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彬在“抓周”仪式时就表现不同一般。他虽与周太祖有亲戚关系,长大后仍然严格遵守礼节法度,就连自认为表现很不错的仁镐也自愧不如,这里运用了衬托手法。
B、第二自然段写了两件事情,刻划曹彬廉洁的性格特点:一是出使吴越期间,拒绝接受礼物,这是侧面描写;二是外任晋州兵马都监时,由于他穿着朴素,邻道守将派来的信使都不敢相信国戚重臣竟然如此俭朴,这是正面描写。
C、平定蜀乱时曹彬不贪婪。讨伐江南李煜时曹彬以慈悲为怀,“称病不管事”是典型的细节描写。“做宰相”一事,刻划了他谦敬、豁达的性格特点。
D、最后一段文字,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同时也概述了好几件事情,拓展了文章的内容,进一步突出了曹彬“仁敬和厚”的性格特点。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审视之,方信(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遣其臣徐铉奉表诣阙,乞缓师,上不之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日:“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日:”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椋,北单于谓汉欺之,谟欲犯边。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日:“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甘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日:“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日:“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三十五》,有改动)
【注】:①生口:指俘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按:查办
C.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谢:拒绝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
B.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C.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
D.楚王英谋为逆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小题3:以下各项全都直接表现袁安正直、不畏权贵的一项是(    )
①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   ②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③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④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⑤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⑤⑥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患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D.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最新试题
热门考点

超级试练试题库

© 2017-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All Rights Reserved.